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活”历史人物中还原历史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66_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复活人物,新文化运动,历史中的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7-0054-06
   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中学历史课堂中天然的主角。抓住并“复活”历史中的人是还原历史本相的关键。当下,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已受到一定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教学片断的运用等方面。对此,笔者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在一节课中的整体实施策略。
  一、为什么要“复活”历史人物
   “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场运动所要解决的是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问题,其思想主张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特定历史情境下“人为”的产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情境的意义和重要性。①其实,“复活”历史人物是情境还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因此,要理解深邃的思想主张,“复活”历史人物是教学的基本点,也是串联教学内容的重要线索。
   教材往往采用“以事为主”的呈现方式,其关注点在事,而轻忽叙人。事实上,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以人系事”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更能体现课程的内在逻辑,这是讲好历史的关键。“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②为此,教学要关注人事,尤其是当时人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在“复活”历史人物的同时,“以人系事”,将其思想主张、影响渐次呈现,更符合历史本来的逻辑,亦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生发。那么,就本课而言,要“复活”哪些历史人物呢?
   新文化运动是由新兴知识精英发起的,在知识界开展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将抽象的思想主张具象化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方可进一步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对此,教学应关照两个方面,一是这场运动主体的形成;二是新文化的来源。③袁世凯尊孔复古、专制复辟,与新式教育、留学潮流下新文化的输入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各种主义被输入中国,成为取代旧文化的武器,甚至相互攻辩。文化碰撞的背后折射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活动轨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是教学的原点。事件纷繁、头绪万端,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串联多数史事的教学主线。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中华民国建立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外部压力也没那么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尊孔复古、专制复辟的逆流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激烈碰撞。此时,精英知识阶层为深化社会转型,从革新思想文化层面入手,继续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精英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否能串联关键史事呢?笔者发现,这是可行的。通过“复活”历史人物,感悟和还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过程,将高举“人权”、提倡新文学、高喊“民主”与“科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主张串联其中,是可以勾勒出一场生动鲜活的思想跃动的。
  二、如何在“复活”历史人物中还原历史
   “复活”历史人物是还原历史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原则性。对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即选择典型人物引出叙事,围绕问题解决“以人系事”,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升华史识,从而实现还原历史的初衷。
   (一)选择典型人物引出叙事
   选择人物需科学且慎重,具有典型性和较强叙事性的人物,方能贯穿整个教学。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其思想深受彼时德国大学普遍提倡的思想自由等精神的影响,且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新青年》和北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蔡元培切入并引出其他主要参与者,有助于把新文化运动讲“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联合镇压而失败。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破产。
   1898年,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
   1900年,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失败。
   1901年,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实施了“新政”。
   尽管具有欺骗性,但新政改革的走向却背离了决策者的初衷。如废除了科举制度,鼓励新式教育的发展,全国新式学堂和留学人数与日俱增,晚清进士蔡元培就是其中一员。1907年至1911年间,他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
   问题:新式教育的出现和留学人数的增加,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意图:课的导入采用“以时系事”的方式,直接呈现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呈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问题指向新式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教育的变革是思想跃动的前提。本课选择以蔡元培为中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蔡元培作为精英知识分子,是学生熟知的人物,其人生履历和活动轨迹很大程度上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相融合。二是蔡元培深度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和北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选“人”的影响因素。用蔡元培串线,可以引出相关人事,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三是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新兴精英知识阶层,逐步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对新文化有了更直接的感触和认识,成为输入和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二)围绕问题解决“以人系事”
   “以人系事”是以人物生平为线索,通过记载人物的活动、经历等事迹,反映不同人物参与过的重大事件或事实。但历史人物不会自然带出史事,只有通過问题设置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围绕问题解决还原历史,活化史实,才能驱动高阶思维,提升能力。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精英知识阶层崭露头角,成为深化社会转型的主力。回到国内的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仅过了半年,掌握权力的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蔡元培愤而辞职。次年,他远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
   1915年,由于袁世凯尊孔复古、专制复辟,引发新旧之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顽固势力,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专制的逆流,为袁世凯称帝宣传造势。
   61岁的严复被聘为宪法起草员,支持袁世凯称帝。严复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两年。他翻译的《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原本力主变法维新的严复,怎么会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呢?
   意图:袁世凯尊孔复辟是阻碍民主共和实现的重要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心态,有着深厚而复杂的社会基础。正如康德所言:“革命可能废除专制和牟利。但它本身却不能革新思维方式。”这是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前提。
   1.高举“人权”
   此时,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1915年9月,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向青年们提出了“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和“科学”六大标准,要求抛弃旧的伦理道德,矛头直指三纲五常,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问题:陈独秀为何要把矛头指向三纲五常?
