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高考11道作文试题精彩亮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作文题虽然取材不同,內容和形式各异,写作要求也有差别,但细细品味,存在很多共性。认真研究这些共性,对今后的作文教学和备战高考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主要凸显以下特点:
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人”,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那么,“德”如何考量,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标尺。通过作文试题材料的暗示引导,透过给材料、给话题的限制性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同学们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发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此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考作文不仅考查我们驾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肩负着“道德”引领的神圣职责。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取材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的故事,命题目的是借古讽今,引导我们像齐桓公那样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这样才可以成就大业;像鲍叔牙那样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管仲那样博学多才,恪尽职守,建立不朽的功勋。在此基础上进而挖掘材料意蕴,提炼出团结合作、共镶春秋伟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最终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升华。显然,命制本题的意图,重在启发同学们以史为鉴,古今关照,激励自己养成崇高美好的品德,彰显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再如全国Ⅲ卷,要求我们绘制“自画像”,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命题意图明显在于引导同学们关注人生理想,关注个人成长,关注人生价值。我们作文时必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更有意义”,什么样的“像”才算“好像”。答案丰富多彩,诸如个人的成长紧跟时代发展的轨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担当、奉献、追求、使命,皆可入题,而命题指向集中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树人”。北京卷(二)以“一条信息”为题,或写由信息引发的感悟,或写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认知,或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体现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胸怀和格局,以及奋勇无畏的担当。上海卷要求谈谈对“意想不到”的“转折”的认识和思考,试题启迪同学们面对转折,或适应转向,或顺势而为,或拨乱反正,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命题意图都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修炼美好品德,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浙江卷要求我们抒写当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产生落差或错位时的体验与思考,致力于引导我们理性审视个人期许与现实的矛盾,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明主次,知轻重,聚焦个体社会责任。这些众多的题目,字里行间都不约而同隐含着两个字:“德”和“人”。
备考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增强我们的家国意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为核心,广泛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等相关文章,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与法》《今日关注》等相关节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时代性话题以及隐含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鼓励我们读后写,看后写,听后写,随时随地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诉诸笔端,提炼升华,理性思考并处理好“德”与“文”的关系。对照“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写作训练,不留任何死角。
二、突出“情境设置”特征
情境作文也称情景作文,是指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情境的设置,可以从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入手,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这种作文形式不但可以有效考查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防止抄袭、宿构现象。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精心设置情境,让同学们“戴着镣铐跳舞”,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20年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特征也非常突出。如全国Ⅰ卷命题材料来自于历史故事,有意创设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设置,把同学们带到遥远的古代,引导同学们驰骋想象,追忆当年的生活场景和局势变化,体会三个人物不同的处境、心理与抉择,最终体悟故事当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声音,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真实的感受。无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都必须结合情境阐发感受,这样的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入题,有根、有据、有力。倘若离开了“情境”这个载体,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偏题离题之嫌。2020全国Ⅱ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设置的情境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发表演讲。这一情境设置使题目具有强烈的限制性:其一,紧扣场景,突出背景,注意表达的语气和语体色彩。其二,主题内容不能偏离题目提供的情境材料,做到言之有据,确保交际语境与情境材料的和谐统一。其三,凸显自己“中国青年”的身份,为中国代言,替中国发声。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写作要求更加具体,为我们立意行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我们的思维锁定在既定范围内,避免天马行空,口无遮拦。再如全国新高考Ⅰ卷,情境设置分为三个层次:疫情背景、防疫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在表现“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时,必须以情境为触发点,通过对情境的拓展升华,提炼出“防疫拉开的是人与人之间暂时的距离,抗疫恰恰表现了中国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印、共克时艰的凝聚力,从而体现强烈的思辨色彩。如果脱离了这个情境,就属于偏离题意。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等,都不约而同让同学们根据“情境设置”做文章,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备考策略:我们要增强情景意识,强化情境体验,做好情景写作训练。一是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情境。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市场调查、毕业典礼、游行示威、专题演讲等。二是我们要展开想象,丰富情境。将实践中积累的情境与写作任务联系起来,与高考真题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对接,并规范地设置题目,进行仿真训练。三是利用现代手段,创建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展示新颖少见或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让自己间接融入其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四是精心模拟情境,做好实战演练。我们对情境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命制作文题目,分门别类地安排系列训练,强化情景意识,明确写作要求,熟练写作技巧。
