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生活美学遇到中国搪瓷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玖申是一个以搪瓷为发声点的原创设计品牌,注重对生活美学和搪瓷工艺的研究,致力于传播中国搪瓷文化。我和我先生在2014年回国后,发现搪瓷非常有意思,且具有非常多的文化属性,不应该只是作为收藏品或是仅存于历史情怀中的物品。所以我们尝试去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加入一些新的设计,于是做成了现在的品牌。
  讲有“中国语言”的搪瓷故事
  搪瓷是一项舶来品,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埃及。而在19世纪以前,它基本上都是以精致手工藝品的面貌示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珐琅”。从广义而言,珐琅即是金属外面包裹瓷釉的一种复合材质,如掐丝景泰蓝、钢板搪瓷等;从狭义来说,珐琅就是单纯地指金、银、铜等贵金属材料为坯底的工艺品。1956年国家规范用语,按照工艺细分对其重新命名,将钢铁为坯底的近现代珐琅工业产品单独命名为“搪瓷”。
  现在几种比较典型的珐琅工艺分别是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其中以下几种类别在当下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
  一类是贵金属的珐琅饰品,如景泰蓝工艺品、日本七宝烧、珐琅首饰、伊朗米娜等。
  时尚的珐琅首饰,像爱马仕手镯还有其他一些设计师品牌,用铜胎掐丝或敲打造型,表面点上漂亮的釉料,进行烧制打磨,成为大家现在常见的作品。
  景泰蓝工艺品,在明清时是最受欢迎的,一般是宫廷贵族所用,到了现在成为收藏家追逐的对象,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日本七宝烧,是日本匠人过去为模仿中国景泰蓝而衍生出的一个新工艺。它在金属表面装饰以石英等无机玻璃瓷釉材料,色泽图案上融合了很强的日式风格,作为中日友好交流的首选礼品受到了广泛推崇。
  另外就是在长三角地区市场非常好的一些中东珐琅工艺品,如伊朗米娜。它来自于伊朗及其周边的中东国家,工艺较复杂,通常以画珐琅为主,手工敲制,加以充满异域风情的手绘图案,产品十分精致。
  第二类是铁坯珐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搪瓷。
  这个类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可能很少注意到。大多数人对搪瓷的认知是小时候用过的脸盆、痰盂罐、茶缸这类东西。但其实我们平时所使用的热水器内胆、浴缸,见到的地铁站或隧道墙面、烧烤炉,甚至石油或化学品管道等,绝大多数也都是搪瓷制成。它的基底是钢板或铸铁,上黑色底釉,外面再上各种颜色的面釉。由于是硅酸盐材质的外表,使得搪瓷用品表面耐酸耐碱,安全无毒,而钢铁坯底保证了这类产品的牢固度和支撑力,以上特性让搪瓷在现代工业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三类就是日用搪瓷。
  1916年,英国人麦克利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搪瓷工厂,于是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搪瓷工业。从上世纪初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搪瓷非常流行。例如张爱玲曾在小说中提到,小时候提着的网兜里,用来装豆腐的就是洋瓷盖碗。而“洋瓷”就是过去上海人对于这种近现代舶来品的亲切称呼。
  但从2002年开始,中国日用搪瓷逐渐呈现出断层的状态。直到大概三四年前,像无印良品、宜家之类的大型家居品牌开始开发搪瓷品类,这种材质才逐渐走回大家的视线并得到认可。也正因为有这些市场动态,我们觉得搪瓷是有希望回暖的,所以创立了“玖申”这个以搪瓷为发声点的文创品牌。
  “玖申”的名字是“久新”的谐音。它一方面是我们对父辈们工作过的民国老厂久新搪瓷厂的一种致敬,另一方面,“申”代表上海,同时有延伸发展之意。这里是搪瓷开始的地方,也是搪瓷将会复苏的地方,这个名字包含了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在理念上,玖申并不只是执着于过去的搪瓷工艺,而是在把搪瓷的文化和优势传播发扬的情况之下,加入更多新的元素,让它焕发新的生命。
  做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践行者,应该怎样将文化创意与传统工艺有效地结合呢?我认为传承不完全等同于“守”。中国有很多很好的工艺,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在于它过分地守旧。一旦不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就必然会被淘汰,或者只存在于博物馆里。当然,创意也不是一味地抛弃传统,我们更应该去保留那些精髓,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在我看来,文化首先需要普及,如果大众接触不到,那么这种文化就比较失败。而当代人还尤其注重文化的体验环节,当人们对某种文化感兴趣了,然后去参与一系列感官活动,最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对这种文化提出好的建议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文化体系。所以,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所坚持和擅长的东西传播和普及给我们的目标人群,发动大家共同参与并积极发扬。
  具体来讲,有5个因素对文创品牌的发展路径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时代背景能够决定人们的文化需求。
  以搪瓷为例,从1916年中国真正出现搪瓷工业到现在,搪瓷风格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1916年到1949年间,搪瓷的手工感会强一点,以手绘风格为主,融入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比如香烟美女、西洋孩童等。解放后,风格变得简约,充满红色思想。产品画面主题常常是重大历史活动、建筑或领导人口号。而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搪瓷呈现出多彩的面孔,各国风情的画面、颜色以及器型,都得到了广泛推崇。
  第二,生产技术决定产品的发展方向。
