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妹”事件发酵了许多天后,最新消息是,“房妹之父”翟振锋已被逮捕,这当然是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但更多的疑问,却并没有因为翟振锋被刑拘而烟消云散。
关键词:相比许迈永的“许三多”,翟振锋同样有三多:一是房子多,二是公司多,三是户口多。
“房妹”多房,腐败花样翻新
“房妹事件”可謂是一波三折,堪称为一部悬疑大戏,令人大开眼界,欲罢不能,之所以抓人眼球,乃因近期类似事件太多,诸如“房叔”、“房婶”、“房爷”等层出不穷,他们所拥有的房子数量之多,令公众叹为观止。在普通民众备受高房价困扰之际,大部分人欲做“房奴”尚且不够格,“房叔”、“房爷”们却动辄拥有数十套房子,差距之大何止千里。时下,普通人购房要花费掉几十年的血汗钱,而“房妹”尚在读书就坐拥11套房产,天壤之别岂能令人心安。
更何况,“房妹事件”黑幕重重,弥漫着权力与腐败的气息。父亲是房管局局长,母亲则是地产商,要说没有权力勾兑,恐怕只能哄哄小孩子。按照现行户籍管理规定,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合法户口,“房妹”为何却拥有两个户口?到底是户籍管理部门的工作错误,还是“房妹”父母替其违法操办的,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综合来看,“房妹事件”反映出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并非罕见,在过往的腐败丑闻中亦经常见到。“房妹事件”只不过是一个缩影,在权贵主导的社会格局之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阶层严重割裂,权贵与平民之间缺乏基本信任,已经形成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并埋下制造社会动荡的隐患。
查清“房妹事件”的真相并不难,只要相关司法机构介入调查,核查“房妹”父母有无依赖权力染指房产投资,有无违法操作两个户口。事实上,在之前房管局的回应中,就间接证实翟振峰因家人开公司而违纪,但为何没有做细致调查,仅仅对其以免职处分,是否也有不察之嫌,亦有袒护之意。因此,司法机构需要追根溯源,查清“房妹事件”的前因后果,查清其父母的问题,给公众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公平。
反腐还需“自身硬”,要破解腐败这一“国家级”的难题,让“房妹”事件水落石出,监管部门就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找茬儿,及时“亮剑”,即使当不了“反腐神算子”,起码也要做个“事后诸葛亮”,闻过则改,切不可再睁眼说瞎话,乱折腾。
“房妹”事件的浑水究竟有多深
据京华时报报道,1月4日下午5点24分,爆料人赵某致电记者,称自己在20分钟前接到显示为“无号码”的威胁电话,“我刚接电话,对方就说,姓赵的,闭上你的嘴,如果再向记者透露任何消息,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给你干掉”。赵某称,对方是操着河南口音的男性,“我紧接着喂了一下,问他是谁,那边就没音了,电话就挂断了”。赵某称,他怀疑受到威胁与他向媒体举报翟振峰有关,“我平时没得罪过别人,而且对方说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给你干掉”。
我们常说,正气胜过邪气,邪不压正,但现实生活中,邪气猖狂的现象的确不少,虽然是最后的疯狂,但也足以让人忧心,足以辐射负能量,“房妹”爆料人接死亡威胁就是“邪气猖狂”,对于打造这种“邪气猖狂”的家伙,我们必须坚决给予反击。
有人说,一则“房妹帖”让翟振锋落马,这足以显现网络反腐的威力,这话当然有道理,但其实,“房妹帖”让多年来逍遥法外的翟振锋落马也正是传统制度性反腐的困境——没有爆炸性的爆料,不能形成全国性的持续关注,即使一名官员问题丛生,被举报来举报去,也有可能像翟振锋一样成为不倒翁。
“泥人经不起雨打,谎言经不起调查”。翟振锋的倒掉,固然是因为网络反腐和舆论监督的威力,但翟振锋多年来的贪肥坐大,乃至边腐边升,何尝不是当地反腐机制的处处失灵所致?既然2011年当地就发现翟局长“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牟取利益及其他违纪行为”,那就应及时处罚,以儆效尤,不能让事情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既然网友爆料“‘房妹’疑拥多套经适房”,就该认真调查,让真相大白,莫要文过饰非,找理由搪塞。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必然导致反腐陷入责任难查、“板子”难下的窘境,极大滋生贪腐者的嚣张气焰。
