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中的“三该”“四度”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yua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探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结合岳麓版历史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问题探究“三该”原则 “四度”特色
  
  问题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问题探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广大历史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都很重视,但具体运用时却又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就结合岳麓版历史教材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运用探究时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学贵有疑”是教学中积极提倡的目标和方向。但问题探究运用不当,就会降低课堂的质量。因此我认为运用探究时一定要把握好“三该”原则。
  1.该不该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必要性。有的教师认为一堂课必须有问题探究这种形式,而且是多多益善,这种看法曲解了问题探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是错误的。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一《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这节课时,探究了三个问题:(1)雅典的民主政体是何时建立的?(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3)你怎样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这三个问题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答案,结果是学生按照课本内容念了一遍,根本没有探究的价值。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要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探究的问题是否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是否有探究的必要。需要探究时一定要精心设置问题,使问题探究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不该探究时,就不要再费心劳神地去设计问题,否则问题探究就会成为“画蛇添足”之举。
  2.该怎样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科学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就是随便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流于形式,忽视了问题探究本身的科学性。有一位教师在讲必修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这节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明清之际的儒家学者与传统儒学有哪些不同?由于问题太宽泛、难度较大,多数同学默然无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为了不冷场起来回答,也不太着边际,探究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争取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进来,防止出现“几个同学演,大多数同学看”的局面。教师提出问题时还要明确具体、角度合理,具有指向性和操作性,防止泛泛而问,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3.该何时探究
  问题探究要体现高效性。有的教师认为问题探究时老师要不断地问、学生不断的答,这才是最佳的表现,这种看法注重了探究的过程而忽视了探究的效果,是错误的。因此,教师提出问题时要选准时机,掌握好探究时间和节奏。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还没等学生思考就开始发问并进行总结,探究失去了思考的过程,那么设计的问题也就失去了相应的价值。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任由学生自由活动,不进行必要的指导和总结,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探究效果。
  
  二、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问题设计好坏是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历史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突出“四度”特色 。
  1.要突出“梯度”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就绝不能表面化、肤浅化,而应该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这样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层层推进,使他们在“山重水复”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柳暗花明”的快乐。如学习必修一《渐进的制度创新》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对等接待是外交的基本原则,假如温家宝总理去英国访问,应该由谁出面接待?为什么?(2)中国明代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一问从外交现实入手,激发了学生兴趣,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第二问引导学生从政体性质和阶级本质上思考,达到了对知识深化理解的目的。
  2.要突出“巧度”
  问题探究绝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再现,它应是对线索的理顺,或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或是对知识的拓展深化。如果设计新颖巧妙,角度科学合理,就会使学生在探究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习必修一《鸦片战争》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请想一想鸦片最初的功用是什么?在鸦片战争前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通过问题既使学生认识了鸦片从药品到毒品再到走私品,最后成为商品的变化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了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又对学生进行了远离毒品的教育。
  3.要突出“广度”
  新课程历史教材十分注意中外知识、古今内容的联系编排,这就使历史知识不再是割裂的、孤立的,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文明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发挥教材这一优势,注意知识的广泛联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深理解和认识。如学习必修三《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美国《时代》周刊曾评出影响世界的发明人物,其中蔡伦、伽利略、牛顿、爱迪生等人榜上有名,这四人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蔡伦与西方三人的科技成就有什么区别?(3)这两种科技的发展前景如何?这个问题将教材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认清了科技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4.要突出“新度”
  历史学科要体现时代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试历史题大量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在探究中,要积极寻找亮点,把时代变化和社会生活融入其中,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引用补充一些新材料,如国际动态、区域发展、地方民俗风情、文物遗址、宗教文化、城镇变迁、名人名言等,介绍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当然容量、难度应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要量力而行绝不可强求。如学习必修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这节课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1)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举出些例子吗?(2)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呢?(3)我们中国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个问题把国际经济形势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使问题探究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多尝试、多总结。我相信只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反思,那么问题探究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我们广大师生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
  
  作者简介:
  张加龙,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1972年出生,1990年参加工作。济南市历史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曾在《济南教育》、《科教导报》上发表过文章,参与编写的教辅材料有十余本。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焊机电源采用通用阵列逻辑GAL(Generic Array Logic)芯片进行的电路功能设计、硬件设计及GAL16V8芯片的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GAL是Littice公司研制的一种可电改写、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中心管式不锈钢转化器结构设计的特点及其制作和安装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由于全不锈钢制中心管式转化器与碳钢转化嚣的一次性投资已比较接近,因而具备较大的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既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源头的需要,更是形成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举措。文章研究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三种主要模式,以及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知识难度不断增加,有些初中生感到学习吃力,尤其是物理。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学科,理论多,实验多,以往的学习经验必须在物理上加以改进,才能学好。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好物理的关键在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双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如何提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提高气液热交换气体走管程的给热系数α,是换热器技术进步的一大课题.介绍了内展翅片管的结构及管程流体给热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以60kt/a环己酮工
对于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确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地方的司法机关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是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即
针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力电压测量中,电容分压器驱动负荷能力小、大负载时测量不准确这一现状,文中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压互感器二次测的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数字化高精
数字化UPS通过通信接口实现远程监控,可以方便地提高UPS的管理水平。文中以TMS320系列DSP为主控芯片的数字化UPS为例,介绍其通信接口的设计,给出了相关硬件电路及程序流程图。
软件可靠性模型直接决定着软件可靠性测试的结果,文章论述了软件可靠性模型的评价准则和选取原则.对经典的软件可靠性模型(J-M模型,GM模型)进行分析,并且指出了软件可靠性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从学习的组织形式角度对学习的分类,它相对于个体学习、竞争学习而言,它强调的是相互促进,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