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快乐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快乐欣赏是让学生“快乐参与”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探索多种音乐表现形式.来鼓舞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表现意识,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想象到的音乐形象或意境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
【关键词】音乐欣赏 改变方式营造活力 艺术渗透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普遍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随便听了一遍后,就随意地讲解几句“这首乐曲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之后便草草结束,学生一片茫然。音乐欣赏曲大都是管弦乐曲.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些难度,更别说去表现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内涵了。有的学生常常心不在焉,他们的音乐课并不快乐。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快乐的体验、享受音乐的过程呢?下面我结台自己的一些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 改变传承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承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教师拼命向学生讲解音乐家创作音乐的目的、使用音乐的手法、音乐的和声配器、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甚至认为.教师讲解分析的越精细学生就越能明白音乐作品所包涵的意思、越会获得音乐美感。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样仅仅是在用他人的经验和对音乐的感受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无情地抹杀了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削弱了音乐自身的魅力。因为音乐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具备语义性的,不是用语言讲解描述就能说清楚的艺术形态。
在传承式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无情地分离开了。学生扮演的仅是一个听众而己,丧失了感受音乐的主动性,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首先要调解好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主宰自己的思维和感受,教师则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探索精神的开发。利于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 营造充满活力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课间,校同里就充满了同学们的欢歌笑语.遇到学校或班级搞文岂演出,同学们的积极性特高,可是一上音乐课,大家就没了激情和活动,要不就是看课外书要不就是睡觉。分析发现,一方面当然教材内容还不完善,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要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 营造气氛,调动情绪
有人说的好,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教师不能吝啬表扬或是把表扬鼓励当成一种对学生的施舍,学生们渴望得到鼓励,教师要把真诚的鼓励传递给学生。
(1)在创新的环境中熏陶
音乐教学有时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针对教材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心设计,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不但能愉快地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明显感受到老师的创新精神。开学伊始,我和学生共同设计布置了一个全新的教室:墙上分别挂着乐器和音乐家的图片,黑板报上写着音乐小常识并张贴着师生自制的音乐符号,教室的前方布置r一个可灵活变化的音乐角。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呈现了一个色彩丰富,弥漫着艺术氛围的教室环境。
(2)让优美的手势说话
人们认可的手势有许多,翘起大拇指是你真棒,食指和大拇指是0K、好等等,将这些手势带入教学活动中妙不可言。活动之前看到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我面对笑容翘起大拇指,这时节.可爱的学生挪动一下,稍作调整,坐得更直了。哪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发言,我就来一个OK的手势,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中充满了和谐和轻松。
(3)用活跃的气氛来感染
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振醒学生懵懂的迷梦。一种活泼热烈的场面会让你心动,一阵整齐、响亮的呼喊会让人感到震撼……音乐也更应是“任鸟飞”的大空,许多老师都明白气氛对学生的感染力,所以课前会有一段鼓舞人心的淡话让学生齐声说“行”“好”“能”,可每次这样总让人感到乏味,我总想着片j不同于一般的新颖方法去煽动学生的情绪.如庄学生精彩发言后.鼓励性煽动,我就与音乐中的节拍联系起来,定出掌声的节奏,甚至可以拍桌子,可咀拍腿,以示鼓励。
2 平等对话,敞开心扉
长年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越是缩小师生的距离、主动贴近学生思维就越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经常摆出威严的面孔.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感,就产生一种参与还不如不参与的想法。我认为,在音乐艺术类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让学生不惧怕说错.那么他们才能敞开心扉,说出白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如感受完古琴曲《高山流水》后,我让同学们表述一下自己的体会。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我觉得这音乐特像我们家马桶抽水的感觉”。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这位同学的脸也胀的通红,义怕老师责备又觉得同学们在嘲笑自己。这时我也随着同学们大笑起来,并补充道:“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啊.最起码他还想到了水啊。假如这酋音乐还没有名字的话,我们现在就给他取名为《马桶冲水》也是可以的。因为伯牙弹奏这酋琴曲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别人他就是在表现‘高山’与‘流水’的,而且事隔千年也查无所据”。听完我的补充后,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了,笑声、讨论声、交流声响成一片。等安静下来时,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和善意理解,发表看法和观点的同学也增多了许多。试想一下,不管这位同学出于什么目的和心理。如果就从这个问题上对他进行批评或死板地告诉他这部音乐就是表现“高山流水”的,势必造成师生间的不愉快和矛盾,甚至导致这位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采用上面的引导方法使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老师的宽容、民主,还体会到了老师语言的幽默。既引导学生理解了相关音乐知识,又释放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创造出了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还延伸理解了“死音乐,活艺术”的旋律。
