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架构的一轮复习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8267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新高考试题及新课程标准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这部分內容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了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进行单元整体架构的复习策略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单元整体架构;高三一轮复习;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6-0021-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6.006
  新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拉开了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序幕,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这次改革的根本目标,如何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是改革的重难点,如何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三复习教学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将以《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落实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考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高考命题中的热点,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基本理論和方法解决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高频考点有:(1)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2)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3)水解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4)利用平衡常数判断条件改变对离子浓度的影响;(5)盐类水解的应用等。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溶液系统的整体分析和对平衡体系的微观过程的分析,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和核心素养,可以看出,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向正在从外在现象逐渐进入内在本质。
  二、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化学反应原理主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平衡中提出了指导性教学策略,这些策略都旨在“形成并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平衡观和守恒观”“引导学生形成认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的基本思路”。策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形成观念、引导思路、发展素养、重视应用”,即以核心概念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知识进行理解性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重点关注对整个溶液系统的整体分析和离子平衡的微观分析。
  三、从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整体架构复习的策略
  1.从核心素养和学科观念的角度建立本章复习框架
  从图1所示的本章内容框架不难看出:离子平衡是从微粒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从微粒间的溶解、反应、电离等行为理解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平衡的角度理解微粒间的变化关系,从而树立学科基本观念,继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高三复习应做到两个打通:(1)将全章内容打通,按知识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和体系,让学生在面对水溶液问题时有整体的思路去分析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2)将四大平衡打通,让学生能将解决化学平衡的一般思路进行迁移,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问题。
  因此,本章复习可以进行全章节的框架设计,将复习内容整合为以下四个板块:
  板块一:溶液中离子的产生及离子反应
  板块二:水溶液中的各类平衡
  板块三:各类平衡的平衡常数及应用
  板块四: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
  2.用微粒观整合复习内容,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核心素养
  (1)从“微粒观”的视角看电解质溶液的知识体系
  从图2所示的知识体系可以看出:水溶液中溶质(电解质)的行为与水分子有关,溶质微粒间、溶质微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粒子间的“分离”和粒子间的“结合”。
  ①水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纯水的电离
  ②水分子对溶质微粒作用的结果是电解质的电离
  由于水分子的作用,进入水中的电解质与水分子“结合”,导致了溶质内部的微粒克服微粒间的作用力而“分离”,即发生了电离。如果离子与水分子的“结合”不是很强,则“离”和“合”同时存在,是弱电解质。如果离子极易与水分子“结合”,则溶质只“离”不“合”,是强电解质。
  ③盐离子对水分子反作用的结果是盐类水解
  ④溶质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离子反应的发生
  以上用粒子间的“分离”和“结合”看待电解质溶液中粒子的行为的观点,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电解质溶液学习中的一些模糊问题,理解溶液中发生的各类反应的本质。
  (2)教学案例分析
  [任务1]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纯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②将氨水、HCl、HAc、H2CO3分别溶于水,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有哪些平衡?微粒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和微粒间的守恒关系。
  将分析的结果填入表1。
  ③将醋酸钠、氯化铵溶于水后,溶液中存在哪些微粒?存在哪些平衡?微粒间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溶液的酸碱性和微粒间的守恒关系。填人表2。
  ④将NaHCO3、NaHSO3溶于水后,分析溶液中的各项情况,填入表2。
  ⑤将氨水一氯化铵等物质的量溶于水后,分析溶液中的各项情况,填入表2。
  活动设计意图:本任务将水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放在一起比较讨论,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完整把握溶液中的各种平衡并进行综合分析。任务设计线索由易到难,从单一平衡体系——纯水出发→强电解质溶液→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弱酸溶液→盐溶液一弱酸(碱)与其盐的混合溶液,逐步增加任务讨论的复杂程度,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逐步提高对溶液复杂问题分析的能力。   [任务2]常温下,用0.1mol/L NaOH溶液滴定20.00mL,0.1moL/L CH3CO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3所示。
  结合滴定曲线,请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①A、B、C、D四点分别对应溶质是什么?这四个点对应的溶液中存在哪些平衡?
  ②A点开始滴加NaOH,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有什么影响?如果D点之后继续滴加NaOH,对CH3COO-的水解平衡有什么影响?
