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呼吁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高职院校如何高效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学生就成了当今职业学院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课程实施,因此本文着重从课程实施视角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院;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有以上能力的人,才能在社会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真正适应社会的技能。柯灵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中,作者也提到高等教育的策略应该是: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所以,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肯定职业学院学生的人生价值,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具很大潜力的。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某种专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操作,并且是基础的层次。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高。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刚毕业时往往比学历教育的学生就业更容易。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历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就业的质量高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应该立足于眼前的就业。更应该关注未来的就业质量。所谓未来的就业质量指的是学生的发展潜力,并非学生毕业初期的就业,而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是否真正的有竞争力。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是具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不能体现在短期,而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思考,培养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得到真正的启发,在培养学生自身动手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书本分析问题,最后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让学生终身单一的技能操作,转化为“操作——思考——学习——再操作”的循环模式,只有这样的循环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次,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可以被提升的。澳洲职业教育模式更是让我们对于职业教育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在澳洲,100%的人都要进行职业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澳洲培养人才的一个必要阶段。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并不一定是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应当与学历教育想结合,但是,我认为结合的方式并不是机械地由职业教育直接到学历教育。而应当是“职业教育——实践——学历教育——实践——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践”。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模式才能真正高水平地培养学生。
最后,职业学院的发展,本身依赖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更应该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相信一个具有长远发展观的学校应该培养出具有长远发展能力的学生。而学生未来的成绩才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
因此,在学生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也是学生真正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教育阶段,必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必然不会按照同样的发展模式进行,而每一个人的成功发展模式必然不尽相同,而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心灵导师,都没有办法代替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思考,也没有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因此,只有通过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恰恰问题总是蕴藏在最简单的、最基础的操作之中。只有基层中发现的问题才是最具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同时,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提出问题后,学会怎样收集分析需要的资料;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式。然后,通过分析筛选,确定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工具、数据、信息及其他帮助。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寻到自我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在实践中不断谋发展。
职业学院如何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师本人具这样的能力才可能通过很好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提高教师自身提问、分析、解决的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培训、相互借鉴、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或专业中所发现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能单一,因此,只有将各自的教学实践和问题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的直接场所是课堂,因此只有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完善,建立起启发式或者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传统课程的教学通常是以下模式:“教师讲述——教师提问——教师分析——教师解答”和“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学生的回答——教师给出自己的解答”。实践表明,这种模式的教学是教师提问、教师分析、教师解答。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只是简单的接受或者仅仅是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然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提问——学生分析——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和“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分析——学生点评——教师建议”。以上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的思考、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分析问题,选择方式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教师输出的信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分析来吸收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每个班级的设置至少在四十个学生左右,教师一人传授四十个学生的这种模式几乎不可能让教师能顾忌到所有学生。确切的说,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通常不超过十人。二是班级中人数多,有学生会由于过少的被关注从而分心。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不能保证学生都能够从课堂中受益。
新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而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4——10组(单班授课时四十人可以分为每十人一组,合班授课时约八十到一百人左右,可以分为十人一组。)建议分组自由组合,但是第一节课确定后,将不能进行更改,也就是说这种组合将会持续到期末结束。小组建立后,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授课对象不是个体,而是各个小团体。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的评定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建议各个小组的每位成员分数总体一致。关于小组的建议:建议教师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分好组后,各自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并写出各自小组的理念、各自的目标、设计自己的标语(logo)、为自己的小组设计广告宣传等。
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分开进行。而新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在探索方法论的同时,建立起世界观。例如,第一节课请学生们分组并各自设计自己的标语、广告等。或许每一个小组的设计不同,差异会很大,但是教师在每个小组展示过后,给学生建立的第一个概念必然是:合作。因此,对于同学们的展示过程中凡是强化了成员的整体性的小组要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要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启发式或开放式教育模式。如果只是一两次的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同样,只是一两个老师的培养,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产生作用,只有在专业学习的培养中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横向及纵向的始终,才能将行动转变为习惯,习惯转变为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田静.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谈高职教师能力标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5).