   意图: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精英知识阶层挺身而出,继续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努力。陈独秀认为政治与伦理的关系密切,三纲五常是旧道德和儒学的核心,是阻碍民主共和的根源,希望对中国的旧伦理、旧道德来一次彻底的革命。这一思想源头来自法国启蒙思想,与他的留学经历有关。
   1897年,秀才出身的陈独秀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反清言論被开除。
   1901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卢梭猛烈批评不平等和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提出“人民主权”的理念,这对年轻的陈独秀触动很大。
   1903年7月,回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回国到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被捕入狱。出狱后再次来到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1915年,回国并创办《青年杂志》,最初每期只印一千本。
   1916年,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尽管草草收场,但陈独秀仍深感忧虑:
   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①
   问题:何为旧思想?该如何洗刷国民脑子里的旧思想呢?
   意图:这里的旧思想主要指儒家思想,也包括旧道德。陈独秀以法国启蒙思想为武器,高举“人权”,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制统治及其背后的旧思想。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颂扬法兰西文明的人权。他敬告青年,要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珍惜属于自己的一份人权,就是要冲破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陈独秀特别强调个体人权意识的觉醒,这就是新道德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2.提倡新文学
   1916年11月,就在更名为《新青年》的两个月后,48岁的蔡元培乘船从法国马赛回国。12月,北京政府任命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月薪600元。
   蔡元培的到来,给彷徨中的北大带来了新的气息。他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聘请一大批新旧人物到北大任教,一时间北大成为新思潮的基地。为了突出办学新理念,他的好友鲁迅设计了校徽。
   展示:1917年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问题:仔细观察这个校徽,体现了什么办学新理念?
   意图:“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意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象征着北大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在读过《新青年》后,蔡元培深感震撼,决心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但又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于是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1917年初,陈独秀到北大赴任,月薪300元。《新青年》编辑部也随即迁到了北京。陈独秀拉了一批北大教授撰稿,《新青年》由一个地方性刊物,转变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此时,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胡适,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章首次提出“文学革命”,并对改良文学提出看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①
   此文在排版期间被蔡元培看到,他认为这篇文章一定会引发中国知识界的大震荡,求贤若渴,立刻给远在纽约的胡适发去聘书。1917年9月,26岁的胡适到北大任教,月薪260元。他写信告诉母亲:“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
   受胡适文章的启发,陈独秀也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们一同扛起了中国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推动了文学革命。从1918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这推动其在全国广泛传播。当然,讲到文学革命,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鲁迅。    1902年,21岁的周树人赴日本留学,后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
   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7年初,初到北京的陈独秀赠送了10本《新青年》给鲁迅。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创作了第一篇现代体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鲁迅的小说将新文化的理念形象化,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1920年,蔡元培聘请鲁迅为北大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把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民间文学搬上了大学讲堂,对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否定。
   问题:为何此时会兴起文学革命?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意图:随着对旧思想、旧道德批判的深入,作为旧思想文化载体和工具的旧文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选择胡适和鲁迅串联史事,意在凸显精英知识阶层为继续实现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中国的文学革命深受美国的影响,这与胡适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分不开。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国语白话文,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白话文学与思想解放融为一体,批判吃人的礼教,这不仅是书面语言的重建,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实现民主共和的重要载体。
   3.高喊“民主”与“科学”
   1919年初,《新青年》销量大增,最多一个月可以印一万五六千本。销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对待新思想、新文化上的社会心理变化。然而,树大招风,守旧派对《新青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问题:守旧派为什么要攻击《新青年》?他们攻击的焦点是什么?
   意图:《新青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如此,遭到一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其焦点有二,一是白话文运动,二是反对孔教。
   问题:陈独秀又是如何回应守旧派攻击的?有何反响?
   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①
   意图:“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其主要依据就是《本志罪案之答辩书》。②此时高喊“民主”与“科学”,体现了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陈独秀政治斗争意识的增强。陈独秀提倡“民主”,强调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在呼唤人权意识,建立现代价值体系。“科学”主要指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不要盲从权威、迷信圣人等观念,其目的是用“科学”将人们从三纲五常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4.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精英知识阶层为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关注的对象由向西方转向苏俄,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也发生新的转变。之前的文章、小说、新旧之争都专注于解放国民思想,提高国民觉悟,之后知识群体则转向宣传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学说的社会主义特别受关注。当然,李大钊功不可没。
   问题: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回国,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大钊是经济学教授,却对马克思主义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什么呢?