  ③分析整个滴定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
  ④若已知A、B、C、D四点对应溶液的pH分别为3、5、7、9,计算这四点时由水电离出的H 或OH-的浓度分别是多大?并按水的电离程度由小到大排序。
  ⑤以B点溶液为例,写出3个守恒关系。
  ⑥若已知A点溶液的pH为a,请计算A点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
  若已知D点的pH为9,请计算D点时CH3COO-的水解平衡常数。
  活动设计意图:滴定曲线是反映酸碱反应的动态过程的曲线。利用滴定曲线分析溶液中的反应,可以促进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认识从宏觀、静止、定性的层次向微观、运动、变化、定量的水平层次转化,提高学生对电解质中的微粒行为的理解层次。
  3.用平衡常数串联复习思路,发展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1)本章中的平衡体系
  如图4所示,化学平衡理论串起了整个平衡体系,而平衡常数是化学平衡理论的核心,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平衡的方法和工具。平衡常数能定量计算可逆过程的限度,将各种可逆过程建立联系,从而实现平衡知识的结构化,同时平衡常数又承载着分析平衡问题的方法功能,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分析各类平衡体系时具有普适性。
  当四大平衡通过核心的认识工具——平衡常数建立联系后,就形成了基于平衡常数的平衡观及其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将平衡常数的方法功能迁移应用到每种平衡问题的分析中,建立关于化学平衡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的认识。
  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将与平衡相关的知识真正建立联系,他们的知识是孤立、零散的,他们对于平衡问题的解决往往多用勒夏特列原理,较少利用浓度商规则,缺乏从平衡常数的角度分析平衡问题的意识,定量表征意识比较薄弱。当问题一旦涉及复杂体系或多因素影响的平衡问题时,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复习时有必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平衡系统的系统整体的认识。
  (2)教学案例分析
  [任务1]小组学习,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写出氨水、醋酸钠、氯化银的平衡体系及平衡常数表达式,填人表3。
  ②醋酸和次氯酸的平衡常数能告诉你什么?将平衡常数的意义填人表3。
  [任务2]分析在表3的三个平衡体系中:
  ①加热、加水如何使这些平衡体系移动?
  ②加电解质使这些平衡体系怎样移动?结合每个具体的平衡举一个电解质的例子分析说明。
  ③从K和Q如何理解平衡的移动?结合以上平衡移动定量计算加以说明。
  [任务3-1]小组讨论,利用表4提供的数据,尝试利用平衡常数分析并解释下列电解质溶液中发生的反府。
  将足量的CO2通人到NaAlO2溶液中:
  将少量的CO2通人到NaAlO2溶液中:
  将少量的CO2通人到NaCIO溶液中:
  将少量的CO2通人到苯酚钠溶液中:
  将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
  [任务3-2]小组讨论,利用表4提供的数据,尝试利用平衡常数分析并解释下列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①同浓度的CH3COONa、NaAlO2、NaCIO溶液,碱性依次增强的顺序为____,酸根阴离子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___,结合平衡常数说明分析的思路。
  ②同pH的CH3COONa、NaAlO2、NaCIO溶液,电解质浓度依次增大的顺序为____。
  ③将含Al3 、Fe3 的溶液与含HCO3-的溶液混合后可以发生双水解反应。试解释原因____。
  ⑥NH4Ac溶液为___性,NH4HSO3溶液为性,NH4HCO3溶液为___性,结合平衡常数说明分析的思路。
  活动设计意图:本任务的设计是让学生面对有多种平衡共存的复杂体系时,能关注到体系里的各种平衡,基于平衡常数的分析建立动态平衡观,形成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思路:(1)依据体系中存在的物质类别,确定体系中存在的平衡类型;(2)书写电离、水解等平衡的方程式,写出相关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3)寻找影响平衡移动的外界因素,将平衡常数K和浓度商O进行比较,将K作为核心工具进行定量分析。
  4.用实验外显现象形成对概念的整体认知模型,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平衡体系多,平衡之间相互影响复杂,并且内容抽象,导致学生出现许多迷思概念。例如,在复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学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是:(1)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概念模糊;(2)对导电性与电解质之间的关系不理解;(3)无法辨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针对以上这些迷思概念,教师在复习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和技术手段,通过巧妙设计实验让不可见的实验现象得到外显,然后利用实验证据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形成对概念的认知模型并学会迁移应用。
  教学案例:
  用数字实验系统分别做两组实验。图5为用等浓度氢氧化钡滴定0.1mol·L-1硫酸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图6为用等浓度稀氨水滴定0.2mol·L-1醋酸溶液的电导率变化。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分析两张图像中导电率变化的原因。