[3]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4]宫雪.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职业学院;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基础之上需要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具有以上能力的人,才能在社会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才是真正适应社会的技能。柯灵的《追问教育的本质》一书中,作者也提到高等教育的策略应该是:培养具有世界文化胸怀的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所以,职业学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要肯定职业学院学生的人生价值,其未来的发展必然是具很大潜力的。过去人们总是认为,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只能从事某种专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操作,并且是基础的层次。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自身的定位不高。所以,职业教育的学生刚毕业时往往比学历教育的学生就业更容易。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学历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就业的质量高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不仅仅应该立足于眼前的就业。更应该关注未来的就业质量。所谓未来的就业质量指的是学生的发展潜力,并非学生毕业初期的就业,而是十年二十年之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职业是否真正的有竞争力。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是具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不能体现在短期,而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思考,培养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关键阶段得到真正的启发,在培养学生自身动手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书本分析问题,最后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让学生终身单一的技能操作,转化为“操作——思考——学习——再操作”的循环模式,只有这样的循环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其次,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可以被提升的。澳洲职业教育模式更是让我们对于职业教育有更加坚定的信心。在澳洲,100%的人都要进行职业教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澳洲培养人才的一个必要阶段。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并不一定是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职业教育应当与学历教育想结合,但是,我认为结合的方式并不是机械地由职业教育直接到学历教育。而应当是“职业教育——实践——学历教育——实践——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践”。只有这样的良性循环模式才能真正高水平地培养学生。
最后,职业学院的发展,本身依赖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职业学院的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一个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更应该体现在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相信一个具有长远发展观的学校应该培养出具有长远发展能力的学生。而学生未来的成绩才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
因此,在学生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也是学生真正踏入社会之前的一个教育阶段,必需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必然不会按照同样的发展模式进行,而每一个人的成功发展模式必然不尽相同,而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心灵导师,都没有办法代替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思考,也没有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因此,只有通过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恰恰问题总是蕴藏在最简单的、最基础的操作之中。只有基层中发现的问题才是最具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同时,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在提出问题后,学会怎样收集分析需要的资料;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式。然后,通过分析筛选,确定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工具、数据、信息及其他帮助。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寻到自我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在实践中不断谋发展。
职业学院如何让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师本人具这样的能力才可能通过很好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提高教师自身提问、分析、解决的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培训、相互借鉴、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教师在教育或专业中所发现的问题也会不尽相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能单一,因此,只有将各自的教学实践和问题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的直接场所是课堂,因此只有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完善,建立起启发式或者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使得学生能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传统课程的教学通常是以下模式:“教师讲述——教师提问——教师分析——教师解答”和“教师讲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学生的回答——教师给出自己的解答”。实践表明,这种模式的教学是教师提问、教师分析、教师解答。整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只是简单的接受或者仅仅是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然而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学生提问——学生分析——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和“学生提问——学生讨论——学生分析——学生点评——教师建议”。以上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学会自主的思考、提问。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来分析问题,选择方式来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教师输出的信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分析来吸收教师教授的内容。这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每个班级的设置至少在四十个学生左右,教师一人传授四十个学生的这种模式几乎不可能让教师能顾忌到所有学生。确切的说,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通常不超过十人。二是班级中人数多,有学生会由于过少的被关注从而分心。因此,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不能保证学生都能够从课堂中受益。
新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而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4——10组(单班授课时四十人可以分为每十人一组,合班授课时约八十到一百人左右,可以分为十人一组。)建议分组自由组合,但是第一节课确定后,将不能进行更改,也就是说这种组合将会持续到期末结束。小组建立后,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授课对象不是个体,而是各个小团体。教师对于学生的成绩的评定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建议各个小组的每位成员分数总体一致。关于小组的建议:建议教师在第一节课让学生分好组后,各自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并写出各自小组的理念、各自的目标、设计自己的标语(logo)、为自己的小组设计广告宣传等。
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分开进行。而新课程的教学往往是在学生在探索方法论的同时,建立起世界观。例如,第一节课请学生们分组并各自设计自己的标语、广告等。或许每一个小组的设计不同,差异会很大,但是教师在每个小组展示过后,给学生建立的第一个概念必然是:合作。因此,对于同学们的展示过程中凡是强化了成员的整体性的小组要给予高度评价。
最后,要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启发式或开放式教育模式。如果只是一两次的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同样,只是一两个老师的培养,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产生作用,只有在专业学习的培养中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横向及纵向的始终,才能将行动转变为习惯,习惯转变为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玉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2]田静.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谈高职教师能力标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5).
[3]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4]宫雪.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5]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