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过程教学法在单招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e8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写作是单招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单招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目前的单招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影响英语写作的因素。而国外所研究的过程教学法却备受推崇。为此,笔者就过程教学法在单招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过程教学法 单招学生 英语写作
  单招英语写作课是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英语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近年来,单招高考试题一直把写作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题型,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作文分值高达20分(占英语总分的五分之一)。可见,英语写作对于单招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训练和基本要求。但从历年单招高考结果来看,写作得分令人不满意,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下。然而,国外所研究的过程教学法却日益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的赞同和重视,并开始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笔者就过程教学法在单招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索。
  一、过程教学法理论
  过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过程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强调内容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来发现内容,挖掘内容,准确地表达内容,使写作课堂成为交际的课堂,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有趣的课堂。
  二、影响英语写作能力的因素
  1.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讲授语言点,语法知识等内容。写作练习,常常在下课前被一带而过,布置为课后作业,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课后认真地按要求去完成。在讲评作文时,有的教师只是读一下范文,却没有纠正学生所犯的具体错误,这就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不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英语写作是属于拿不到高分的试题,就不予以重视,误以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无非在于多写几篇。学生没有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时常用中文构思再译成英文,很少找范文进行仿写,写作后自己连看也不看一眼,更不用说修改了。批改后也不思考教师为何对自已的作文做某种修改和评注,因而也不能主动反思并调整自已的写作方法。因此,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普遍较差,作文表达错词连篇,句子不通,文不达意。
  3.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英语写作训练也是造成英语写作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运用过程教学法到英语写作教学中
  根据过程教学法理论,写作不再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反复、穿插进行的过程。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整个写作过程应该是:第一次小组讨论→写提纲→写初稿→第二次小组讨论→写二稿→第三次小组讨论→写三稿→教师反馈→定稿。笔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把全班分成每6个人一组,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写作训练。写作课堂实施策略如下:
  1.第一次小组讨论和写提纲。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的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对所写的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大胆地表达见解,并帮助学生找到各种有用的信息。而学生在思考和小组讨论中记录下想法,讨论完后列出写作提纲。
  2.写初稿。写初稿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构思的结果草拟成稿。初稿本身也是一个构思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尽量放开去写;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随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3.第二次小组讨论和写二稿。完成初稿后,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协商,交流观点,互相修改。同學之间的讨论和修改,可将初稿发展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作品。在这一阶段,学生首先应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内容上,例如引言,中心,结束语等;语法、拼写、标点符号等问题则在稍后处理。事实上,学生往往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从而写出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合理的第二稿。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给学生一些适时的、必要的帮助。
  4.第三次小组讨论和写三稿。完成二稿后,小组进行再次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每位学生对第二稿的内容加以修改。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传授修改策略,并要求学生检查语法、拼写等错误,从而学生写出语法、拼写正确的三稿。
  5.教师反馈。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通过细心观察,总结学生写作中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反馈作为一个中间环节,而不是结束环节。
  6.定稿。教师反馈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反馈后的作文作出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修改本身就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环节。在写作修改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语言知识得以巩固,写作技巧也随之增强。修改后的作文可以张贴在班级墙上,并进行评比。
  通过不断地实践研究,笔者发现:运用过程教学法于英语写作中,真的能够改善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学生若能够有效地运用过程教学法到他们的英语写作中去,那么,他们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懒”老师,不光可以解放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新课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让广大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用全新的理念重新审视教师这个角色。是否是燃烧自己如蜡烛的老师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课改应深入发展,让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转化教师的观念,真正做一个事倍功半的懒老师。  【关键词】小学英语 智慧引领 提高效益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 “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
在作文课的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材料,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语言,使语言得到锤炼.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在锤炼语言方面下苦
【摘要】英语是医专学生的必修科目,主要是为了培养医专学生的英语素质。传统的医专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不高,导致了医专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英语教学的目的得不到实现。因此,文章主要通过创新医专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医专学生 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  自我国推行教育改革以来,将素质教育作为中心,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指出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
【摘要】鉴于人称代词在自然语言中的重要性,语言学界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向来十分重视,人称代词成为各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原生英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原生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英汉语人称代词的系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衔接方式,以实现行文的流畅与连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英汉语句法及人称代词使用频率的差异,适当增加人称代词的使用,从而使英语习作更加连贯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能动的心理状态,它是学习和工作的潜在动力。孔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兴趣培养 职业教育 教材 教法 学法  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老师创新,也赋予我们教师新的职责,我们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
【摘要】Disappearance 这部小说是由圭亚那驻华大使所著,中文版本《消散》更是广受欢迎。本文选取了词语以及语句为研究样本,简要分析了其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相互渗透、融入,以及创新性的翻译,使译本《消散》成功再现了原著的意蕴同时,又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为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  【关键词】《消散》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消散》是首部被译成中文的圭亚那小说,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和核心,词汇的教学一直是困扰老师与学生的一大问题。随着新一轮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词汇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词汇,我们的学生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而效果并不明显。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词汇学习上,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的学生就因为词汇这一关就永远被关在了大学的门外,因为没有一定量的词汇,提高英语就只
【摘要】当下,青少年的英语阅读成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也取决于英语阅读动机。英语阅读动机的种类和强弱之间关系到青少年开展英语阅读活动的时间,也决定着英语阅读成绩的高低。不同青少年,由于外部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环境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英语阅读动机,而这些动机的存在决定着英语阅读质量的高低。由此对青少年的英语阅读动机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规划青少年英语英语阅读动机的发展方向,帮助青少年提高英语阅
《将仲子》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主要讲述了一位女子劝说情郎不要翻越墙头相会,以免自己招致父兄责骂,邻里闲话。全诗由女主人公内心独白式的情语构成。虽从字面上只见女主人公的告求和疑惧,但诗行中却历历可见“仲子”的神情音容:那试图逾里、逾墙、逾园来会的鲁莽,那被劝止引发的不快,以及女主人公唯恐惊动自己的父母、兄弟、邻居而产生的既爱又怕、既惊又惧的情态,俱可于诗中得之。我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