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呼唤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h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来到人世,最初是懵懵懂懂、混混沌沌的,只知道哭,却不会笑,不会说话,也没有自我意识。在母亲的一声声呼唤里,我们渐渐清醒明白起来。就是说,是母亲把我们从混沌中唤醒的。
  呼和唤,是不同的。呼,是高声的,声音拉得长长的,是远距离的。而唤,是轻轻的,亲切的,温情的,声音是短促的,距离相对很近,也许就在身旁,甚至母亲的嘴已凑近我们的耳朵。母亲首先是唤我们,然后是呼。母亲的呼唤,是世上最亲最深情的语言。
  母亲最初呼唤的不是我们现在的名字,而是我们的乳名,我们这里叫小名。我们现在的名字属于同学、老师、朋友,属于社会。而我们的乳名属于我们亲爱的母亲。
  我们乡下人的乳名大多是很贱的,叫狗儿猫儿马儿牛儿的,叫菊妹兰妹,叫梅子豆子竹子的,总之,我们小时候是一些普通植物和动物。普通的植物和动物算不上高贵,而生命力很强,所以,我们的父母深信叫着这样很贱的名字,我们就会无病无灾,健康长大。
  我的乳名与一棵树有关。我生下来没几天,母亲就让一位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位半瞎的先生说,这小子难以养活。如想养活,就沿河而上,找到一棵百年老树,然后烧纸钱,祈祷,把写有你儿子生日字条和一个红包放在树下,就掉头回来,再把你的儿子唤作那棵树的名字。我父母只得照此行事,于是,我的乳名就是一棵树的名字。此后我母亲在呼唤我的同时,也在呼唤一棵生长在河边的百年老树的名字。
  尽管母亲天天呼唤我这样的名字,但是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吉祥。我两岁时,掀翻了高处的一盘石灰,石灰倾倒在我的脸面上,我的眼里、口里、鼻子里都是石灰,母亲担心我的眼睛被石灰腌瞎,急得不行,抱着我,呼唤着我,急匆匆地去几里路远的地方求医。经过医治和母亲的护理,我的眼睛才没有受到伤害。
  七八岁“出麻”(天花),我差一点死了。高烧不退,说胡话,神志不清。母亲把医生叫到家里来为我治疗,救了我一条小命。但我再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几个单音节。母亲叹息着,说我命太苦,当初没有成为瞎子,现在却成了哑巴。但父母并不放弃,到处问医求药。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秘方,好像是吃“桑树皮蒸肉”,让我恢复说话了。
  十岁时,我的头上长了两个橘子大的疖子,流血流脓,半月不愈。好容易好了,却留下一个碗口大的伤疤,覆盖了我的头顶。别人三四十岁秃顶都急得不行,而我十岁时就“聪明绝顶”了。母亲急呀,说这么丑,将来娶不到婆娘,只有做光棍了。后来不知母亲又找来了什么秘方,反正第二年我头顶上的不毛之地又黑油油的一片了。
  在病中,在疼痛时,我总是喊娘。“娘,我疼啊!”“娘,我要死了!”母亲心如刀剐啊。她守护在我的身旁,含着泪,一声声輕轻地唤我,一遍遍安慰、鼓励我,用手揉着我的疼处,用手帕擦拭我满头满脸的虚汗……这世上最疼我的,还是自己的娘啊!
