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陈云仙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谁打电话的时间长”一课,感受颇深。
一、舍弃情境导入,改用旧知复习铺垫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喜欢用所谓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或给学生讲故事,或请几个卡通人物来对话,或请数学王国中的某些代表登台亮相帮助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引入有时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课都适用情境导入。陈老师的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究,解决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比较,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上来学习新知,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陈老师没有按照集体备课教案上第一环节的情境引入,而是出示了16.8÷7、4.08÷12这样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指名板书。通过计算、讲解,帮助学生回忆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点,为学习新知中的重、难点埋下伏笔。陈老师此举,课堂效果比情境导入平实、有效多了。
二、舍弃主题图描述,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陈老师让学生将主题图看过后,先让学生口述信息并一一板书,然后让学生看板书,用自己的语言口述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从“图”到“题”的“表象”与“抽象”的转化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后,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分析:要求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就要知道每个人打电话的时间,根据题意,要求时间,应该等于总价除以单价(教师板书总价÷单价=时间)……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阐述了现行数学教学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的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应该列入课堂教学范围,而且应该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该舍弃或粗略带过。本节课中的应用题教学,陈老师始终关注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梳理,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真正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熟练程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陈老师就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陈老师舍弃让学生对主题图的形象描述,突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使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舍弃盲目探索,适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分析了数量关系后,按照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计算的方法。这样做是想通过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后,能出现算法多样化。可本节课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效果不甚理想。如果给学生一点提示或点拨,学生会更有兴趣和信心解决问题。课堂上,陈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看到学生面有难色,便改变让学生动笔实践的想法,让学生观察例题与复习题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将小数通过“商不变性质”转化成整数,依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脑中有了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一番,减少了盲目性,避免时间的浪费,课堂实效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笔者认为,必要的主动探索是需要的,但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减少太宽泛性的探究,可以适时给学生方法选择上的点拨,让学生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课堂的其他环节争取时间。应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四、改变习题顺序,夯实课堂教学实效
在学生探索并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后,陈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独立练习“试一试”中的第3题,并指名板书。在讲解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总结归纳计算方法,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将“练一练”中的“森林医生”一题提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从而更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减少练习中的错误率。应该说,这一改变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编排合理、科学,学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变得自然、娴熟。所以说,有效的课堂在安排学生练习时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陈老师的这堂课就体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避免重复、机械,实现有效课堂最大化。
数学课堂应回归“本位”,凸显“数学味”,变“花俏”为“朴实”、变“复杂”为“简单”,突出数学思想,提高课堂有效性,真正让“人人都能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责编 蓝 天)
一、舍弃情境导入,改用旧知复习铺垫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往往喜欢用所谓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境作为新课的导入,或给学生讲故事,或请几个卡通人物来对话,或请数学王国中的某些代表登台亮相帮助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引入有时能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并非所有的课都适用情境导入。陈老师的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探究,解决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通过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比较,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上来学习新知,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和本节课教学的突破口。陈老师没有按照集体备课教案上第一环节的情境引入,而是出示了16.8÷7、4.08÷12这样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列式计算,并指名板书。通过计算、讲解,帮助学生回忆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点,为学习新知中的重、难点埋下伏笔。陈老师此举,课堂效果比情境导入平实、有效多了。
二、舍弃主题图描述,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陈老师让学生将主题图看过后,先让学生口述信息并一一板书,然后让学生看板书,用自己的语言口述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了学生从“图”到“题”的“表象”与“抽象”的转化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后,陈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分析:要求谁打电话的时间长,就要知道每个人打电话的时间,根据题意,要求时间,应该等于总价除以单价(教师板书总价÷单价=时间)……笔者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阐述了现行数学教学与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教学的关系: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应该列入课堂教学范围,而且应该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不应该舍弃或粗略带过。本节课中的应用题教学,陈老师始终关注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梳理,与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寻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是数量关系的分析。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真正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从学生分析问题的熟练程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陈老师就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陈老师舍弃让学生对主题图的形象描述,突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使用最简单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舍弃盲目探索,适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分析了数量关系后,按照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计算的方法。这样做是想通过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后,能出现算法多样化。可本节课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效果不甚理想。如果给学生一点提示或点拨,学生会更有兴趣和信心解决问题。课堂上,陈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看到学生面有难色,便改变让学生动笔实践的想法,让学生观察例题与复习题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将小数通过“商不变性质”转化成整数,依据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在学生脑中有了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一番,减少了盲目性,避免时间的浪费,课堂实效性也就凸显出来了。笔者认为,必要的主动探索是需要的,但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减少太宽泛性的探究,可以适时给学生方法选择上的点拨,让学生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课堂的其他环节争取时间。应该说,陈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四、改变习题顺序,夯实课堂教学实效
在学生探索并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后,陈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独立练习“试一试”中的第3题,并指名板书。在讲解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次总结归纳计算方法,使学生形成牢固的知识体系。同时将“练一练”中的“森林医生”一题提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从而更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减少练习中的错误率。应该说,这一改变也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编排合理、科学,学生在这样的循序渐进中掌握知识变得自然、娴熟。所以说,有效的课堂在安排学生练习时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陈老师的这堂课就体现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避免重复、机械,实现有效课堂最大化。
数学课堂应回归“本位”,凸显“数学味”,变“花俏”为“朴实”、变“复杂”为“简单”,突出数学思想,提高课堂有效性,真正让“人人都能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