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qi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理念,笔者在《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中,带领学生探究相关阅读策略,读懂故事内容,读透人物内心,读实语文能力。
  一、探究序言,开启趣味阅读之旅
  1.文题表现形式探寻
  序言文题用两个间隔符把三个词语连接在一起,这种表现形式小学生第一次见。从题目表现形式入手,探寻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调动探究的欲望。
  猜一猜:三个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词语放在一起,
  是什么原因?
  想一想:文题使用两个间隔号把“冬阳”“童年”
  “骆驼队”三个词联系在一起,你能联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读一读:连起来读一读,能否感受到如诗歌般的节奏感和美感?
  看一看:结合文本插图观察,光秃秃的树枝,城墙根上投射出来的衣服的光影,小小的女孩儿,高大的骆驼,忙碌的搬运工,着长衫和人讲价钱的父亲……用观感印证之前的猜想,引发阅读的欲望。
  用一用:宏大的话题,广阔的背景,印象中最为鲜明的事物,编织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纯真岁月。这一独特的文题表现形式,拥有丰富的内涵。写作命题的时候,也可以尝试,新鲜感、成功感自不待言。
  2.儿童观察视角探幽
  文本闪耀着童趣的审美,一帧一帧特写的慢镜
  头,呈现出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借儿童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目光纯真又美好。读者只要敞开心扉,将自我角色代入,就能跟随作者进入一个个特定的情境,体验其独特的童年经历。
  3.描写线索导图梳理
  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能否发现有趣的现象?“学骆驼咀嚼、谈骆驼铃铛的妙处、想帮骆驼剪毛、追问骆驼的去向”,一幅幅特写镜头,都和“骆驼”相关,极易印证“以骆驼为线索”的写作手法,也是学生易梳理、易领悟的。引导学生使用有形的思维导图,将无形的阅读过程、阅读体验转换成可视化的语言,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4.故事激发阅读欲望
  四个串珠式的故事,从冬讲到春,从夏讲到秋,季节更替,时光轮回,作者独运的匠心也预示着光阴一年年地逝去,童年一去不回,从而引发作者“写一本《城南旧事》”的愿望。序言的结尾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巧妙拉开整本书的序幕,勾起学生继续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二、探究整本书,反复品味语言之美
  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因学生当下的情绪、认知不同,阅读心境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文章常读常新,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想和不同的体会。
  1.初读:大快朵颐,囫囵吞枣
  人的阅读心理都是一样的,拿到一本喜欢的书,不问为什么,就开始囫囵吞枣地读,只为了满足一睹为快的欲望。
  初捧《城南旧事》,没有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由着学生大快朵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有新鲜感、自由感,尽情释放原始的阅读欲望。
  2.再读:注重“笔读”,厘清思路
  伏尔泰说:“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第二次读,引导学生“笔读”:发现并标画好词佳句,在疑难处做记号,为优美语言做批注,对文本表达形式找关联,用思维导图理顺故事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重点语言、地点转换、“小英子”的成长等。
  “笔读”是思维的外显。通过自己喜欢的、各种独特的阅读符号给思维的过程留痕,让思维可见,是当下的情动辞发,也为将来再次阅读留下可观、可感、可思的原材料。
  3.三读:任务驱动综合展示
  如果说一读和二读都是个人角色的朗读体验,那么三读就是群体阅读感悟的交融。只有在充满挑战的系列读书活动中,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提升读书的体验,丰盈读书的认识,获得更为丰厚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1)图说故事话成长。
  五个故事连缀,从英子要进小学到毕业的六年时间,诉说着她成长过程中的离别故事。第一人称视角使得英子的成长经历那么真实可感,英子对逝去童年的不舍,一点一点写进文字,扎进读者心里。波澜起伏图说故事, 既读透了人物内心,也读懂了成长。
  (2)小小美工人物秀。
  “驴子在吃干草了,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他!”宋妈的丈夫黄板儿牙,被学生画出长长的脸,突出的牙,跟张驴脸没有什么分别;阔阔的粗腿裤,扎紧的裤脚,翻边的布鞋,这是宋妈;小长辫儿,小花褂儿,兰花指,一头汗水练功的妞儿……善于美工的学生一张张形神酷肖的肖像图,诠释了對文本的再加工。
  (3)分角色演绎故事。
  学生三两个一组,穿个小旗袍,挽个麻花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粉墨登场。为了这些人物形象,他们翻书找资料,看音像借服装,追求形式与语言的统一,学生自主读书、研究背后文化的兴致就更浓了。
  (4)制作人物名片。
  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理解,用简笔画画出人物形象,写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在班级里交流共享。
  (5)读书笔记、手抄报、读后感展览。
  阅读是一次精神的旅行,好的阅读需要沉淀,关乎儿童的精神发育。“阅读恒久远,读后感永流传”,以上成熟的读书表现形式始终是学生阅读精神世界的体现。好的作品做出来的展览,值得恒久回味。
  (6)城南旧事新说。
  班里举办故事分享会:可复述故事,可编城南旧事顺口溜,可打快板说书……
  4.四读:咀嚼特色重塑“言值”
  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发现作品的语言形式、表达特色,丰富自己的言语经验,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言值”。
  在此书的阅读推动中,笔者着力引导学生反复研究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探究写作的奥妙。学生在多次文本出入之中,整合出他们可以学得来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骆驼描写为线索。
  序言极具生活气息,四个和骆驼有关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每一个故事都是儿童化情绪的外显,巧妙地教会学生将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作为线索,来架构整篇文本,这是它的写作妙处之一。日常习作中如若这样巧妙设置,能提升学生凝练表达的意识,让写作有整体感,中心更突出。
