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拯救传统文化遗产

来源 :世界博览·中国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讲究“以小见大”,而从一个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的命运上,我看到了商业、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美结合。
  
  奥运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城似乎意识到最关键的一点:城市建筑文化需要一致性,现在还为时不晚。2006年,北京市推行了全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建筑的保护,这不仅仅是为了北京人,也是为了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像我这样不远万里寻找中国文化的“老外”们。其中还传达了一个更好的讯息,那就是对老城区现存未被拆除的房屋和四合院进行修缮,并允许开发“创意产业”。
  
  老房有喜
  
  在过去的几年里,只见越来越多的新建筑在设计理念、风水学等各个方面模仿老房子,却很少有政府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旧房改造工程。而新《物权法》推行中所遇到的复杂情况,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这一老城区保护政策辩论再起,这也加剧了推行过程中的困难,一位来自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的建筑师向我解释到。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官方的行动迟迟没有开展,民间却从来没有停止各种“老房新用”的尝试。恢复四合院的风貌并非一件有钱就可以做到的事,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坚持和勇气,有时还需要走出一条新路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发现北京什刹海附近的“秦唐府7号院”时,忍不住惊叹出声。它坐落于北京旅游新景点、一到周末就人潮汹涌的南锣鼓巷。这条小巷遍布着“小资”感觉的餐馆、咖啡馆和商店,他们藏身于普通的民居里,却有着舒适、时髦的装潢,早已成为外国游客来京必逛之地。
  这条786米长的南锣鼓巷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著名的“高官住宅区”,后来也曾居住过许多社会名流。在上世纪50年代的拆迁浪潮后,这里只剩下了28个保存尚好的院子,并被政府列人了重点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和现代是否矛盾
  
  “秦唐府7号院”的前身曾是一位朝中重臣的官府,相比于他的官职来说,院子并不算大。我猜想,大概在明清时期这里属于“黄金地段”。这个有2000平方米的院子,在300年间几易其主,经历了无数的故事,成为一位中国近代史无声的见证者。四合院有很多讲究,这儿也不例外。依照风水之说,院子坐北朝南,一入正门就见到影壁,精制的垂花门、新辟的花园、假山水池使整个院落在庄重质朴间有多了一份清静空灵。在文革中,院子的回廊因为不具备实用价值,而被改做两排房子。这就极大的破坏了以前的风貌。
  三年前,一位来自天津的老板买下了院子。按他的话说,他怀着“保护文化遗产”的热忱接手院子,希望发展起一个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私家奢侈酒店。它所营造出古香古色的“中国风”应该比起“千房一面”的五星酒店更吸引人。
  “北京城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胡同隔离出一片安静、极富生活气息的区域,如今在城市中心还能找到这样的氛围实在难得。我相信秦唐府的生意一定能成功。”在采访中他回忆到: “四合院的价值何在?就在于它捏合了老北京城的最活跃、最有人情味儿的细胞。”
  于是他开始寻找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和环保理念的设计师。经过一番改造的老四合院变得时尚起来:太阳能集纳板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夏季拒绝过分的空调风、而是利用四合院自然通风的特点纳凉;老房子特别不方便的一点就是没有独立的卫浴,这也是他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悄无声息地, “秦唐府7号院”在外国人的圈子里获得了成功。如今,这座四合院迎来送往着来自各国的客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北京的传统和现代。
  
  四合院适合做什么
  
  现如今,北京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普遍上升,他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跟着提升,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居住这一条。许多世代生活在四合院里的市民受够了老房子的“罪”:上下水不方便、没有独立的卫浴空间以及冬天的采暧问题等等。不仅无法满足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且也不利于北京古都风貌的整体保护。只要有人住在里面,就不会停止改造。四合院面临着这样的命运:老房客们想要搬走,那么谁会是它的新主人呢?四合院到底适合用来做什么?
  四合院是记载着城市记忆的场所,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绝佳工具。西方建筑师们极为重视公共空间,认为市民需要像四合院这样的特色建筑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集体性。
  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媒体优势,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交流、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在这里发生,他们需要更具民族特色的展览场所。如果说远离市区的798艺术区是一种军工业风格与艺术的成功结合,那么地处皇城根儿下的四合院完全可以发展为民俗与文化的合作模式。
  而四合院也应该具备教育功能。像纽约、东京等超级都市一样,北京也融合了来自全国各省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在全球趋同的流行“快餐”文化和“新移民”带来的不同文化冲击下,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们是否还珍视本地的传统?四合院就是一座生动的课堂。如果学校或是社区可以开辟一座四合院,陈列各种北京风情的小吃和手工艺品,定期组织活动和义卖,让孩子们接触民俗、感受风情,不也是很好吗?
  城市从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元朝人赋予了这座城市伟大的骨架,四方地界承载着生活百味,而北京的胡同和院子里孕育出人间烟火。二者如骨肉般纠缠,绵延出来北京城独特的魅力。
  