三 渗透多种艺术素养,发掘音乐欣赏的内涵
学科综合是目前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 一些知识和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又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1 文学渗透,增添浓郁的艺术氛围
散文是一种美丽抒情而又自由的文体,它能最真切、细腻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感觉。在欣赏教学中,浓郁的教学气氛需要创设。这种氛围来自文学语言,即用抒情的语调和优美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意境,为学生提供联想的空间。教师或学生随音乐朗诵,加深学生对乐曲美感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在播放乐曲的开头、高潮和结尾环节时,教师即兴朗诵三段话:(1)乐曲开头:听,这琴声在诉说海外游子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阵阵凉风吹着,一位海外游子拉着琴弦,夜空中回荡着思念的琴声,这拉琴的人是一个远离母亲的孩子……同时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课件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2)乐曲高潮:你听,轻松愉快的旋律,似乎把我们带到那充满阳光的原野上,闻着那家乡泥土的芬芳,他梦见了家乡的亲人和孩提时的伙伴,沉醉在亲人中间……(3)乐曲结尾:你们听,他的心充满着苦闷、思念、向往,一切希望沉浸在期待中,这期待的琴声久久回荡在家乡的夜空中……通过与音乐同步的朗诵,给音乐欣赏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2 美术渗透,产生深层次的感染力
在欣赏课中,还可以加些美丽的图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在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等图片。这些画面给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从课堂的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学生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思考。
3 舞蹈渗透,感受音乐灵动的魅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我经常将舞蹈引入课堂,为我的音乐课增添不少光彩。在欣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圆舞曲和华尔兹的了解与认识。随圆舞曲音乐的响起,我从学生中挑选了一个当了我的舞伴一起跳起了华尔兹。顿时,掌声一片,大胆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随着我舞动起来。在这个愉快的过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圆舞曲的音乐特点,感受到了华尔兹舞蹈的魅力,在参与中还体会到了音乐和舞蹈的乐趣。
在音乐和学生之间搭建起彩虹桥,使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若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做到言由情出。让作品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让他们的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洗礼。
(作者通联:638400江苏省吴江县黎里中学)
【关键词】音乐欣赏 改变方式营造活力 艺术渗透
在传统的音乐课中.教师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普遍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随便听了一遍后,就随意地讲解几句“这首乐曲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之后便草草结束,学生一片茫然。音乐欣赏曲大都是管弦乐曲.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些难度,更别说去表现它的情感,延伸它的内涵了。有的学生常常心不在焉,他们的音乐课并不快乐。怎样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的情感内涵和音乐表现形式整体把握,去快乐的体验、享受音乐的过程呢?下面我结台自己的一些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 改变传承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传承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教师拼命向学生讲解音乐家创作音乐的目的、使用音乐的手法、音乐的和声配器、曲式结构、速度力度等。甚至认为.教师讲解分析的越精细学生就越能明白音乐作品所包涵的意思、越会获得音乐美感。其实这种做法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样仅仅是在用他人的经验和对音乐的感受代替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对音乐的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无情地抹杀了学生个体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削弱了音乐自身的魅力。因为音乐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具备语义性的,不是用语言讲解描述就能说清楚的艺术形态。
在传承式教学过程中,师与生、教与学之间无情地分离开了。学生扮演的仅是一个听众而己,丧失了感受音乐的主动性,削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首先要调解好教学理念.改变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主宰自己的思维和感受,教师则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这样,学生就会更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探索精神的开发。利于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二 营造充满活力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课间,校同里就充满了同学们的欢歌笑语.遇到学校或班级搞文岂演出,同学们的积极性特高,可是一上音乐课,大家就没了激情和活动,要不就是看课外书要不就是睡觉。分析发现,一方面当然教材内容还不完善,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课堂要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 营造气氛,调动情绪
有人说的好,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教师不能吝啬表扬或是把表扬鼓励当成一种对学生的施舍,学生们渴望得到鼓励,教师要把真诚的鼓励传递给学生。
(1)在创新的环境中熏陶
