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探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结合岳麓版历史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问题探究“三该”原则 “四度”特色
问题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问题探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广大历史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都很重视,但具体运用时却又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岳麓版历史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运用探究时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学贵有疑”是教学中积极提倡的目标和方向。但问题探究运用不当,就会降低课堂的质量。因此我认为运用探究时一定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1.该不该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必要性。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必须有问题探究这种形式,而且是多多益善,这种看法曲解了问题探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错误的。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节课时,探究了三个问题:(1)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何时建立的?(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3)你怎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这三个问题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结果是学生按照课本内容念了一遍,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探究的问题是否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否有探究的必要。需要探究时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使问题探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不该探究时,就不要再费心劳神地去设计问题,否则问题探究就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
2.该怎样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科学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就是随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流于形式,忽视了问题探究本身的科学性。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这节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清之际的儒家学者与传统儒学有哪些不同?由于问题太宽泛、难度较大,多数同学默然无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为了不冷场起来回答,也不太着边际,探究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争取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防止出现“几个同学演,大多数同学看”的局面。教师提出问题时还要明确具体、角度合理,具有指向性和操作性,防止泛泛而问,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3.该何时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高效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时老师要不断地问、学生不断的答,这才是最佳的表现,这种看法注重了探究的过程而忽视了探究的效果,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选准时机,掌握好探究时间和节奏。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等学生思考就开始发问并进行总结,探究失去了思考的过程,那么设计的问题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任由学生自由活动,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总结,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探究效果。
二、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问题设计好坏是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
1.要突出“梯度”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就绝不能表面化、肤浅化,而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柳暗花明”的快乐。如学习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对等接待是外交的基本原则,假如温家宝总理去英国访问,应该由谁出面接待?为什么?(2)中国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一问从外交现实入手,激发了学生兴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问引导学生从政体性质和阶级本质上思考,达到了对知识深化理解的目的。
2.要突出“巧度”
问题探究绝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它应是对线索的理顺,或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或是对知识的拓展深化。如果设计新颖巧妙,角度科学合理,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习必修一《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想一想鸦片最初的功用是什么?在鸦片战争前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问题既使学生认识了鸦片从药品到毒品再到走私品,最后成为商品的变化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又对学生进行了远离毒品的教育。
3.要突出“广度”
新课程历史教材十分注意中外知识、古今内容的联系编排,这就使历史知识不再是割裂的、孤立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发挥教材这一优势,注意知识的广泛联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理解和认识。如学习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影响世界的发明人物,其中蔡伦、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等人榜上有名,这四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蔡伦与西方三人的科技成就有什么区别?(3)这两种科技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个问题将教材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认清了科技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4.要突出“新度”
历史学科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试历史题大量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探究中,要积极寻找亮点,把时代变化和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引用补充一些新材料,如国际动态、区域发展、地方民俗风情、文物遗址、宗教文化、城镇变迁、名人名言等,介绍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当然容量、难度应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要量力而行绝不可强求。如学习必修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举出些例子吗?(2)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呢?(3)我们中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个问题把国际经济形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使问题探究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多尝试、多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反思,那么问题探究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我们广大师生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
作者简介:
张加龙,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72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济南市历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曾在《济南教育》、《科教导报》上发表过文章,参与编写的教辅材料有十余本。
关键词:问题探究“三该”原则 “四度”特色
问题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问题探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广大历史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都很重视,但具体运用时却又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岳麓版历史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运用探究时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学贵有疑”是教学中积极提倡的目标和方向。但问题探究运用不当,就会降低课堂的质量。因此我认为运用探究时一定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1.该不该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必要性。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必须有问题探究这种形式,而且是多多益善,这种看法曲解了问题探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错误的。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节课时,探究了三个问题:(1)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何时建立的?(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3)你怎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这三个问题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结果是学生按照课本内容念了一遍,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探究的问题是否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否有探究的必要。需要探究时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使问题探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不该探究时,就不要再费心劳神地去设计问题,否则问题探究就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
2.该怎样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科学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就是随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流于形式,忽视了问题探究本身的科学性。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这节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清之际的儒家学者与传统儒学有哪些不同?由于问题太宽泛、难度较大,多数同学默然无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为了不冷场起来回答,也不太着边际,探究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争取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防止出现“几个同学演,大多数同学看”的局面。教师提出问题时还要明确具体、角度合理,具有指向性和操作性,防止泛泛而问,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3.该何时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高效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时老师要不断地问、学生不断的答,这才是最佳的表现,这种看法注重了探究的过程而忽视了探究的效果,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选准时机,掌握好探究时间和节奏。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等学生思考就开始发问并进行总结,探究失去了思考的过程,那么设计的问题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任由学生自由活动,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总结,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探究效果。
二、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问题设计好坏是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
1.要突出“梯度”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就绝不能表面化、肤浅化,而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柳暗花明”的快乐。如学习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对等接待是外交的基本原则,假如温家宝总理去英国访问,应该由谁出面接待?为什么?(2)中国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一问从外交现实入手,激发了学生兴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问引导学生从政体性质和阶级本质上思考,达到了对知识深化理解的目的。
2.要突出“巧度”
问题探究绝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它应是对线索的理顺,或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或是对知识的拓展深化。如果设计新颖巧妙,角度科学合理,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习必修一《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想一想鸦片最初的功用是什么?在鸦片战争前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问题既使学生认识了鸦片从药品到毒品再到走私品,最后成为商品的变化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又对学生进行了远离毒品的教育。
3.要突出“广度”
新课程历史教材十分注意中外知识、古今内容的联系编排,这就使历史知识不再是割裂的、孤立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发挥教材这一优势,注意知识的广泛联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理解和认识。如学习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影响世界的发明人物,其中蔡伦、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等人榜上有名,这四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蔡伦与西方三人的科技成就有什么区别?(3)这两种科技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个问题将教材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认清了科技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4.要突出“新度”
历史学科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试历史题大量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探究中,要积极寻找亮点,把时代变化和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引用补充一些新材料,如国际动态、区域发展、地方民俗风情、文物遗址、宗教文化、城镇变迁、名人名言等,介绍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当然容量、难度应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要量力而行绝不可强求。如学习必修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举出些例子吗?(2)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呢?(3)我们中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个问题把国际经济形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使问题探究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多尝试、多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反思,那么问题探究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我们广大师生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
作者简介:
张加龙,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72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济南市历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曾在《济南教育》、《科教导报》上发表过文章,参与编写的教辅材料有十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