  (2)思考溶液的导电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梳理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总结认知模型图(图7)。
其他文献
一片华丽褶皱的诞生  在欧洲的顶级时装定制业界, Gerard Lognon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并不是顶级服装设计师,但是他做着一件让所有顶级设计师为之倾倒的事——帮助他们将头脑中如梦如幻的漂亮褶皱变成现实。而对于我来说,最幸运的事情则是亲眼看到那些举世无双的褶皱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  Gerard Lognon的工作室位于巴黎Rue Danielle Casanova街一座17世纪的建筑内,每
多年的演变之后,这样的一个传统民俗传到今天变成了瓦伦西亚市最大最热闹的节日,这个节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法雅节。“法雅”在瓦伦西亚语中是人偶的意思,因为人偶在法雅节最后一天会被华丽的焚烧掉,这个节日又被称做烧火节。每年的三月法雅节,会有数以万计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进瓦伦西亚,让这里成为狂欢的海洋。    瓦伦西亚的爆竹  从马德里开往瓦伦西亚的AVE(高速列车)飞快地行驶着,耳边听到的都是人们唧唧
玉树县居住的大多是藏民,只有不到10%的汉人。由于这里是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允许发展工业,连牧业也在慢慢减少。在“退牧还草”政策下,很多牧民移民到此,他们变卖了全家人赖以生存的牛羊,在玉树盖了房子,开始建立自己的新家园,不料2010年4月14日的一场地震,使这刚刚开始的新家园梦化为乌有。这次地震的受灾人数约20万人,99%的房屋全部倒塌。那一天,整个玉树县被夷为平地
海明威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我看过他几乎所有的文章和故事,也看过一些研究他文章的书和描写他本人的传记。我一向认为地道的读者应该消费作品,而不是消费作者,但对于真正喜欢的作者,我还是不能免俗。何况,海明威一直都在写自己经历或者体验过的事,在他的作品中,现实生活的投影要远远多过臆想和虚构。有人说海明威除了写自己就不会写作,不过他有这个资本,他这辈子,无人能及的体验也实在是太多了点儿,恨不得一个人活了8个人
在古典中国云游  撰文、图片/Bill Porter 鸣谢/大茶  一个美国人,却每日打坐,翻译佛经、古诗,有个法号“赤松居士”,还称呼自己为“老夫”。他经常穿着布鞋,随身携带僧袋,在中国走南闯北,到终南山寻访隐士,沿着黄河寻访历史遗迹。他说这是他的修行。  我总是容易被孤独所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就很喜欢独处,倒不是我不愿意跟其他人在一起,而是我发现独处竟有如此多的快乐。中国的隐士令我吃惊:
剧场没有音响设备,甚至没有剧场灯,更不用说多媒体和现代化升降设备等。莎士比亚环球剧场 泰晤士河畔,遥想当年  作为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2012年的伦敦格外热闹。伦敦的剧院也因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兴奋,思索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舞台展现这座城市的精彩。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举办了名为“37种语言,37出莎士比亚”的国际艺术节,世界各国操着各种语言的艺术家们,轮番在同一个场地演出莎翁剧目,令人惊叹。  很多“
这个邋遢委靡的老人,当他的手接触到铜的一刹那,他的眼睛立刻变得像天空一样清澈。    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大四学年,有两个月的时间是社会实践。宋晖被派到一家专做传统文化保护的NGO,还没在办公室里坐上一天,就立刻得了一个出差的任务,去内蒙探访一位名叫巴雅尔的老铜匠。  硬卧,从中国的南方一直到北边。然后,长途车换长途车,通宵达旦地颠簸了两天,他终于到达了当地的群众文化馆。按照刘馆长给的地址,他又打了
某年,一趟欧洲乡间旅行,山城风光醉人,诱得我们,几天中光是满山里绕、一城游过一城,执迷留恋、流连忘返。深秋气候多变,有一日,途中突遇哗哗大雨,游兴虽大减,却也舍不得就此回旅馆待着,只好放弃原有行程,勉强雨中开车纯兜风。开着开着,时间近午,肚子越来越饿,然因早已错过计划中的午餐地点,不禁有些不知所措起来。  看了地图,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小村,遂决定直接进村觅食。旅游淡季加上凄风寒雨,整城街道空荡荡几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曾经有个著名的比喻: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命运,如同放入了“博物馆”。人们既不再把传统价值体系当成判断事物的准绳,也并不将之弃若敝屣,而是带着疏远与崇敬的复杂情绪,把它们“妥善地收藏在玻璃橱窗里”,作为年代久远的传承物储藏、展示。  这也是我在参观各地新建的“民俗博物馆”时的感受:制陶、织布、刺绣、泥塑等传统手工生产工序,从原先位于市井街头或简陋作坊的工作场所中转移到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里;
“人坐正了,吃你够得着的食物。”——《古兰经》  西海固,西周时就曾以“大原”之名见于史册。清代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原抵御外族入侵的前沿,烽火硝烟长久地笼罩着这片土地。周伐猃狁,汉击匈奴,唐与吐蕃争夺,宋与西夏对峙,明与鞑靼、瓦剌交锋,西海固无不首当其冲。  作为战略要地,西海固牢牢吸引着历代君王的目光。秦始皇朝那湫渊祭龙神,汉武帝六巡安定郡,唐太宗瓦亭观马政,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安西王冬居京兆夏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