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语文教学回归诗意,让学生从小经受诗意文化的熏陶,不仅有利于发掘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和生命成长。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契合了当代传统文化回归的大潮,分析其特点,有利于一线教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意语文;言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使语文成为生命诗意的存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主要有形式上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与内容上的“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两大特点。
一、言语能力的训练是核心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一)重视文本语言。王崧舟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韵味的感觉和揣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强调文本义理的对错,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言语感觉,如果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学生无法找到语言的感觉,也就无法体会文本之美。在《与象共舞》的第一堂课中,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与象共舞的欢快热烈的氛围和意境,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想象体悟的形式进行。
“孩子们,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你仔细看一看,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象时而——”
在这里,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口答的同时,不断想象大象的动作,身体随之而动。好的文本会有情绪的酝酿推进,这里的“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同步性,因此随着王老师的“时而”,学生的情绪得到推进,渐入文本意境。
同时,王老师会引导学生体会言语形式的变化——句子的长短、语篇结构的变化。
“好的,孩子们,你听一听,你看一看,你嚼一嚼!就这四个动作,大象跳舞的四个动作,在语言的节奏上,你感觉哪儿是短的,哪儿是长的?
……
没错,“摇头晃脑”是短的,“踮脚抬腿”是短的,而“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是长的,“长长的鼻子在空中飞舞”是长的。你再看看,哪儿是急促的,哪儿是缓慢的,在语言的节奏上?
……”
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难认知理念性的东西,在这里,王老师借助音乐节奏的联想,引导学生读出长短、缓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好的文字魅力。通过简单的提问和示范,让学生理解何谓语言的节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越好,情绪随之高涨,向“人象合一”的境界走近了一步。这样的教学效果,除了文本的言语之巧妙,王老师教学构思之巧,言语表达之妙更是不容忽视。
(2)审美性。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看,诗意语文倾向于文本的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的客观规律为目的;审美解读则是以关照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支撑,最终走向自我理解。诗意语文对抗的正是注重分数的功利解读,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的文学审美性。
以《枫桥夜泊》为例,以陈小奇的诗词导入课文,“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诗意的句子一出,首先确定了课堂基调,让学生的心静下来。紧接着让学生体会“无眠”,为“无眠”找近义词,将目标指向“钟声”。以“钟声”为情感的切入点,接连展示几首与寒山寺的钟声相关的诗,渲染出“凄凉”、“忧愁”的氛围。“愁眠啊愁眠,就这样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地时候,天地之间,一篇幽暗,一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那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时候,枫叶是火红的。江边的枫树像一团或,在黑暗中摇曳,瑟瑟地颤抖,是吗?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在导入部分奠定的情感基调下,王老师用他充满诗意的话语创设情境,缓缓地将学生带入了诗人的视角。由“言”到“象”再到“意”,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意境之深邃。
二、生命成长是诗意语文价值所在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来看,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语文教育的形象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的优势。陶冶性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养言语人格。
(一)生命成长在于“情”。表面上,诗意语文的课堂“情意浓浓”,一方面是教师饱含真情的演说,回环往复的排比设问、创设情境的逻辑引读,将诗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演绎的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学生徜徉其中个体生命被高度唤醒,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与文本、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本质上讲,诗意语文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挖掘和渗透,它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批文入情”,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投射文本的深情,不是简单的情感说教与宣泄,而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与象共舞》描写了人和象亲密友好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更深一层的是人物自然的友好和谐关系。在引导学生把握这种价值取向的过程中,王老师很讲究教学艺术,没有生硬的将生态自然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是依托文本,激发想想,逐渐带学生入境没体会人与带向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生活化。语文存在于生活中,也在讲述生活、反映生活。《枫桥夜泊》授课的最后,当王老师问“孩子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你以后再去枫桥,再听寒山寺的钟声,你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學生的回答很真实,很生活化,当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情感体验投射到生活实际时,一堂语文课就成功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情趣也会在生活中不断提高。
总体来说,诗意语文在形式上,非常注意语言的表达。内容上,更注重意趣的熏陶,重在学生语文人格的培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时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季海云.跨越千古 入情入境 浅吟低唱——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片段赏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20(02):133.
[3]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5(28):6-10.