音乐教学有时需要一种特定的环境,针对教材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用心设计,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不但能愉快地学到知识,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能明显感受到老师的创新精神。开学伊始,我和学生共同设计布置了一个全新的教室:墙上分别挂着乐器和音乐家的图片,黑板报上写着音乐小常识并张贴着师生自制的音乐符号,教室的前方布置r一个可灵活变化的音乐角。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呈现了一个色彩丰富,弥漫着艺术氛围的教室环境。
(2)让优美的手势说话
人们认可的手势有许多,翘起大拇指是你真棒,食指和大拇指是0K、好等等,将这些手势带入教学活动中妙不可言。活动之前看到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我面对笑容翘起大拇指,这时节.可爱的学生挪动一下,稍作调整,坐得更直了。哪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精彩的发言,我就来一个OK的手势,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中充满了和谐和轻松。
(3)用活跃的气氛来感染
激情是火,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情是露,可以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激情如风.可以吹皱学生平静的心湖:激情如雷,可以振醒学生懵懂的迷梦。一种活泼热烈的场面会让你心动,一阵整齐、响亮的呼喊会让人感到震撼……音乐也更应是“任鸟飞”的大空,许多老师都明白气氛对学生的感染力,所以课前会有一段鼓舞人心的淡话让学生齐声说“行”“好”“能”,可每次这样总让人感到乏味,我总想着片j不同于一般的新颖方法去煽动学生的情绪.如庄学生精彩发言后.鼓励性煽动,我就与音乐中的节拍联系起来,定出掌声的节奏,甚至可以拍桌子,可咀拍腿,以示鼓励。
2 平等对话,敞开心扉
长年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越是缩小师生的距离、主动贴近学生思维就越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经常摆出威严的面孔.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感,就产生一种参与还不如不参与的想法。我认为,在音乐艺术类人文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和教师平等对话,让学生不惧怕说错.那么他们才能敞开心扉,说出白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如感受完古琴曲《高山流水》后,我让同学们表述一下自己的体会。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就说:“我觉得这音乐特像我们家马桶抽水的感觉”。顿时,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这位同学的脸也胀的通红,义怕老师责备又觉得同学们在嘲笑自己。这时我也随着同学们大笑起来,并补充道:“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啊.最起码他还想到了水啊。假如这酋音乐还没有名字的话,我们现在就给他取名为《马桶冲水》也是可以的。因为伯牙弹奏这酋琴曲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别人他就是在表现‘高山’与‘流水’的,而且事隔千年也查无所据”。听完我的补充后,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了,笑声、讨论声、交流声响成一片。等安静下来时,同学们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和善意理解,发表看法和观点的同学也增多了许多。试想一下,不管这位同学出于什么目的和心理。如果就从这个问题上对他进行批评或死板地告诉他这部音乐就是表现“高山流水”的,势必造成师生间的不愉快和矛盾,甚至导致这位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采用上面的引导方法使学生不但感受到了老师的宽容、民主,还体会到了老师语言的幽默。既引导学生理解了相关音乐知识,又释放了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创造出了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还延伸理解了“死音乐,活艺术”的旋律。
三 渗透多种艺术素养,发掘音乐欣赏的内涵
学科综合是目前音乐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 一些知识和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又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1 文学渗透,增添浓郁的艺术氛围
散文是一种美丽抒情而又自由的文体,它能最真切、细腻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感觉。在欣赏教学中,浓郁的教学气氛需要创设。这种氛围来自文学语言,即用抒情的语调和优美的语言描述乐曲的意境,为学生提供联想的空间。教师或学生随音乐朗诵,加深学生对乐曲美感的体验和感悟。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时,在播放乐曲的开头、高潮和结尾环节时,教师即兴朗诵三段话:(1)乐曲开头:听,这琴声在诉说海外游子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阵阵凉风吹着,一位海外游子拉着琴弦,夜空中回荡着思念的琴声,这拉琴的人是一个远离母亲的孩子……同时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用课件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2)乐曲高潮:你听,轻松愉快的旋律,似乎把我们带到那充满阳光的原野上,闻着那家乡泥土的芬芳,他梦见了家乡的亲人和孩提时的伙伴,沉醉在亲人中间……(3)乐曲结尾:你们听,他的心充满着苦闷、思念、向往,一切希望沉浸在期待中,这期待的琴声久久回荡在家乡的夜空中……通过与音乐同步的朗诵,给音乐欣赏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2 美术渗透,产生深层次的感染力
在欣赏课中,还可以加些美丽的图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在欣赏歌曲《青藏高原》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蓝天、白云、高原、雪山、寺庙等图片。这些画面给学生的情感与心灵产生了强大的感染力。从课堂的一双双充满企盼与向往的目光中,我感受到学生对歌声的体验已不仅仅是音乐本身,而是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思考。
3 舞蹈渗透,感受音乐灵动的魅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我经常将舞蹈引入课堂,为我的音乐课增添不少光彩。在欣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圆舞曲和华尔兹的了解与认识。随圆舞曲音乐的响起,我从学生中挑选了一个当了我的舞伴一起跳起了华尔兹。顿时,掌声一片,大胆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随着我舞动起来。在这个愉快的过程中,学生很快理解了圆舞曲的音乐特点,感受到了华尔兹舞蹈的魅力,在参与中还体会到了音乐和舞蹈的乐趣。
在音乐和学生之间搭建起彩虹桥,使学生、教师和音乐三者之间的情感交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若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做到言由情出。让作品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展现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让他们的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洗礼。
(作者通联:638400江苏省吴江县黎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