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yy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数学概念及原理发生的背景、忽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导致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时常表现为机械模仿、刻板记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中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思维;体验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更符合数学教学特征,迎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诚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回顾数学教学历程,它就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的。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呈现
  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处于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不仅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诚然,知识只有融入一定的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其内在的魅力。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诸如,它有助于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毋庸置疑,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改变学生心目中对数学学习的错误认识,即数学学习就是记忆一些定理、公式,就是不厌其烦地进行习题训练。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而且在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诸如,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为激发学生本内容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把握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数学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因为只有在原则的呵护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才能对数学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体现怎样的原则呢?
  首先,教师表述明确性原则。教师提问时表达要简洁清楚,体现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目标明确,思维清晰。所以,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深入分析并科学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理清教学主线,避免教师边思考、边提问情形的发生。其次,提问时机适宜性原则。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特别要注意在教学的关键处提出问题,在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置问题。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为提问而提问,很可能由于问题缺乏目的性使一节课缺乏亮点,导致学生无法抓住这堂课的精髓。我们教师还要善于在学生思维停滞处进行适当的点拨与启发,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教学情境中,以此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毫无疑问,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才能在教学中制造所教授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的冲突,达到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过程的目的。
  三、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事项注意
  为了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更符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符合数学教学优化的要求,我们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事项。
  首先,确保教师所提问题难度适中,即教师所提问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使得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般而言,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需要提取和运用的数学知识会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如果教师所提问题过于复杂,尽管学生可能需要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整合以回答教师提问,从而养成学生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但是学生在知识取舍和运用方面所受干扰的程度相对较大,导致回答问题时的错误率较高。其次,确保师生提问的交互性。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形成这样一个认识,那就是学生提不出问题就表示他们思考不够,学习被动。因此,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不仅可以来自于教师的提问,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入手,通过教师的指点使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发现问题,直至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当然,对于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我们教师要学会包容,使得学生敢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千万不要轻易指责或者批评学生的“大胆”。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解决教师所提问题过程中不但学会学习、构建新知,而且好的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而言更可以是探究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参考文献】
  [1]张顺燕.关于数学教学的若干认识,数学教育学报,2004.
  [2]周小山.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肖淑如.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策略,2001.
  [4]张奠宇.数学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听力成为中考必考题型,听力训练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听力训练是学好英语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注重培养听力方面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许多学生在听录音时感到紧张,对里面连珠炮似的对话感到一筹莫展,甚至产生一种恐惧感。为此,我以自己的亲生感受,来帮助学生摆脱心理负担,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一、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
摘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因而,物理习题课在物理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在高三复习课教学中,希望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三;物理;习题课    习题课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课型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物理的新概念、新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物理知
摘要: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在听说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若想再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进一步增强语感,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进行大量广泛的阅读,就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我们的多数学生恰恰缺乏此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阅读;培养;能力    经过多年的英语教学,我发现阅读能了一直是学生比较薄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精心设计课堂导语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顺利的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语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与艺术融入一体的学科。教师如果想达到一种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就要在课堂导语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堂导语要突出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课堂导语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优化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从六个细节做起。  一、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  1.问题的设计要精  “精”指的是精炼扼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
在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第三个作文训练的主题是“从生活中找‘米’”,这“米”就是写作材料。“米”从哪里来?当然是生活,生活是写作的“米仓”。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是,在很多时候,学生捕捉不到写作材料,写作文困难已经成了时下大多数学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全面实施,新课标理念指导着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高中物理课新课标标准在课程目的、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大的突破与创新,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这些要求,高中物理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旧的教学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切实应用于课堂教学第一线。  关键字: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思想    新课标改革的核心理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它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不可缺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与补充,也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由于城区学校班额大,农村学校生源参差不齐,再加上小组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等原因,教师稍微调控不当,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