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简要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论证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最后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指出21世纪武术精神的新趋向是在继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更加重视“厚德载物”的武德,注重将“和谐”的文化特色摆在突出位置。
关键词:武术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0-0092-04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ushu spirit and new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YANG Jian-ying1,QIU Pi-xi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2.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authors outlin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decent morals”,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econdl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0th century; lastly,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ty in China today, and by demonstrating from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trend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o value the “martial moral spirit” of “decent morals” while continuing to embody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to highlight the “harmony” concerned cultural feature.
Key words: Wushu spirit;independent development;decent morals
1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20世纪以前)
人类社会早期,中国武术同世界其他武技一样,都是一种为满足原始人类生存自卫需要而产生解决利益纷争的一种暴力手段,当时东西方文化都未成型,武术也理所当然不具有文化特色,更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承载。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的李宗吾 [1]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繁荣期即周秦诸子和赵宋诸儒。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文化的繁荣也开始初步影响到武术。本来就是以“打”为目的的武术在当时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一直保持极为“刚健”的文化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尚武之风”、“武侠之风”的盛行以及齐国出现“隆技击”的局面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人们开始对技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如庄子论剑、越女论剑中对技击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武术“重礼崇德”的特色已初见端倪,如孔子提出的“勇而无礼则乱”、“射者仁之道”。也就是说,这时的武术已经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对“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开始有所体现。
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钟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及后来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逐渐结束了文化上的多元化繁荣景象,而且“重文轻武”之风也开始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武术更多地被视为“下技”在下层民众中发展,很难融入到上层文化圈中,同时,属于上层社会的传统文化也较难融入武术。封建社会后期,宋明理学的兴起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第2个发达期。特别是通过朱熹等人的一系列思想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力,“使那些本来属于上层士人的道德与伦理原则,渐渐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2]。理学思想的下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也势必影响到更多属于下层社会的武术。这个时期每个拳种在追求技术上“刚柔相济”的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几乎都有相应的武德条目,“德艺双修”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极其鲜明的标志。
明清时期的武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真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武打技术,武术首先可以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有助于人们“自强”精神的形成;作为“德艺双修”的技术,武术不仅教人“如何打”,其宗旨更是让人理解“如何才能不打”,揭示了和谐相处的意义,无疑对于培养人们的品行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颁布“禁武令”,“重文轻武”的思想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形下,武术的发展都处于秘密状态,更不用讲统治阶级对武术精神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在严重偏离的状态下发展,而且从未利用武术的教育价值壮大人民。直到20世纪前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许多革命志士将目光投向武术,武术逐渐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2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追求“自强不息”的世纪,无论是辛亥革命对“尚武精神”的提倡,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亮剑精神”都说明了这一点。“尚武精神”和“亮剑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提倡这种精神正是扭转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偏离“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实践。在中华民族追求“自强不息”的过程中,武术在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期受整个武术片面化发展的影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0世纪前半叶,武术教育体系初具雏形
“鸦片战争后,国势不振、国人蒙羞,是输在了科技上,是输在了制度上,但更是输在了精神上”[3]。为改变这种状态,20世纪初,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武术,试图通过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唤起民族精神。1904年,梁启超写成《中国武士道》,发出提倡武术教育的先声;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精神。”[4];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中也把武术精神归结为“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5]武术的精神教育价值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公理战胜强权”的幻觉,“尚武”似乎不再合乎时代潮流。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一瞬,30年代前后,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再度高扬,“九
关键词:武术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8)10-0092-04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Wushu spirit and new trend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YANG Jian-ying1,QIU Pi-xi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China;
2.Wushu School,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Shanghai 200438,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authors outlin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decent morals”,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econdl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0th century; lastly, based on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ty in China today, and by demonstrating from microscopic and macroscopic perspectives,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that the new trend of Wushu spiri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o value the “martial moral spirit” of “decent morals” while continuing to embody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to highlight the “harmony” concerned cultural feature.
Key words: Wushu spirit;independent development;decent morals
1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20世纪以前)
人类社会早期,中国武术同世界其他武技一样,都是一种为满足原始人类生存自卫需要而产生解决利益纷争的一种暴力手段,当时东西方文化都未成型,武术也理所当然不具有文化特色,更谈不上对民族精神的承载。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的李宗吾 [1]提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两大繁荣期即周秦诸子和赵宋诸儒。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期,中国文化发展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期,文化的繁荣也开始初步影响到武术。本来就是以“打”为目的的武术在当时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一直保持极为“刚健”的文化特色。春秋战国时期,“尚武之风”、“武侠之风”的盛行以及齐国出现“隆技击”的局面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人们开始对技击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如庄子论剑、越女论剑中对技击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武术“重礼崇德”的特色已初见端倪,如孔子提出的“勇而无礼则乱”、“射者仁之道”。也就是说,这时的武术已经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对“厚德载物”的精神也开始有所体现。
秦始皇“焚书坑儒”并“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金人钟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及后来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逐渐结束了文化上的多元化繁荣景象,而且“重文轻武”之风也开始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武术更多地被视为“下技”在下层民众中发展,很难融入到上层文化圈中,同时,属于上层社会的传统文化也较难融入武术。封建社会后期,宋明理学的兴起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第2个发达期。特别是通过朱熹等人的一系列思想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努力,“使那些本来属于上层士人的道德与伦理原则,渐渐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世界”[2]。理学思想的下移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这也势必影响到更多属于下层社会的武术。这个时期每个拳种在追求技术上“刚柔相济”的同时,在社会实践方面几乎都有相应的武德条目,“德艺双修”已经成为武术文化的极其鲜明的标志。
明清时期的武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真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作为武打技术,武术首先可以培养人们敢拼敢打、勇于拼搏的精神,从而有助于人们“自强”精神的形成;作为“德艺双修”的技术,武术不仅教人“如何打”,其宗旨更是让人理解“如何才能不打”,揭示了和谐相处的意义,无疑对于培养人们的品行具有最直接的意义。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曾颁布“禁武令”,“重文轻武”的思想弥漫于整个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形下,武术的发展都处于秘密状态,更不用讲统治阶级对武术精神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不仅使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在严重偏离的状态下发展,而且从未利用武术的教育价值壮大人民。直到20世纪前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许多革命志士将目光投向武术,武术逐渐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
2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
20世纪是中华民族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追求“自强不息”的世纪,无论是辛亥革命对“尚武精神”的提倡,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亮剑精神”都说明了这一点。“尚武精神”和“亮剑精神”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具体化,提倡这种精神正是扭转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偏离“自强不息”精神的具体实践。在中华民族追求“自强不息”的过程中,武术在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期受整个武术片面化发展的影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120世纪前半叶,武术教育体系初具雏形
“鸦片战争后,国势不振、国人蒙羞,是输在了科技上,是输在了制度上,但更是输在了精神上”[3]。为改变这种状态,20世纪初,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武术,试图通过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唤起民族精神。1904年,梁启超写成《中国武士道》,发出提倡武术教育的先声;1914年著名教育家徐一冰上书教育部“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精神。”[4];孙中山在《精武本纪序》中也把武术精神归结为“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5]武术的精神教育价值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社会上层的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产生一种“公理战胜强权”的幻觉,“尚武”似乎不再合乎时代潮流。但是,这只是短暂的一瞬,30年代前后,在强调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下,以武术为基础的尚武思潮再度高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