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趣味课堂提升学生阅读力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对“趣味”的定义是“使人感到愉快、兴奋、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是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兴奋、有意思、有吸引力,并由此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提升阅读力。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需要聚焦“童趣”“理趣”和“智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优化教学设计,有效引导和提点,通过多种形式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的内在情韵,启发学生智慧,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趣味课堂,提升学生阅读力的实施策略。

一、“童趣”为灵,激发兴趣与想象,滋养情感


  童趣简言之就是儿童特有的情趣。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将“童趣”作为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灵魂,从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出发,关注学生的天性和本真,激发童趣,唤起童心,构建生动的、充满生命力的、鲜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语言之美,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滋养,体会阅读中的趣味与妙处,享受阅读的乐趣,并产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从而喜欢阅读,爱上阅读,此为对“童趣”的关照。教师可以将对童心、童趣的激发融合在课堂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中,融合在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也融合在各类学习活动之中。而教师对童趣的激发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故事等教学素材进行激发,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诵读活动、想象讨论等进行激发,还可以通过猜谜、儿歌、操作、竞赛、模仿表演、游戏等方式进行激发。教师对学生“童趣”的激发,不能仅仅是让学生觉得有趣、有意思,更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行。
  例如,针对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的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抓住“童趣”展开教学。教师可用“猜猜它是谁”的谜语小游戏作为课堂导入,在吸引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鸡和鸭的外形特征和声音特点猜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公鸡和小鸭子;再组织“说一说”小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小公鸡和小鸭子,包括外形特点、饮食特点、会不会游泳等,在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进行简单总结,然后播放小鸡、小鸭日常行为的相关视频,进一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强化认知,为课文的阅读学习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抛出思考问题,如“小公鸡捉到虫子后,它心情怎样呢?会有什么表现呢?”“小鸭子为什么捉不到虫子呢?”“小鸭子捉不到虫子时心情怎样?它又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依据童真,发挥想象,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并感受文内主人公的心情等。

二、“理趣”为骨,启发思考与领悟,加深理解


  理趣包括义理情趣和思理情致。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趣”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核心,基于教学目标,有序进行各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问答解说、朗读体味等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大意和要点,领悟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寄托于文字的思想情感;学习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积累字词,并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发展阅读感受和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善于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提升利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此为对“理趣”的关照。也就是说,阅读课堂中的“理趣”,重在促进语言文字内涵价值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在轻松平等的前提下获得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理解;重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充分想象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得到思维锻炼,掌握思维方法,实现认知建构;重在促进学生文化审美的有效内化,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审美情感,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这首古诗,在“品读诗歌”的教学环节,教师重在“理趣”。首先组织“自读自悟”,让学生轻声阅读,自主断句,并借助教材背景图、注释和字典,自主学习诗中的陌生字词,理解诗句大意,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组织“我说诗意”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出自己从阅读中看到的景色、所理解的诗意和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情感,以及基于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断句,并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有节奏地朗读,教师不断引导、总结和点拨、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品析诵读”,出示图片、动画或视频,引导学生阅读,解决在上一活动中未涉及或留下悬念的问题,包括词汇理解、情感体会及诗中动态美景的想象等,如体会“中断”“开”“回”“出”这些关键词语的妙用、含义及在本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等。最后“情感升华”,让学生基于阅读学习所得和新的理解,总结诗意,抒发情感。

三、“智趣”为旨,融合趣味与深刻,趣中生智


  阅读教学重“趣”也重“理”,而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实现“灵”与“骨”的有效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阅读教学效果。这里的“智趣”指的是“理趣融合”,即“趣”与“理”合二为一,“趣”中含“理”,“理”从“趣”来,“趣”中生智,又从“趣”出发获得“理”的延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智趣”为旨,“童趣”与“理趣”有效融合,和谐共生,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情感品质,也要充分关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认知结构,让课堂轻松快乐,既富含机智幽默,又有丰富色彩和深深韻味。在“明理”中不失深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中思考和想象,在引导与解读中体会和品味,在表达与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语言应用和观点分享,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和体悟,在感同身受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从而发展思维,培养情感,积累知识,掌握技能,促进认知新建构。这样的“智趣”课堂,充满趣味、真情、真味和真知,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自然而然的情感共振中,文学的“美”与“理”播种、发芽、收获,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将“童趣”与“理趣”有效融合组织阅读学习活动。首先,激发“童趣”,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雾”的颜色、形状以及“雾”来了后的基本现象,引出本文的核心词“藏”,再围绕“藏”字的含义,引导学生从“我是雾”的主体角度出发,激发“童心”,充分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组织课文阅读和朗读活动,不断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雾”的调皮可爱。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情感的同时,融入“理趣”,进行“暗淡”“消失”等词汇的词义理解和学习,以及对“无论……还是……”基本句式的学习和模仿表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按照“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     ,还是   ,都看不见了”的句式学习表达,体会“雾是一个调皮的魔术师”的主基调和语言运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童趣”,也要重视“理趣”,更要注重将“童趣”和“理趣”有效融合,共生一体,让阅读课堂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其他文献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最大的优势在于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物理实验课中,充满趣味性的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而“求同存异”的教学原则主要是通过辩证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自然界发展的共性和特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对世界发展的认知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也能掌握基本知识,但是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加以重视。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枯燥的内容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无法发展
期刊
大学是每个学子实现梦想的地方,人人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独立生活、人际关系、学习方式、心理承受等许多方面都面临挑战。故此,了解大学新生适应过程,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其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将每个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企盼和要求,也是大学肩负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期刊
如何让幼儿教育不再是纯技能技法的“单一方式”,而成为幼儿快乐触摸国学经典的有效途径?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在幼儿懵懂之期、心灵最纯净之时,渗透适宜的、行之有效的国学经典是很有必要的。或许渗透的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幼儿视阈的洞开、情感的润泽、心灵的滋养、品性的纯化,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一、园地装饰,让国学温润品性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我们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执教信条,也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对自身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而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欲望,要从多角度对教学改革进行探究,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方案,全面增强教学组织效果。一、趣味导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设计趣味性教学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
期刊
一、PCK一般理论及其内涵简述  “PCK”即学科教学知识,是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1986年由美国的舒尔曼教授最先提出,其定义为“特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法的整合与转换,是教师独特的知识领域,是他们专业理解的特殊形式”。具体说,就是“对于一个人的学科领域中最一般的要教授的内容,表达那些概念最有用的形式,最有效的比喻、说明、例子、解释以及演示等,其实,就是使人
期刊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课堂阅读兴趣总是不大,甚至有的学生对于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从而爱上语文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游戏引入課堂教学中,这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加直接的深刻体验,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猜谜语,激情导入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导入过程非常重要
期刊
小学计算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加减乘除、平均数、概率、方差、面积、体积、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等,属于数学知识中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习速度、掌握程度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一、理清算理,从源头上指明路径,扫清障碍  算理简言之就是计算的法则、原理、规律和方法,也是进行计算的思维
期刊
叶圣陶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在绘本教学中,教师要对绘本中所涉及的具体人物、画面以及相应的细节进行细致解读,以便引导幼儿从中感知画面中所流露的情感,继而突破绘本局限,突破思维局限,在与绘本、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感知外面世界的精彩,拓展幼儿的想象力。  一、阅读之初,激发幼儿的想象兴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绘本阅读也是如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之初幼儿
期刊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同时,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有很多概念,尤其是基础性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一切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始。只有善于借助比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才能帮助他们理解其本质,灵活进行数学运用。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借助比较策略,推促数学概念及教学质量提升。一、借助新旧比较,实现无缝对接  “接知如接枝”,学生的知识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