   1913年至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的是经济学,但却沉迷于河上肇解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著。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1919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李大钊与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发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积極筹建中国共产党。
   意图:通过陈述李大钊的人生经历,引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升华史识
   “复活”历史人物并非简单铺陈史实,而是要在细微处着力,激发深度思考。因为单纯的讲述,呈现的主要是教师对知识、问题理解的结果,难以实现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习目标。有学者提出,要把原来关注知识传递目标,转换为深度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分析与评价等目标。③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把思想主张建立在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上,进而升华史识,还原历史。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对于这场运动的发展方向,陈独秀有自己的思考。
   1920年4月1日,他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道:
   新文化运动……另外还有应该注意的三件事:一、新文化运动要注意团体活动。……二、新文化运动要注意创造精神。……三、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影响到政治上,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④
   1920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劳动节纪念专号”上,陈独秀发表《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0年9月,发表《谈政治》一文,对国家、对改造社会的手段、对未来社会的制度等问题的看法不同于五四运动之前,把推翻现存的国家及其法律制度,建立劳动阶级的新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1年6月,发表《告劳动》一文,进一步概括为“两条大义”:第一条是阶级觉悟;第二条是革命手段。    问题:从上述史料和史实来看,陈独秀的关注点有何变化?这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意图:史料和史实是创设情境,活化历史人物的重要载体,抓住其特征至关重要。高中历史课应依托史实,教学重心应从讲授史实转移到“使用”史实,适当引入史料,以便培养更深层的理解力。如李帆教授所言,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为史实服务的,但运用史料要更多地从历史思维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虑。①上述史料和史实呈现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陈独秀逐渐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此时,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文化运动逐渐转向政治运动,再由学生运动转向阶级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这一过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革命面貌。
  三、“复活”历史人物还应关注什么
   教材通过宏大叙事,将人物、事件和意义按照时空序列渐次展开,但在通史范式下很多教师深感历史课很难上出彩。通过“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是创新教学样式的重要尝试。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中娓娓道来,不断丰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画面,这是应对通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对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抓住历史人物的年龄结构。如介绍他们的履历和年龄,年龄尽管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年龄与思想成熟与否密切相关,这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如先讲48岁的蔡元培、36岁的陈独秀等,再讲他们的奋斗事迹和成长历程,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體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处理更有层次感和历史感,教学效果更佳。
   其二,要正确认识“复活”的教学意义。除了在技术层面上要掌握“复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需要进一步反思“复活”的教学意义。如是否真正“复活”了人物?要“复活”到何种程度?其实,“复活”历史人物的目的,重在用人物带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特点,探究他们与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化简单理解为生动理解,而不是指单纯“复活”人物本身。
   本课“复活”的难点在于,涉及的历史人物是群像,容易散,在主题引领下,选择恰当的中心人物和教学主线不可或缺。基于对主要参与者人生履历和思想变化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置于严密的叙事结构之中。
  【作者简介】张兆金,中学高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历史课,中学时代,历史教师,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39-03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甚至他的一生。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如此。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文革”的后五年,历史老师是一位很幽默的男教师,姓陈,大约40多岁,有点谢顶,我们背后叫他“列
关键词 海禁,闭关锁国,历史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03-0039-07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以专题形式编排,其叙事常纵贯千百年。在大跨度的宏观视野下,将历史“简单化”而失真的隐忧随之而生,人民版“海禁政策”就是一个例证。  在人民版必修二教科书中,“海禁政策”部分的主要表述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到底要不要买儿童保险  今年年初,郭培花1万元给3岁半的女儿买了一份高端医疗保险,可以在北京很多三甲医院的特需门诊及私立医院看病,而且无须事后“报销”,所有费用在看病时直接从保费中扣除。  郭培是某公关公司部门总监,月薪3万,高工资的代价是忙碌的工作,3岁半的女儿平时只能“扔”在父母家,每周末团聚一次。对此,她也很无奈:“现在的付出,也是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但自从去年女儿上幼儿园后,大病小病不
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哪怕是最甜蜜的一对。其实不要把吵架看得太糟糕,吵架是一个认识对方的过程,通过吵架可以摸准对方的脾气秉性和耐心底限。但是,如何吵架,如何和好,是需要艺术的。  我和老公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在婚后的开始几年也吵。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本来就有差异,再加上我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别人更需要努力磨合。但是,话说回来,有如此巨大差异的我们,都能顺利磨合,相信国内的爸爸妈妈如果
[关键词]革命,研究,史学范式,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24-06  辛亥革命历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持久热点。自从80年代以后,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总是通过一个比较新颖、独特的角度切入。然而,2012年浙江省文综卷第39题第(3)小题的考查方式却异常直白: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
关键词历史学科大概念,确立路径,唯物史观,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1-0003-09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2017)》)①明确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
在路上巧遇一個以前教过的女学生。现在的她看来时髦能干,和我印象中多年前那个青涩单纯的小女孩形象大相径庭。她兴奋地和我聊了起来。毕业后这些年她的变化不小,已换过几个工作,职位愈来愈高,薪水自然也三级跳。原本有些丰腴的身材也在咬牙的努力下纤瘦下来,现在的身影窈窕美丽。  听起来一切都顺心如意,真是太棒了!我不禁为她的表现大声喝彩。“但有一件事却令我烦心。”她说。  原来男性缘极佳的她正面临取舍的难题。
[关键词]“五行”题,五德终始,五行相生,禅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09—0064—03    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2题为: 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2010年高考全国卷
现代人的婚姻就像快餐厅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薯条一样,可以来去迅速。说穿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闪婚”、 “闪离”。有好多青年男女认识不久就结婚,结婚没几年又离婚,把婚姻视同儿戏。结婚、离婚如吃快餐一样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餐式婚姻”。  随着“快餐式婚姻”的增多,“银婚”、“金婚”之类长久的婚姻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少了。“快餐式婚姻”只会导致更多破裂的家庭和孤寂的心灵。  (阿庆摘自《中国日报》)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观看待问题”,这是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提出对学生“历史意识”目标养成的要求。何为历史意识?历史意识何以如此重要?  1.什么是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①徐兆仁教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