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672855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要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论证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最后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指出21世纪武术精神的新趋向是在继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更加重视“厚德载物”的武德,注重将“和谐”的文化特色摆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武术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0-0092-04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ushu spirit and new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YANG Jian-ying1,QIU Pi-xi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2.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authors outlin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decent morals”,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econdl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0th century; lastly,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ty in China today, and by demonstrating from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trend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o value the “martial moral spirit” of “decent morals” while continuing to embody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to highlight the “harmony” concerned cultural feature.
  Key words: Wushu spirit;independent development;decent morals
  
  1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20世纪以前)
  
  人类社会早期,中国武术同世界其他武技一样,都是一种为满足原始人类生存自卫需要而产生解决利益纷争的一种暴力手段,当时东西方文化都未成型,武术也理所当然不具有文化特色,更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承载。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的李宗吾 [1]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繁荣期即周秦诸子和赵宋诸儒。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文化的繁荣也开始初步影响到武术。本来就是以“打”为目的的武术在当时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一直保持极为“刚健”的文化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尚武之风”、“武侠之风”的盛行以及齐国出现“隆技击”的局面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人们开始对技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如庄子论剑、越女论剑中对技击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武术“重礼崇德”的特色已初见端倪,如孔子提出的“勇而无礼则乱”、“射者仁之道”。也就是说,这时的武术已经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对“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开始有所体现。
  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钟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及后来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逐渐结束了文化上的多元化繁荣景象,而且“重文轻武”之风也开始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武术更多地被视为“下技”在下层民众中发展,很难融入到上层文化圈中,同时,属于上层社会的传统文化也较难融入武术。封建社会后期,宋明理学的兴起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第2个发达期。特别是通过朱熹等人的一系列思想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力,“使那些本来属于上层士人的道德与伦理原则,渐渐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2]。理学思想的下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也势必影响到更多属于下层社会的武术。这个时期每个拳种在追求技术上“刚柔相济”的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几乎都有相应的武德条目,“德艺双修”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极其鲜明的标志。
  明清时期的武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真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武打技术,武术首先可以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有助于人们“自强”精神的形成;作为“德艺双修”的技术,武术不仅教人“如何打”,其宗旨更是让人理解“如何才能不打”,揭示了和谐相处的意义,无疑对于培养人们的品行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颁布“禁武令”,“重文轻武”的思想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形下,武术的发展都处于秘密状态,更不用讲统治阶级对武术精神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在严重偏离的状态下发展,而且从未利用武术的教育价值壮大人民。直到20世纪前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许多革命志士将目光投向武术,武术逐渐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2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追求“自强不息”的世纪,无论是辛亥革命对“尚武精神”的提倡,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亮剑精神”都说明了这一点。“尚武精神”和“亮剑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提倡这种精神正是扭转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偏离“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实践。在中华民族追求“自强不息”的过程中,武术在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期受整个武术片面化发展的影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0世纪前半叶,武术教育体系初具雏形