  值得借鉴,更需要创新
  
  保护和修缮四合院并非小工程,按照官方的要求,它必须保持原有的胡同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基本格局、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院落及主要建筑,以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功能要求。在我的接触中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北京市东城区三眼井胡同。他们知道老院子修一次不容易,所以提出的要求更高: “结合宅门、影壁、街头小景、砖石雕刻、牌匾楹联等细部设计,为之注入文化内涵”、 “道路交通、防火、防盗、市政配套等方面符合现代居住功能”,此外还要“规划新设充足的停车泊位不少于100个”等等。既要古朴,又要现代,恐怕轻易没有人尝试这件事。
  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民间NGO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认为“秦唐府7号院”的成功范例具有借鉴价值,起码它可以激励其他四合院的主人进行整修和改造。 “四合院的整体维护费用十分昂贵”,秦唐府7号院的任先生透露说,但是他却不肯说出具体的价格,他说: “就拿取暖这件事来说,因为谁手上也没有四合院地下构造的图纸,也不敢轻易动土,就光取暖的方案我们就设计了二十余种。为的就是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尽可能住得更舒服。”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改造四合院的成本。
  “不过,其他四合院的主人倒是可以从我的经验里学到一些东西,我很愿意与热爱老院子的人们结交朋友。”现在南锣鼓巷附近的胡同里还住着许多老居民,他们每到冬天取暖基本靠烧煤球和木柴,这样既不安全也不环保。任先生建议大家考虑新型能源,北京冬天的日照量有保障,使用太阳能作为辅助手段也是个相比经济实惠的选择。
  像任先生这样热爱胡同文化的新一代四合院主人們,正在用不同的方式利用和保护着这一珍贵的建筑和文化双重遗产,他们用创意给老房子带来新朋友和无限生机,也用他们的想法改造着如今的胡同。任先生说:“自从我们家门口成为旅游胜地之后,窄巷子里交通拥挤、更没法停车,我倒是有一个解决办法,这里不如修一个大型的地下停车场算了。”对于他的这种想法,几代人都生活在这里的邻居李先生强烈反对: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哪能随便开挖啊,那还不动了风水和地气?”
  你看,这就是传统和现代共生共存的北京城。
其他文献
还烧油你土不土电动汽车起伏不定的市场和充满理想化的前景,令消费者一时无法适应  做汽车行业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经销商卖车多是不赚钱的,都是靠售后(其实售后也很艰难)。唯独新能源汽车一枝独秀,除了指标和北京的限行政策有待外,有没有人是真心想买纯电的汽车?  正文:  汽车工业已经有百年历史了,虽然技术每个时代也都是日新月异,但是驱动力来源形式的革命性突破或者探讨,应该是头一回有这么大的变革力量。其实关
郑州航空港区(以下简称港区)是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个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国家级综合实验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港区呈现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现已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品牌和名片。  但是,港区是在村庄田园上建立起来的,原来的农村学校经过撤并、翻建、重组之后,名义上变成了城市学校,其师资水平、教育理念、课程实施上还没有完全跟上港区快速发展步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港区教
面向世界还是扩大内需?    受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真正开始实行一项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革命。中央政府4万亿的国内市场扩大计划,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中国掀起了创造国内需求的“大跃进”。还有美国不少智囊机构给美国政府出谋划策,要给予中国支持以扩大国内市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扩大内需并非始自今日,早在90年代后期遭遇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内需问题就被提上议事日程,当时的重点
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1949年,刘少奇曾经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大会上作报告时说:“现在苏联已经派了两百多位专家到中国特别是到东北来服务,……他们来到中国,由中国分配他们的工作,在他们被分配到各工厂、各企业和各经济机关去的时候,他们在各工厂企业和机关的中国负责人领导之下工作,他们只做顾问。他们的薪资,只领取和中国同等工程师一样的薪资,而不是如英国美国工程师一样,领取很高的薪资。他
虽然德国人和中国人的肤色、民族、语言、以及两国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但是我们拥有很多共同利益,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对气候和环境的看法与做法——这也是值得全世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9年,对于推动全球气候合作尤为关键,为了在年底哥本哈根召开的气候谈判上达成一致,中美、中欧都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国际社会仅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而不给予任何帮助,肯定是不合理的。距哥本哈根世界环境气候大会仅有80天,
要了解四川,我得过很多难关,比如了解风俗文化,学习方言。而我的九寨沟之行,让我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深深的忧虑。    嗨!我终于在9月初到了成都。  在法国学了很长时间汉语以后,我下了决心,要到中国检验一下自己的成绩,在“实战”中提高汉语水平。我手里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支配,足够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和他们所讲的语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
在1745年的报纸上有一篇名为《选择情妇的建议》的文章,该文章建议单身汉选择老女人,“她们不会有生孩子的危险”,作者写道,“对于男人的关注非常感激”而且,作者补充说,“单就腰部以下来说,很难分辨出年轻年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没错就是那个美国的开国元勋。  如今美国人对国父们的情感八卦都了如指掌:托马斯·杰斐逊和他的黑人女奴萨莉·海明斯的关系成了政敌攻击的标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公
如非特别,一般来说,人们很难回忆起自己在四五岁时做过什么事或想过什么,不过,科学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并想对此进行医学科技方面的研究,对幼童的大脑进行医学扫描或许可得到一些他在思考什么或想做什么的线索  今年初,瑞典厄帕萨拉大学婴儿研究室的有关“认识过程”学的医学科学家帕·尼斯托勒姆教授,给一名叫阿尔米塔·娜达的出生仅5个月大的女婴头部套上由上百根金属弦线组成的网状结构物,对其进行脑电流波图的测试这个
面对媒体、商业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中间群体,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谁才是中产?    如今在中国,“中产”似乎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流溢着财富的光彩、宣扬着品位的追求,让人怦然心动。当我们刚踏入21世纪,还在玩昧着以香薰、幽灯为代表的小资情调时,敏感的媒体已经大张旗鼓地“寻找城市中间人群”。从《北京青年报》、《经济观察报》到《新闻周刊》、《新周刊》等,他们都感受到中国社会中孕育着一股新的社会力量,
摘要:以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注重知识间断点、起始点、空白点和解法关键点的“四点”课堂教学策略,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01-005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作者简介:章维辉(1974-),男,福建柘荣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  初中物理知识大多取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