这个时代,运气只能成就一时一事,权力威慑加上利益回报才能条条大道通腐败,虽不能肯定“房妹”事件本身就是一个窝案,但事件波及的范围,也恐怕绝不止“房妹”一家。1月2日新华网的新闻说,在媒体和公众的合力之下,不少贪官落马。然而,仍有不少舆论热点的反腐事件有成为“半拉子工程”的倾向。“房妹”事件的冲击波已显而易见,热锅上的蚂蚁绝不止一两只。相比于官方态度否认、摇摆与沉默,爆料人的锲而不舍和媒体所体现的专业态度、执着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万事只怕“认真”二字。超生是如何不声不响进行的,双户口是怎样办成的,“房妹”亲人与亲属是怎样赚钱的,“房妹”家的房子是怎样来的,经济适用房是怎样变身商品房的,15岁的未成年人是怎样注册公司,公司的业务是怎样开展的,是哪些人为这一连串的奇迹提供了“方便”,得到了怎样的利益回报,目前的调查又是哪些人在设置障碍、目的何在,背后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等,只要认真,就不可能没有真相。但问题是,如果调查仍停留在郑州市二七区委的层次,谁能相信最后的真相呢?
“房妹”事件的浑水究竟有多深?越是复杂悬疑的腐败,越是伤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但危机也提供了契机,越是认真,越能彰显反腐败的勇气与决心,越能提供一个公信重建的机会,越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房妹”事件的悬疑连续剧还在上演,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也是最好的试金石,难道只能靠公众高涨的热情和媒体不顾审丑的执着,才能消除“房妹”事件“烂尾”隐患?
每一次腐败,都有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呼声,但“房妹”事件其实告诉我们,仅有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恐怕还远远不够,即使期待让权力完全沉浸在阳光之中还有点早,但至少也应该让官员家庭成员共受阳光的沐浴。
关键词:相比许迈永的“许三多”,翟振锋同样有三多:一是房子多,二是公司多,三是户口多。
“房妹”多房,腐败花样翻新
“房妹事件”可謂是一波三折,堪称为一部悬疑大戏,令人大开眼界,欲罢不能,之所以抓人眼球,乃因近期类似事件太多,诸如“房叔”、“房婶”、“房爷”等层出不穷,他们所拥有的房子数量之多,令公众叹为观止。在普通民众备受高房价困扰之际,大部分人欲做“房奴”尚且不够格,“房叔”、“房爷”们却动辄拥有数十套房子,差距之大何止千里。时下,普通人购房要花费掉几十年的血汗钱,而“房妹”尚在读书就坐拥11套房产,天壤之别岂能令人心安。
更何况,“房妹事件”黑幕重重,弥漫着权力与腐败的气息。父亲是房管局局长,母亲则是地产商,要说没有权力勾兑,恐怕只能哄哄小孩子。按照现行户籍管理规定,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合法户口,“房妹”为何却拥有两个户口?到底是户籍管理部门的工作错误,还是“房妹”父母替其违法操办的,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综合来看,“房妹事件”反映出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并非罕见,在过往的腐败丑闻中亦经常见到。“房妹事件”只不过是一个缩影,在权贵主导的社会格局之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社会阶层严重割裂,权贵与平民之间缺乏基本信任,已经形成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并埋下制造社会动荡的隐患。
查清“房妹事件”的真相并不难,只要相关司法机构介入调查,核查“房妹”父母有无依赖权力染指房产投资,有无违法操作两个户口。事实上,在之前房管局的回应中,就间接证实翟振峰因家人开公司而违纪,但为何没有做细致调查,仅仅对其以免职处分,是否也有不察之嫌,亦有袒护之意。因此,司法机构需要追根溯源,查清“房妹事件”的前因后果,查清其父母的问题,给公众一个交代,还社会一个公平。