一、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作文”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人”,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那么,“德”如何考量,作文是一个很好的标尺。通过作文试题材料的暗示引导,透过给材料、给话题的限制性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同学们端正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激发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此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考作文不仅考查我们驾驭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肩负着“道德”引领的神圣职责。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取材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的故事,命题目的是借古讽今,引导我们像齐桓公那样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这样才可以成就大业;像鲍叔牙那样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像管仲那样博学多才,恪尽职守,建立不朽的功勋。在此基础上进而挖掘材料意蕴,提炼出团结合作、共镶春秋伟业这一重大历史主题,最终使我们的认识得到升华。显然,命制本题的意图,重在启发同学们以史为鉴,古今关照,激励自己养成崇高美好的品德,彰显人生价值,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再如全国Ⅲ卷,要求我们绘制“自画像”,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命题意图明显在于引导同学们关注人生理想,关注个人成长,关注人生价值。我们作文时必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更有意义”,什么样的“像”才算“好像”。答案丰富多彩,诸如个人的成长紧跟时代发展的轨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理想、担当、奉献、追求、使命,皆可入题,而命题指向集中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树人”。北京卷(二)以“一条信息”为题,或写由信息引发的感悟,或写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认知,或写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体现当代青年人应有的志向、胸怀和格局,以及奋勇无畏的担当。上海卷要求谈谈对“意想不到”的“转折”的认识和思考,试题启迪同学们面对转折,或适应转向,或顺势而为,或拨乱反正,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命题意图都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修炼美好品德,锻炼坚韧的意志品质。浙江卷要求我们抒写当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产生落差或错位时的体验与思考,致力于引导我们理性审视个人期许与现实的矛盾,明确自己的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明主次,知轻重,聚焦个体社会责任。这些众多的题目,字里行间都不约而同隐含着两个字:“德”和“人”。
备考策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典型事件,增强我们的家国意识、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为核心,广泛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等相关文章,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与法》《今日关注》等相关节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时代性话题以及隐含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鼓励我们读后写,看后写,听后写,随时随地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诉诸笔端,提炼升华,理性思考并处理好“德”与“文”的关系。对照“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写作训练,不留任何死角。
二、突出“情境设置”特征
情境作文也称情景作文,是指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情境的设置,可以从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入手,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这种作文形式不但可以有效考查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防止抄袭、宿构现象。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精心设置情境,让同学们“戴着镣铐跳舞”,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20年高考作文“情境设置”特征也非常突出。如全国Ⅰ卷命题材料来自于历史故事,有意创设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设置,把同学们带到遥远的古代,引导同学们驰骋想象,追忆当年的生活场景和局势变化,体会三个人物不同的处境、心理与抉择,最终体悟故事当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声音,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真实的感受。无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都必须结合情境阐发感受,这样的文章才能入情、入理、入题,有根、有据、有力。倘若离开了“情境”这个载体,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偏题离题之嫌。2020全国Ⅱ卷要求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设置的情境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发表演讲。这一情境设置使题目具有强烈的限制性:其一,紧扣场景,突出背景,注意表达的语气和语体色彩。其二,主题内容不能偏离题目提供的情境材料,做到言之有据,确保交际语境与情境材料的和谐统一。其三,凸显自己“中国青年”的身份,为中国代言,替中国发声。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写作要求更加具体,为我们立意行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我们的思维锁定在既定范围内,避免天马行空,口无遮拦。再如全国新高考Ⅰ卷,情境设置分为三个层次:疫情背景、防疫拉开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抗疫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在表现“距离与联系”这一主题时,必须以情境为触发点,通过对情境的拓展升华,提炼出“防疫拉开的是人与人之间暂时的距离,抗疫恰恰表现了中国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印、共克时艰的凝聚力,从而体现强烈的思辨色彩。如果脱离了这个情境,就属于偏离题意。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卷、天津卷等,都不约而同让同学们根据“情境设置”做文章,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
备考策略:我们要增强情景意识,强化情境体验,做好情景写作训练。一是参加社会实践,积累情境。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市场调查、毕业典礼、游行示威、专题演讲等。二是我们要展开想象,丰富情境。将实践中积累的情境与写作任务联系起来,与高考真题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对接,并规范地设置题目,进行仿真训练。三是利用现代手段,创建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展示新颖少见或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让自己间接融入其中,进行感受和体验。四是精心模拟情境,做好实战演练。我们对情境进行分类,然后有针对性地命制作文题目,分门别类地安排系列训练,强化情景意识,明确写作要求,熟练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