  19世纪之前很长的一段时期,搪瓷受到金属拉伸工艺的影响,当时并不能把铁坯钢板做到很好的拉伸,那时的手艺人从事这个行业有很大的限制——产量有限,而且仅供宫廷、贵族使用。随着近代搪瓷工艺的出现,它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在外贸的冲击之下,我们对产业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满足批量化生产,出现了多种现代搪瓷工艺,如机械手、静电喷涂等,让搪瓷在规模化生产中,产能和品质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第三,流行趋势是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参考因素。
  很多人可能觉得流行趋势是仅限于时尚领域的,其实并非如此。一些世界权威的流行趋势预测机构,除了时尚潮流,每年都会发布各类流行趋势,包括科技发展方向、生活方式等。而时尚趋势并非毫无逻辑,而是有规律可循。做创作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   第四,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定位。
  遵循流行趋势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一个参考,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找到自我。我的品牌是干什么的?我坚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品牌的精髓在哪里?这时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比如苗族织绣,它的精髓在于故事、纹样、技法,它们构成了苗族服饰文化最好的表达方式。
  最后,在設计上要更符合当代审美以及社会需求。
  在做品牌之初,就要考虑为什么会去做这样的产品?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不然就是一场自娱自乐。另外就是设计产品时需要把设计理念和真实元素结合,再进行一些现代性的改变。如果只是套用原样,这个设计就没有意义,市场也很难为之埋单。
  “生活美学”之下的品牌打造
  玖申是一个做生活方式的品牌。生活美学,其实就是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
  你可以带着诗意的态度,用一种美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体验生活。为什么有些人喝茶随便找个杯子,而有些人会买一套完整的茶具?就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态度,也体现出品质生活追求者的一种仪式感。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有提高需求的趋势。
  注重生活美学的人,常常也会对生活日用有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是在使用需求之外的,是超过使用需求的(这里的“使用”不等于广义的实用,更多是指日常操作功能)。比如当你对奢侈品有需求的时候,你考虑的并不纯粹是它的使用性,单就质量而言,很多国产手工品牌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它的水准,那为什么还会购买奢侈品?那是你对生活的一种向往,标志着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也体现出你在某些方面的审美偏好,它具有很高的精神实用性。
  玖申一直都在致力于生活美学。在艺术风格定位上是比较有设计感的,在消费群体的定位上是对生活有较高要求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执行这样的生活美学标准,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假设你面向的是一个高消费要求的目标人群,但你却并不拥有这样的生活方式,那你可能很难理解这样的审美方式有什么意义,你做的东西就会空洞,这是吸引不到你的消费群体的。只有亲身去体验,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符合他们要求的东西。
  玖申的产品线分为两部分。一条线是纯做生活美学,主要是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的一些家居品类。另一条线,是纯做传统文化的衍生品。
  做生活美学这一条线时,我们考虑的是生活场景。玖申做了很多餐饮器具,使用它的生活场景就是带有仪式感的,漂亮的。玖申有一套售价799元的餐具,为了使产品具有仪式感,在广告摆拍时就一定得好看,像画报一样。生活方式的不一样,决定了用户群体的生活美学和审美也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要做什么样的产品。
  一个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人,即使出去野餐、逛公园,也得背个篮子、带上精致的餐具。现在逛公园,会发现很多人搭着五颜六色的帐篷,铺着一次性的塑料地毯,放了一堆超市熟食,使用塑料叉子和一次性盘子。这种生活方式有错吗?没有。但这就不是玖申的客户群体。我们的定位是服务那些会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野餐布置得足够完美的人,他们才会愿意为我们的产品埋单。
  第二条线,是我们在努力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2018年年底,我们尝试了“灶王爷”系列。灶王爷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民间的信仰。这是我们跟山西平阳木刻版画传承人合作的,我们把灶王爷的经典元素“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运用进来,但在配色上摒弃了原来花花绿绿的色调,用了一些现代的搭配方式。既要让消费者意识到它来自于版画,又要兼顾搪瓷作为载体的工艺限制;既要有时代的审美,又要保留传统的特征。而中国人会在什么时候对传统文化的东西最为关注呢?那就是一年中的几个大节日。于是我们针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考虑到不同的送礼需求,规划了不同的产品。“灶王爷”系列上市后,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也让我们进一步去考虑表达传统文化这条线的价值,于是又有了苗族织绣、闽南传统元素等为灵感的“传统·礼”系列。这也让我们坚定了以搪瓷为载体,将不同地域传统文化进行市场化推广的信念。