[4]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Z3):11-16
作者简介:王艺洁(1997—),女,汉族,山东诸城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关键词:诗意语文;言语;生命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诗意语文”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使语文成为生命诗意的存在。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主要有形式上的“言语能力的训练”与内容上的“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两大特点。
一、言语能力的训练是核心
语文的诗意在哪里?在文本,文本之美是诗意语文的基点和出发点。诗意不是外加的,诗意是文本本有的、内蕴的。
(一)重视文本语言。王崧舟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韵味的感觉和揣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强调文本义理的对错,不自觉地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言语感觉,如果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学生无法找到语言的感觉,也就无法体会文本之美。在《与象共舞》的第一堂课中,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与象共舞的欢快热烈的氛围和意境,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想象体悟的形式进行。
“孩子们,请你特别留意大象跳舞的动作,你仔细看一看,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象时而——”
在这里,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口答的同时,不断想象大象的动作,身体随之而动。好的文本会有情绪的酝酿推进,这里的“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同步性,因此随着王老师的“时而”,学生的情绪得到推进,渐入文本意境。
同时,王老师会引导学生体会言语形式的变化——句子的长短、语篇结构的变化。
“好的,孩子们,你听一听,你看一看,你嚼一嚼!就这四个动作,大象跳舞的四个动作,在语言的节奏上,你感觉哪儿是短的,哪儿是长的?
……
没错,“摇头晃脑”是短的,“踮脚抬腿”是短的,而“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是长的,“长长的鼻子在空中飞舞”是长的。你再看看,哪儿是急促的,哪儿是缓慢的,在语言的节奏上?
……”
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难认知理念性的东西,在这里,王老师借助音乐节奏的联想,引导学生读出长短、缓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好的文字魅力。通过简单的提问和示范,让学生理解何谓语言的节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朗读,学生对节奏的掌握越好,情绪随之高涨,向“人象合一”的境界走近了一步。这样的教学效果,除了文本的言语之巧妙,王老师教学构思之巧,言语表达之妙更是不容忽视。
(2)审美性。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看,诗意语文倾向于文本的审美解读。功利解读以了解和掌握文本的客观规律为目的;审美解读则是以关照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支撑,最终走向自我理解。诗意语文对抗的正是注重分数的功利解读,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的文学审美性。
以《枫桥夜泊》为例,以陈小奇的诗词导入课文,“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诗意的句子一出,首先确定了课堂基调,让学生的心静下来。紧接着让学生体会“无眠”,为“无眠”找近义词,将目标指向“钟声”。以“钟声”为情感的切入点,接连展示几首与寒山寺的钟声相关的诗,渲染出“凄凉”、“忧愁”的氛围。“愁眠啊愁眠,就这样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地时候,天地之间,一篇幽暗,一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那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时候,枫叶是火红的。江边的枫树像一团或,在黑暗中摇曳,瑟瑟地颤抖,是吗?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在导入部分奠定的情感基调下,王老师用他充满诗意的话语创设情境,缓缓地将学生带入了诗人的视角。由“言”到“象”再到“意”,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意境之深邃。
二、生命成长是诗意语文价值所在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来看,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语文教育的形象性、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等,都是其进行生命陶冶的优势。陶冶性教学,强调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养言语人格。
(一)生命成长在于“情”。表面上,诗意语文的课堂“情意浓浓”,一方面是教师饱含真情的演说,回环往复的排比设问、创设情境的逻辑引读,将诗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演绎的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学生徜徉其中个体生命被高度唤醒,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与文本、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本质上讲,诗意语文非常注重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挖掘和渗透,它要求教师真正做到“批文入情”,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投射文本的深情,不是简单的情感说教与宣泄,而是深刻的情感体验。
《与象共舞》描写了人和象亲密友好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更深一层的是人物自然的友好和谐关系。在引导学生把握这种价值取向的过程中,王老师很讲究教学艺术,没有生硬的将生态自然价值观灌输给学生,而是依托文本,激发想想,逐渐带学生入境没体会人与带向之间相互信任、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生活化。语文存在于生活中,也在讲述生活、反映生活。《枫桥夜泊》授课的最后,当王老师问“孩子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你以后再去枫桥,再听寒山寺的钟声,你心里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學生的回答很真实,很生活化,当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情感体验投射到生活实际时,一堂语文课就成功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情趣也会在生活中不断提高。
总体来说,诗意语文在形式上,非常注意语言的表达。内容上,更注重意趣的熏陶,重在学生语文人格的培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时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季海云.跨越千古 入情入境 浅吟低唱——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片段赏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J].2020(02):133.
[3]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J].语文教学通讯.2005(28):6-10.
[4]王崧舟.文本细读与文本诗意的开掘[J].语文教学通讯.2009(Z3):11-16
作者简介:王艺洁(1997—),女,汉族,山东诸城人,教育硕士,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