  我小时候是非常淘气的,还有暴力倾向。父亲让我放牛,我贪玩,让牛吃了地里的庄稼;我和同龄的孩子打架,用石头砸,我曾飞起一块石头,别人的两颗门牙应声落地;读小学三年级时,我和班主任狠狠地干过一架。我发脾气时,眼睛立即红红的,像一只发疯的斗牛。所以,村里人称我为“红眼牛”。红眼牛发疯了,天不怕,地不怕,水里火里都敢冲。
  母亲拿我没办法。父亲为了挽救我,只有以暴抗暴了。不让我吃饭,赶出家门,用巴掌、拳头、竹枝、木棒对付我。父亲的力气比我大,我的小暴力只得屈服于父亲的大暴力。记得自己有一次犯了事,天黑了不敢回家,躲在田野里的草垛里。夜深了,母亲的呼喊声由远而近,我开始不答应。母亲一面呼喊我的名字,一面说不让父亲打我了,我才从草垛里出来跟母亲回家。还记得有一次与父亲赌气,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我竟翻越那座千米高的山去邵阳那边割草,中午遇上了一场狂风暴雨,我被淋得浑身湿透,被雨灌得有气无力。当我挑着一担三四十斤的草又饿又累从那边山翻过来,天已黄昏。到半山腰,天全黑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走在山路上,两面都是深谷。如果失足,后果不堪设想。母亲来接我了,打着火把,走了七八里来到了山脚下,然后沿山路而上,呼喊着我的小名。她以为我出事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个人独自翻山越岭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割草,又遇上一场大风雨,而天黑还见不到人影,完全可能遇上了意外……所以,母亲的呼喊急切而恐慌。那凄厉的、高声的、带着绝望的呼喊在夜空、在高山深谷久久回荡,也撼动了我的心魄。
  那夜,母子两人是哭着回去的。好像从那以后,我渐渐懂事了。
  母亲还有一种特别的呼唤,那就是为我们“喊魂”。我们小孩子在外面摔了一跤,或被什么吓着了,后来就生病了。母亲就像老一辈一样认为是我们的魂丢失在远方,要把我们的灵魂喊回来。等到夜深了,村里一片寂静。母亲用火铲铲了火种,独自向村口走去。到了村口,把火种撒在水里,烧了纸钱。然后往回走,一路呼唤着我们的乳名,大声说:“跟我回来呀!跟我回来呀!”我们在家里回答:“回来了,回来了。”母亲那长长的呼唤在夜里显得特别的清晰,悠长,深沉,也有点凄厉……
  不知为什么,母亲这样连喊三夜后,我们就不再做噩梦,不再半夜醒来睡不着觉,病也渐渐地好起来了。
  母亲对我们的呼唤是在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等我们稍稍长大了,母亲就不再呼唤我们的乳名了。有了事,就叫我们的大名,正儿八经地跟我们商量。
  当然,更不会为我们喊魂了。母亲以为我们长大成人了,就不会魂不附体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依然常常迷失,在名利面前迷失,在情爱面前迷失,在灯红酒绿里迷失,我们常常不经意间把魂丢失了,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在夜深人静时,在独处时,我常常把母亲夜里在村口喊我们回家时的声声呼唤,在心头回放一遍。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这则故事听起来虽说很稀罕、很紧张、很温暖,但我一直未能落笔把它写出来。究竟为什么?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并不是因为懒,也不是由于故事简单,讲完了也就完了。可能是故事里面有样东西太过沉甸,难以用纸墨铺展,或者怕铺展不到位,折损我内心那份深深的感慨与崇高的敬意。虽然故事的发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期间我还写过不少文章。  那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也不知为哪般事由,我在那年冬春交替时节,从青岛部队回南方老
期刊
那天中午下班回家,发现我家二楼窗口的烟窗上忽然热闹了起来。两只麻雀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推开玻璃窗扇,我扬了扬手,同时发出一声口哨——“嗖”,麻雀扑棱棱飞到了楼顶上,站在楼檐俯瞰,见我没有了动静,麻雀又飞回烟窗。我再次挥手驱赶,麻雀忽地一下又飞到了街道对面并排架设的电线上,迈着碎步观察我的喜怒,它们认准了烟窗这块地盘,和我打起了游击战。它们来了,我赶,我走了,它们又来,一连几日,麻雀衔柴周旋,竟然在我