  如果我们希望传统文化发展得更好一点,希望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变得更有趣一点的话,我们就会积极地去推动。这个过程必然会是艰辛的,但是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新的伙伴加入,与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我们可以彼此勉励,竞争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必定需要更多人参与,玖申正在做的就是这样一件事,也希望有更多的手艺人和品牌参与其中。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进步计划是美国全国优秀教学协会开展的核心工程,对于提高一线教师教育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吸引优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该计划的使命,解读其核心要素与实施程序,挖掘其背后的协会及政策支持,将会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有所启迪。  [关键词] 美国;教师进步计划;优秀教学协会  [中图分类号] G51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2-0039-
摘 要: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周口地域密集的人口,孕育着质朴的民俗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传承中顾家花馍以民众的口碑和精美的造型得以完整的遗存和传承。豫东民间美术以淮阳泥泥狗为代表的红黄绿黑的色彩特点,融入到顾家花馍图式特征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中原的诡秘、质朴、吉庆、简洁的风格淋漓尽致表达。本文探索把经典的民间手工艺术与计算机美术设计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运用到周口地域的民间美术优化中,以高
阿不拉·依不拉音  1979年生,加依村人,2013年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创办有“嘉音加依乐器合作社”。  加依村乐器制作的秘密  我叫阿不拉·依不拉音,是一名乐器工匠。我从小生长在加依村,现在这里是个旅游村,村里有自建的景区叫“天籁加依”,这名字放到我们村可是太合适了。不管推开哪户人家的大门,都能看到院里聚集着制作乐器的人们。凉棚上、屋子里到处都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
摘 要: 《篡改的命》中塑造了四个不同性格的女性人物形象,农村妇女刘双菊、半农半工的贺小文、打工妹张惠和都市女性方知之,她们的存在使这部小说更加的完整。从女性角度出发研究本书中所描述的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女性形象,丰富并深化了对当代城乡变迁和社会各阶层人物命运的认知,强化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主题意蕴。加深我们对这整部书悲剧色彩的理解,得出悲剧根源之所在,找出形象的审美价值之所在,引发对当代女性的
[摘 要] 责任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责任教育实效性差也是长期困扰教育者的一个难题。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责任教育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该走向生活、走进生活,教育者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责任教育生活化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趋势。  [关键词] 责任教育;生活化;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
将脑海里天马行空的设想变成现实,Meritalia这位来自沙发世界的魔术师,融合众多前卫元素,以不拘一格的个性闯荡在摩登都会。  不知道究竟是玩具抄袭了沙发的创意,还是沙发盗取了玩具的灵感,棕熊、小猪、老鼠、大象、小鱼……一个个色彩缤纷的动物形象犹如玩具积木,可以随意拼合成双人沙发、扶手椅或置脚凳。看着这套萌翻沙发界的“全家福”,不禁愕然,沙发还可以变身成这副模样?这就是意大利的家具魔术师美塔拉(
学校资源是学生成长的载体,成才的保障。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要做到“两个必须”。    一、充足的资源实体是提高利用率的前提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实体作保障,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只能是空谈。然而,经济条件限制是很多学校无法具备足够资源的主要原因,实在是“无米难炊”。那么,学校如何获取资源实体呢?  1.争取政府的支持 
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非遗书画院近日在深圳观澜湖设立了第三个创作基地,为观澜湖又增添了一个非遗展示平台。此前,观澜湖就与手艺网(www.91cratf.com)共同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手工艺线下体验基地,推出皮艺、木艺、陶艺等十多个手工艺门类,定于今年4月开始营业,并引入原创手工集合品牌“揖美”入驻,成为市民直观体验传统非遗魅力的基地。
铁打出,仅以一块铁片,反复加热,通过不断锤打来制作铁器。其难度之大,工艺为金工之绝。此技艺在国内早已式微,如今李共标坚定执锤开始“铁打出”。  屋漏痕,书法用语。形容雨水顺墙而下,沿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流淌,时走时停且直且曲,形成顿挫有力的痕迹。这一说法,最早出自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而以这种用笔方法得到的线条,则被古人认为是最纯粹、最纯净、最具有美感。李共标早前在杭州Solife展出的作品中,几乎
清晨,天微亮,75岁高龄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古斯舞传承人彭南京就带着弟子从家里出发,准备去山里排练了。远离城市,远离钢筋水泥,几位老人在深山里脱下衣服,赤膊将棕毛和棕皮紧紧裹扎在身体上。“嘿哟……”随着彭南京一声洪亮有力的长啸,排练开始了:摇头、摆手、屈膝、抖身……他们说着土话、唱着土歌,模仿着先人的姿态,表现着过去的生活,神采奕奕。  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在土家语里被称为“古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