  (2)与成人的一问一答独立成段。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书中像这样与大人一问一答、独立成段的描写随处可见。语言干净利落,读起来通俗易懂;简单的对白充满童稚,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了学生继续阅读。这样的表达形式也是学生一学就会的。学生多学会了一种表达形式,成就感也就多了一分,写作的兴趣就提上来了一分。
  (3)《我们看海去》诗歌引用的价值。
  在第二篇章中,本来讲的是小偷的故事,却为什么文艺地和一首诗歌联系起来?一是“我”上小学了,国文书中有趣的课文拿出来读一读是很有必要的,显示出我“书念得好”的骄傲;二是因为小偷也有个读小学的成绩非常好的弟弟,他是以他弟弟为傲的;三是这一篇章以诗开头,最后以诗结尾,既可以淡化学生对小偷究竟是好是坏的追问,让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又体现出作者对质朴童心的赞美,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学生习作中学着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极有特质的,有趣的。
  (4)童真质朴的语言表达特色。
  全书模拟小孩子说话的口吻、用词、思维方式,以近乎质朴的语言,较多地用短句表现小英子的世界。让读者有极强的代入感,读来一气呵成。这也是这本著作俘获老中青少所有层面读者芳心的原因。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光明区爱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泉水精神”“润智语文”是工作室近年来致力研究的课题。起初,我们将“泉水精神”定格在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精神引领层面,让师生有水一般清澈的心,有水一般绵延的爱,有水一般无私的奉献,有水一般广博的胸怀,倡导师生和谐地成长。于是,用“泉水精神”的崭新理念,为工作室文化建设安装了强大的引擎,我们每天实践着。后来,我们深入挖掘“泉水精神”的内涵,拓宽了研究视野,提出了“润智语文”教育,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内
ICTs加强教学和学生学习  大多数国家已经为提高学生ICT能力建立ICT标准。21个国家中的15个在报告中载明学生ICT标准,这些标准既可与其他学生内容标准结合评估,又可单独进行评价。奥地利和法国的报告表明,在这两个国家中,学生的ICT技能评估结果与国家ICT标准紧密结合。有4个国家(智利、英格兰、荷兰和葡萄牙)由于当前没有国家的统一标准,而以地方标准代替起到国家标准的作用。  一些国家在全国范
四月初,觉醒的春意还不那么明显,到了黄昏,阳光一弱,寒凉很快浮起,凝聚在大地上。   一辆灰头土脸的长途客车,从水泥公路上拐下来,一头扎进了丘陵边缘,通向山里的沙土路。眼前的路看着平缓,客车行走起来,车里的乘客却觉得有些起伏,还不时蹦跳那么一两下,大致上,一直都在爬着上坡。车速慢了,声响透着乏力,仿佛显出老气横秋的暮气来。   前半程拥挤的过道上逐渐空荡,座位上原先那些紧闭着的嘴角松弛了,眼神温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组课文  【教学目标】  1.温习、朗读、对话,深入感受童年。  2.思辨、聚焦、抒写,用心记录童年。  【教学过程】  一、童年的滋味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了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  生:童年。  师:在这一组课文中,诗人、作家笔下的童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说说。  生:有趣。  生:无忧无虑。  生:好玩。  生:
“童声作文”是指以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为习作对象,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生活,用儿童的思想去感受生活,用儿童的逻辑去组织生活,最终用儿童自己的语言系统去表达生活,从而对儿童生活进行记录、整理、描述的一种习作。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堂别开生面的习作指导课,基廷让学生托德朗诵自己的诗作,但是托德认为自己没有好的诗作推辞了。于是,基廷在黑板写了一个大大的“Yawn”,让他当着同学,发出“Yawn”
教学目标:  1.会写读后感,掌握写读后感的基本要素,做到“感想”真实、具体。  2.通过写读后感,促进学生养成乐于表达、乐于与他人分享的习惯。  课前准备:  准备两篇读后感范文:《勇敢面对挑战,会成功的——读〈鲁滨逊  漂流记〉有感》和《〈夏洛的网〉读  后感》。  教学过程:  一、说说辨辨,认识读后感  1.“一辨”,感受读后感的表达  形式。  (1)谈话:你读书时,是否哭过?笑过?或者
综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教学所处的位置一直是尴尬的:它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一道坎,因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文本、品词析句、精彩生成都离不开它。但我们平时的教学研究又常常会避开它,因为潜意识中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是无趣的,没有什么噱头,教师的教学风格或教学艺术往往难以展示,课堂不容易出彩。  其实,仔细琢磨,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唤起学生学习新文章的欲望,能教会学生如何
选择阅读《修辞学发凡》这本书有三个原因:一是觉得需要“读几本磨脑子的书”,磨过脑子,才会有真正的收获,由此变得蕙质兰心;二是希望探究这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要著作,藉此拥有比较系统的修辞学知识体系,从而在工作中更有底气;三是希望借助书中理论解释实际工作中的困惑,惠及更多的一线教师。然而,几次捧起,几次又放下,毕竟读这类书,需要的不仅仅是厚实的学科背景,更需要沉静的心态,深知此乃修炼也。所以,边读此书
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用到许多新理念、新技术,然而web2.0理念与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却非常少。利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论证Web2.0教育应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以Writely.com网站为例,说明web2.0教育应用的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 Web2.0理念与技术;Web2.0教育应用;Writely.com:协同编辑;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教学目标】  1.运用“画面联想”和“动作联想”大胆想象,并练习写片段,使文字富有新奇感和画面感。  2.渗透胎儿发育的常识介绍,学生通过体验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图片和动画,运用画面联想和动作联想大胆想象,并练习写片段,使文字富有新奇感和画面感,从中渗透亲情教育。  【教学过程】  一、晒照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投影分享学生小时候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