反腐还需“自身硬”,要破解腐败这一“国家级”的难题,让“房妹”事件水落石出,监管部门就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找茬儿,及时“亮剑”,即使当不了“反腐神算子”,起码也要做个“事后诸葛亮”,闻过则改,切不可再睁眼说瞎话,乱折腾。
“房妹”事件的浑水究竟有多深
据京华时报报道,1月4日下午5点24分,爆料人赵某致电记者,称自己在20分钟前接到显示为“无号码”的威胁电话,“我刚接电话,对方就说,姓赵的,闭上你的嘴,如果再向记者透露任何消息,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给你干掉”。赵某称,对方是操着河南口音的男性,“我紧接着喂了一下,问他是谁,那边就没音了,电话就挂断了”。赵某称,他怀疑受到威胁与他向媒体举报翟振峰有关,“我平时没得罪过别人,而且对方说不光工程款拿不到,而且命给你干掉”。
我们常说,正气胜过邪气,邪不压正,但现实生活中,邪气猖狂的现象的确不少,虽然是最后的疯狂,但也足以让人忧心,足以辐射负能量,“房妹”爆料人接死亡威胁就是“邪气猖狂”,对于打造这种“邪气猖狂”的家伙,我们必须坚决给予反击。
有人说,一则“房妹帖”让翟振锋落马,这足以显现网络反腐的威力,这话当然有道理,但其实,“房妹帖”让多年来逍遥法外的翟振锋落马也正是传统制度性反腐的困境——没有爆炸性的爆料,不能形成全国性的持续关注,即使一名官员问题丛生,被举报来举报去,也有可能像翟振锋一样成为不倒翁。
“泥人经不起雨打,谎言经不起调查”。翟振锋的倒掉,固然是因为网络反腐和舆论监督的威力,但翟振锋多年来的贪肥坐大,乃至边腐边升,何尝不是当地反腐机制的处处失灵所致?既然2011年当地就发现翟局长“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牟取利益及其他违纪行为”,那就应及时处罚,以儆效尤,不能让事情一拖再拖,不了了之;既然网友爆料“‘房妹’疑拥多套经适房”,就该认真调查,让真相大白,莫要文过饰非,找理由搪塞。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风,必然导致反腐陷入责任难查、“板子”难下的窘境,极大滋生贪腐者的嚣张气焰。
这个时代,运气只能成就一时一事,权力威慑加上利益回报才能条条大道通腐败,虽不能肯定“房妹”事件本身就是一个窝案,但事件波及的范围,也恐怕绝不止“房妹”一家。1月2日新华网的新闻说,在媒体和公众的合力之下,不少贪官落马。然而,仍有不少舆论热点的反腐事件有成为“半拉子工程”的倾向。“房妹”事件的冲击波已显而易见,热锅上的蚂蚁绝不止一两只。相比于官方态度否认、摇摆与沉默,爆料人的锲而不舍和媒体所体现的专业态度、执着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万事只怕“认真”二字。超生是如何不声不响进行的,双户口是怎样办成的,“房妹”亲人与亲属是怎样赚钱的,“房妹”家的房子是怎样来的,经济适用房是怎样变身商品房的,15岁的未成年人是怎样注册公司,公司的业务是怎样开展的,是哪些人为这一连串的奇迹提供了“方便”,得到了怎样的利益回报,目前的调查又是哪些人在设置障碍、目的何在,背后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等,只要认真,就不可能没有真相。但问题是,如果调查仍停留在郑州市二七区委的层次,谁能相信最后的真相呢?
“房妹”事件的浑水究竟有多深?越是复杂悬疑的腐败,越是伤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但危机也提供了契机,越是认真,越能彰显反腐败的勇气与决心,越能提供一个公信重建的机会,越能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房妹”事件的悬疑连续剧还在上演,时间是最好的稀释剂,也是最好的试金石,难道只能靠公众高涨的热情和媒体不顾审丑的执着,才能消除“房妹”事件“烂尾”隐患?
每一次腐败,都有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呼声,但“房妹”事件其实告诉我们,仅有官员财产申报公示,恐怕还远远不够,即使期待让权力完全沉浸在阳光之中还有点早,但至少也应该让官员家庭成员共受阳光的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