期刊
父亲那年十月走了,留下母亲一人在家里过。怕她伤心,我很少在她面前提起父亲。  有一次,母亲坐在沙发上像自语又像是对我说:“我和你爸一辈子都没领结婚证。”没领结婚证?我一下怔住了。这么大的秘密,想不到父母竟然保守了一辈子,这才揭底。“你俩原来是不合法的啊!”我浅笑着和她开玩笑。母亲笑了。我说:“怎么不领证呢?今天谁还敢不领证就结婚啊?”“不是不领,是没来得及,结婚前你爸在东北,回来我们就结婚。第二天
期刊
过年前,我整理旧物,发现一张夹在书里的粮票。眼前这张半斤的粮票,虽然旧却没有一点破损。不要小看这些长五六厘米,宽三厘米左右的花纸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它就吃不到饭。  当时,按计划发下来的粮票,拿去买米根本不够吃。上初中后,不管男女每个月都会增加十斤粮票,因此,当我们只要上了初中,母亲紧锁的眉头就稍微舒展一些,高兴地说:“这下好了,又多十斤米了。”  月底,父亲照例揣着粮油本去粮管所领回粮票,然
期刊
我从没想过,要当一名语文老师,还是初中的。  作为中师毕业生,作为美术老师、书法老师的宠儿,我希望自己能和小学生打交道,教他们画画,或者写字。  当初中的校长和书记几次三番地披着星光登门游说,还说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话以后,我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校长语调高昂,每一个字符都流淌着信心:“他们都说,你语文功底很好,是初中毕业就能教初中的。我看好你。”  可是,我不看好自己。  我和初中的学生才相差
期刊
张猫是个猫性突出的女生,第一,她很黏人,每天24个小时,时时不离开一个人;第二,她嘴里会发出叽里咕噜,如同猫念经似的言语。但以前,她是个安静的女生,像猫一样喜独处,不善言谈,几个女人扎堆,她只是远远地静观其变,偶尔捡到一块笑料,就微扬嘴角,瘦削的长瓜脸上涟漪般荡漾着几缕笑容,但她绝不插言半句。  近半年,据说为了她黏的人,她求佛吃素,甚至住在寺庙里近一个月,只求得铅华尽染的一颗心能皈依净土,不再困
期刊
去年从广东回家乡祁东后,陆续地在京东上买了不少的书。买书当然是用来读的,而读书是需要時间来保证的。于是,每天吃完晚饭后,我就爱习惯性地倚靠在床上,然后从床头拿起一本书,将自己的思维放牧于字里行间。  然而,某人却不乐意了,硬要拉着我去散步。当然,她是有理由的,每每双眼盯着我的肚子,用铿锵的话语敲响警钟:你看看你的肚子大得像十月怀胎,吃了饭就躺着,哪有不大的道理?  其实,这是真的冤枉了我。我每天走
期刊
这个周末,儿子又不回来了,说是他们外语学院的足球队要练球。看了他们学校的公众号,确信即将开校运会。从初中就迷上足球的儿子不可能缺席他们院队的训练。前天晚上的来电中,他兴奋地说他们外语学院足球队终于逼平了向来强势的计算机队。儿子还说下星期也回不来,因为他们英语演讲队有排练任务。大学里的社团很多,为了不影响学习,儿子听从我们的劝告,只进了足球队和英语演讲社。儿子说想进英语演讲社的新生有两百多人,结果只
期刊
一踏进我最眷念的小村子,心嗖地一下收紧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时候以为是全世界最美好的村子,现在咋就会变成这样荒凉一片呢?我的眼泪不由得簌簌掉了下来……  你为什么这样让我伤心,让我揪心,让我震颤呢?窘得我,不敢抬头再看你,再抚摸你……而几年前,我来看你时,你却是那样的令我陶醉、令我向往。可现在,小道上落下满地的树叶子,昏黄的光遮掩着你,空气中嗅到一股难闻的味道,让我生出几分怜悯、几分酸楚。
期刊
那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我被分配在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这所学校的校址,原来是一片坟地,因为这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又是村上的中心地带,所以,村上就选中了这里。  为了取暖,教师的宿舍里都生了一个火炉。当然,这个火炉必须是带烟管和炉盖的。为了防止煤气扩散,在白天,我们都很小心地把炉盖盖住,让煤气尽可能被烟管吸到屋外去。那天晚上,我先看了一会书,大约十点多吧,我有些困了,便下床在炉内换了一块新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