  “鸦片战争后,国势不振、国人蒙羞,是输在了科技上,是输在了制度上,但更是输在了精神上”[3]。为改变这种状态,20世纪初,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武术,试图通过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唤起民族精神。1904年,梁启超写成《中国武士道》,发出提倡武术教育的先声;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精神。”[4];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中也把武术精神归结为“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5]武术的精神教育价值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公理战胜强权”的幻觉,“尚武”似乎不再合乎时代潮流。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一瞬,30年代前后,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再度高扬,“九
其他文献
谁说得病是一种遭遇?我说是一种幸遇。  这次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调血糖,听说隔壁住着九十高龄的音乐家李重光先生,我就决定去拜访了。  吃过早饭,我轻轻敲响了他病房的门。单间,很干净,无异味儿。听我说是来拜访老爷子的,护工大姐很热情地招呼我进屋。李老也缓缓地从阳台处走来,把满脸的微笑和满身的阳光一起带给我,像见到老熟人似的上前握住我的手。  我说:“李老师,我是您隔壁的病友,来找您说说话,可以吗?”他
初恋是一朵叫情窦的花,如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如四月粉红的花瓣,如夏日溪水中的涟漪,短暂地绽放,永恒的唯美,一生一次。  中学时我的同桌喜欢一个隔壁班的男生,课间的时候她经常拽着我假装去上厕所,就为了经过隔壁班的窗口,看男生一眼。男生喜欢打篮球,同桌就去操场上跑步。男生是那种腼腆型的男孩,长长的睫毛,眼睛很大,额头上有细碎的刘海,经常穿一件白衬衣,笑的时候脸颊边有两个浅浅的酒窝,阳光中带着羞涩,很招女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写的一首令人泪目的母爱诗《岁暮到家》,全诗充满暖暖的爱意,一个慈爱的母亲,她的整颗心都是被爱占据的,世间让她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闯荡世界的孩子从远方及时地归来。她正在为他缝制御寒的棉衣,那一个个针脚密密麻麻的,生怕缝隙大了寒风会进去,他寄回的家书字迹墨痕还犹如新的一样。母亲看见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顶形式关系到纪念碑整体风格的统一。在纪念碑的方案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碑顶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建筑学家和雕塑家的意见分歧较大,并一度形成了“建筑顶”与“雕像顶”之争。  在纪念碑正式开工后,纪念碑的形式已经确定以文字为主题而不使用雕像。但雕塑家们一直没有放弃以雕像为主的愿望,转而建议碑体以碑文为主题,而碑顶以人物雕像为主,以取得生动的轮廓线,并为此做了多种草样进行比较。建筑学家们则
体贴入微与含而不露是两种相近的人性底色,就像猕猴桃的清凉与被子晒后阳光的味道。  体贴入微,怜惜里加了一点淡若清风的自然之法,心意就到了;含而不露,细密中减了一点不绝于耳的聒噪之语,于是风情变得紧致起来。  成都一名男性环卫工人想喝杯冰饮,到饮料店中说“要杯最便宜的”。看看最便宜的也得六块钱,中杯,他犹豫了,但因太渴还是决定要。店员姑娘谎称有折扣,四块钱给了他一大杯。这件事被网友发到微博上,不到四
阿尔姆站在百货公司前,目不暇接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他身边有一位绅士模样的人在悠闲地抽着雪茄。  阿尔姆很有礼貌地说:“您的雪茄很香,应该不便宜吧?”   “3美元一支。”  “好家伙,您一天要抽多少支呀?”  “10支。”  “天哪!您抽多久啦?”  “40年前就抽上了。”  “什么?您仔細算算,要是不抽的话,那些钱就足够买下这幢百货公司了!”  “那么说您不抽烟?”  “是的。”  “告诉您,
黄金储备,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它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文革”后期,陈云敏锐地意识到并把握住国际金融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推动中国政府大量增加黄金储备,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也为新时期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准备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教育理念、文化和生态,作为信息技術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体现,信息化教学亟待转型升级。本文以五年制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及创新发展,结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电子商务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信息化教学;电子商务;五年制高
存放于军事博物馆的“金汤桥连”阅兵军旗  天津战役中授予的“金汤桥连”和“三好连队”荣誉称号军旗,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战旗方阵中亮相。天津战役的关节点是“东西对进,会师金汤桥”。西进部队第一个到达金汤桥的是第45军135师404团7连,他们被授予“金汤桥连”荣誉称号。“金汤桥连”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呢?陈长捷没想到天津战役来得这么快  “陈长捷,心似铁,拿到共产党用刀切。”1949年1月1
第1期  毛泽东与新中国“突围战”李 振 李志铭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前后冯 佳  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潘 琦  战友文工团《长征组歌》诞生记舒 云  回眸鲁南整编刘 旭  照片《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拍摄纪实及其5种版本 ……王昕伟 罗正林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与黄炎培彭厚文 蔡 佳  博古在《解放日报》艰难转身中的身影王 前 王钦双  晋绥边区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中的作用李 放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