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美丽的丹顶鹤》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丹顶鹤无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一位老师教学这句话时。问“引吭高歌”的意思。
生:“引吭高歌”就是说丹顶鹤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
师:航行时唱歌。这是你的理解。
生:它是被老丹顶鹤引着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的。
师:老师告诉你,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丹顶鹤在放开喉咙,大声唱歌。”大家一起跟我说一遍。(学生齐说“丹顶鹤在放开喉咙,大声唱歌。”)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课件出示插图)图上有很多丹顶鹤,谁能指指哪只在“展翅飞翔”,哪只在“引吭高歌”。
(学生很快指出了展翅飞翔的丹顶鹤。在指“引吭高歌”的丹顶鹤时。指的是图上一只伸长脖子。嘴巴紧闭的丹顶鹤。)
“引吭高歌”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词语的联系出现偏差乃至错误时,教师应做些什么?这是上述教学片段带给我们的思考。
1 词语教学要少一些告诉。多一些体味。“‘引吭高歌’就是说丹顶鹤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它是被老丹顶鹤引着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时,老师没有及时予以引导,所以尽管老师告诉了学生词语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跟着说了一遍意思,学生在图上依旧没找到“引吭高歌”的丹顶鹤。老师的“告诉”虽然入了学生的嘴,但是由于缺乏学生个体对词语的自主体味。词语没能进入学生心田。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和词语进行亲密接触——咀嚼、玩味、品析,从而获得鲜活的个体感受。
2 教师要敏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从学生依靠自身“生活底蕴’:表明自己对词语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吭”和“航”的认识产生了混淆。究其根由,就是学生对词语缺乏自主地咀嚼、体味,个体和词语没有真正建立起认知联系。而这正是教学的一个宝贵资源——小学生常常会因为同音和形近字的区分不清,出现认识或表达上的错误。如果老师抓住这个资源,通过辨字形、明字义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味“吭”的字形和字义,让学生知道“吭”是指喉咙、嗓子。“引吭”是拉长嗓音。还可以播放丹顶鹤引吭高歌的音像资料,这就为“引吭高歌”建立正确、明晰的“像”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还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同音、形近字较多,初步掌握辨析它们的方法。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前认知经验。更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真正践行“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思想。
3 词语教学也要突出重点。何为重点?学生的认知盲点。很多词语往往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字的含义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词语理解出现了问题。例如:“引吭高歌”中的“吭”,老师要舍得花工夫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探寻理解词义的多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等途径解决关键字的理解,品字析词,使学生在咀嚼字词的过程中品味字词的意蕴,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词语教学中。当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词语的温度,领略到词语的画面,体味到词语的意蕴时。词语教学才能实现“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能够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文教局)
生:“引吭高歌”就是说丹顶鹤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
师:航行时唱歌。这是你的理解。
生:它是被老丹顶鹤引着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的。
师:老师告诉你,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丹顶鹤在放开喉咙,大声唱歌。”大家一起跟我说一遍。(学生齐说“丹顶鹤在放开喉咙,大声唱歌。”)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课件出示插图)图上有很多丹顶鹤,谁能指指哪只在“展翅飞翔”,哪只在“引吭高歌”。
(学生很快指出了展翅飞翔的丹顶鹤。在指“引吭高歌”的丹顶鹤时。指的是图上一只伸长脖子。嘴巴紧闭的丹顶鹤。)
“引吭高歌”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当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词语的联系出现偏差乃至错误时,教师应做些什么?这是上述教学片段带给我们的思考。
1 词语教学要少一些告诉。多一些体味。“‘引吭高歌’就是说丹顶鹤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它是被老丹顶鹤引着航行的时候在大声唱歌的。”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时,老师没有及时予以引导,所以尽管老师告诉了学生词语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跟着说了一遍意思,学生在图上依旧没找到“引吭高歌”的丹顶鹤。老师的“告诉”虽然入了学生的嘴,但是由于缺乏学生个体对词语的自主体味。词语没能进入学生心田。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和词语进行亲密接触——咀嚼、玩味、品析,从而获得鲜活的个体感受。
2 教师要敏于发现。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从学生依靠自身“生活底蕴’:表明自己对词语的认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吭”和“航”的认识产生了混淆。究其根由,就是学生对词语缺乏自主地咀嚼、体味,个体和词语没有真正建立起认知联系。而这正是教学的一个宝贵资源——小学生常常会因为同音和形近字的区分不清,出现认识或表达上的错误。如果老师抓住这个资源,通过辨字形、明字义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味“吭”的字形和字义,让学生知道“吭”是指喉咙、嗓子。“引吭”是拉长嗓音。还可以播放丹顶鹤引吭高歌的音像资料,这就为“引吭高歌”建立正确、明晰的“像”奠定了认知基础,同时还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同音、形近字较多,初步掌握辨析它们的方法。由此可见,词语教学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前认知经验。更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真正践行“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思想。
3 词语教学也要突出重点。何为重点?学生的认知盲点。很多词语往往是因为其中的某一个字的含义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词语理解出现了问题。例如:“引吭高歌”中的“吭”,老师要舍得花工夫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探寻理解词义的多种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语境等途径解决关键字的理解,品字析词,使学生在咀嚼字词的过程中品味字词的意蕴,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词语教学中。当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词语的温度,领略到词语的画面,体味到词语的意蕴时。词语教学才能实现“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能够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文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