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创设教学情景或者发掘学生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讨论、协作、交流、共同探究,从而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所要求的“情境”,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体验。情境要贴近现实、接近生活,而“见闻为”的思想正是要求教学要接触客观实际的事物,从耳闻目见的生活现实,社会现象作为突破口或者切入点,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整体的把握,获得深刻、理性的认识,达到“开心意”的境界。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注重情境创设的诱发性和真实性相结合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诱发性原则,即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抓住学生的思维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造意义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魅力,产生悬念,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和创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追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实情境的学习使人受益匪浅,远离现实的“刺激”学习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实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体的意义建构,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因此,在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者接近真实,一定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迁移学生的生活中的现实情境,结合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实践,观察体验,回归生活,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要把握问题设计的接近性和挑战性原则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已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也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和探索才能解决。由此可见,情境问题的设计只有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生长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挑战性原则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问题设计时,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它要求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三、要做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发展。
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只有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要兼顾教学形式的民主性和多样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境教学是民主性的教学。威廉姆.多尔(William.Dole)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学生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应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教学过程中,民主与平等包括知和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情境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情境教学中真正成为合作者、伙伴和交往对象。
情境教学模式不是死板僵化、整齐划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无论何种教学形式,都可以大胆的运用。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真实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生活实际感悟、观察和体验;也可以仿真模拟现实环境和情况来设计教学情境,如模拟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变化规律,模拟商场中购物的体验,模拟法庭中的辩论等等;还可以直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营造教学情境,供学生学习和探究。又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诸如自学、讨论、辩论、比较和鉴别、探究、合作、甚至沉思等方法。总之,情境教学的教学形式必须具有多样性。
五、要掌握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活动性原则
情境教学崇尚开放,排斥封闭,其教学情境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其整个教学过程都把课堂与社会,教学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教學原则。即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到主动的探究和发现,把课堂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活动性既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其教学过程应坚持的原则。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因此,情境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重视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它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勇敢地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让师生之间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真实客观存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生活实际,可以在社区、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习行”的教学思想正是强调实践生活,强调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要求拓宽教育空间,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在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所要求的“情境”,一般来源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体验。情境要贴近现实、接近生活,而“见闻为”的思想正是要求教学要接触客观实际的事物,从耳闻目见的生活现实,社会现象作为突破口或者切入点,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从而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全面、整体的把握,获得深刻、理性的认识,达到“开心意”的境界。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注重情境创设的诱发性和真实性相结合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为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遵循诱发性原则,即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抓住学生的思维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造意义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魅力,产生悬念,激发探索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和创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欲望,有了欲望就会产生追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实情境的学习使人受益匪浅,远离现实的“刺激”学习会使学生感到迷茫。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实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体的意义建构,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因此,在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者接近真实,一定要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迁移学生的生活中的现实情境,结合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调查实践,观察体验,回归生活,收集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要把握问题设计的接近性和挑战性原则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已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这就是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也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些理论告诉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和探索才能解决。由此可见,情境问题的设计只有以原有知识为基础,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或“生长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挑战性原则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问题设计时,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它要求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三、要做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的发展。
这里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只有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四、要兼顾教学形式的民主性和多样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情境教学是民主性的教学。威廉姆.多尔(William.Dole)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他认为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学生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应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在教学过程中,民主与平等包括知和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情境教学的基础条件,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在情境教学中真正成为合作者、伙伴和交往对象。
情境教学模式不是死板僵化、整齐划一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无论何种教学形式,都可以大胆的运用。例如,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真实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临生活实际感悟、观察和体验;也可以仿真模拟现实环境和情况来设计教学情境,如模拟十字路口红绿灯的变化规律,模拟商场中购物的体验,模拟法庭中的辩论等等;还可以直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营造教学情境,供学生学习和探究。又如,在学习方法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诸如自学、讨论、辩论、比较和鉴别、探究、合作、甚至沉思等方法。总之,情境教学的教学形式必须具有多样性。
五、要掌握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活动性原则
情境教学崇尚开放,排斥封闭,其教学情境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其整个教学过程都把课堂与社会,教学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坚持开放性的教學原则。即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到主动的探究和发现,把课堂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
活动性既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其教学过程应坚持的原则。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因此,情境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重视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它不仅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勇敢地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让师生之间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
总之,情境教学就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真实客观存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生活实际,可以在社区、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主动”、“习行”的教学思想正是强调实践生活,强调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要求拓宽教育空间,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在积极思考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