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来源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e601287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诊刮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根据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予以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的30例为参照组,予以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的30例为研究组。比较手术情况、月经量变化、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月经量较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将宫腔镜下电切术与诊刮术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但电切术可减少患者的月经量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疗效理想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诊刮术;宫腔镜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主要特点为子宫内膜产生局限性增生,生成息肉样赘物,好发对象为育龄期妇女,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增多、腹痛、子宫不规则出血及不孕等,其性质为良性病变,但存在恶变的可能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临床通常采用药物治疗该疾病,但疗效并不理想。手术切除息肉组织为该疾病理想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宫腔镜手术的不断发展及进步,将其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效果得到认可。据相关研究报道[2],宫腔镜手术能在直视下探查宫腔中病变,且能准确将息肉组织进行摘除,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宫腔镜下电切术与诊刮术为该疾病的常用手术治疗方式,两者相比,前者对息肉组织的切除效果更确切,能准确且有效的清除病变组织,但相较于后者存在气栓、水中毒及低钠血症等风险[3]。本文分析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宫腔镜下电切术与诊刮术治疗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予以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的30例为参照组,予以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30例为研究组。参照组年龄22-45(30.12±5.1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2±0.31)年,息肉直径5-15(9.23±1.12)mm,体重40-65(54.12±2.26)kg;研究组年龄23-46(30.15±5.15)岁,病程4个月-2年,平均(1.15±0.35)年,息肉直径5.-16(9.26±1.15)mm,体重41-66(54.16±2.28)kg,两组基础资料一致,P>0.05。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经超声检查确诊;伴有月经量异常增多、子宫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年龄≥22岁,未出现绝经;近3个月未接受激素治疗;无宫腔镜手术禁忌症;依从性良好;身体耐受,可正常接受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存在手术禁忌症者;依从性差者;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者;拒绝治疗者;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术前均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及凝血功能、阴道分泌物等,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月经结束后1周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月经量过多者予以止血及抗感染治疗。
  参照组予以宫腔镜下诊刮术:指导患者术前排空膀胱,在手术开展前3h左右在患者阴道内放置由武汉九珑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73696,规格:0.2mg)生产的米索前列醇片400ug以使宫颈软化,指导患者采取截石位,予以静脉全麻。对外阴、阴道及宫颈进行消毒,后铺无菌巾,探查宫腔深度,实施膨宫,借助宫腔镜采用合适规格的刮匙刮取出息肉组织,同时负压吸引干净宫腔。
  研究组予以宫腔镜下电切术,术前准备、体位及麻醉方式同参照组,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及宫颈,后铺无菌巾,采用宫颈扩张器使宫颈充分扩张,后将宫腔镜置入,探查宫腔内输卵管开口情况、内膜增生情况、息肉数量及体积等,借助宫腔镜定位息肉基底部,对于无生育需求者采用电切环至息肉根部将基底部进行彻底切除,有生育需求者仅将功能层予以切除,后采用电凝止血,将切除的息肉组织送实验室作病理诊断。两组术后均给予预防感染治疗,术后需每日清洗外阴两次,禁止剧烈运动,禁止性生活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手术情况,包括手术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术中出血量。
  (2)比较月经量改变情况。
  (3)比较并发症情况,包括颈管狭窄、宫腔黏连、宫腔感染及尿潴留。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手术情况
  研究组手术及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较短且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见表1。
  2.2 比较月经量改变情况
  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月经量较少,P<0.05,见表2。
  2.3 比较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3。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育龄期女性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大多是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造成宫腔内出现多个肿物[4]。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炎症及高血压等原有疾病诱发相关[5]。此外,年龄增长、不良的饮食习惯所致的肥胖也是诱发该疾病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病后,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子宫不规则出血及不孕,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为其采取合理及科学的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疾病对其身心健康的危害,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临床常采用定位诊刮术治疗该疾病,虽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会对其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研究指出[6],将宫腔镜电切术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疗效确切,且手术给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较小。   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理且高效的治疗方案,能减轻手术给患者带来的损伤,此外能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接受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宫腔镜诊刮术,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减少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宫腔镜诊刮术清除范围较广,易造成宫腔内大面积损伤,从而导致大量出血,且对宫底部等特殊部位的息肉难以彻底进行清除,强行清除易使宫腔出血,损伤子宫内膜组织,对患者恢复造成影响[7]。而宫腔镜电切术在术中不会对正常的子宫内膜等带来损伤,术中可对宫角部及大血管以电极凝固,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阴道流血时间[8]。研究结果中显示研究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月经量较少的原因为:电切术将息肉根蒂进行完整的切除,保留子宫内膜,对卵巢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术后月经周期及月经量能较快的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将宫腔镜电切术与诊刮术应用于该疾病的治疗中,疗效确切,但电切术能使患者的月经量较快恢复正常,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疗效理想且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黄素艳,贺青蓉,秦炜,等.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J].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27(2):71-74.
  [2]杨颖,李华,万红丽.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刮宫术对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J]. 中国性科学,2019,28(7):97-99.
  [3]薛学丽.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结合曼月乐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6):979-981.
  [4]李晓辉,王庆玖,田梦蝶.少腹逐瘀汤化裁与桃红四物汤化裁对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下电切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性科学,2021,30(1):116-119.
  [5]曾薇薇,金平,苏圣梅,等.育龄女性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分析及其预防[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0,29(6):453-455,459.
  [6]劉威,孔娜,左宇.宫腔镜下行电切术结合刮宫术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近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208-210.
  [7]许雁晗,刘海燕,刘红.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2):2889-2891.
  [8]孙宏,吴蕾.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除术与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加电凝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9,40(2):115-118.
其他文献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好发于育龄妇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并导致多项免疫学指标异常.妊娠可诱发或加重SLE并导致产科并发症增加 [1,2].随着风湿免疫学的发展和产科监护技术的提高,SLE不再是妊娠的禁忌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至2006年收治的妊娠合并SLE患者28例,探讨女性SLE的妊娠时机对妊娠结局的
期刊
2006年9月21~22日,由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和强生儿科研究院主办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项目经验交流暨省级师资培训在西安举行。会上对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开展以来各省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评奖,同时对第五版窒息复苏更新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培训。会上,美国儿科学会的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了新生儿窒息复苏心得,分享和传递国际最新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与急救技术,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与国内的
期刊
自发性流产的发生率占全部妊娠的0.89%~12%[1],其原因与遗传、免疫、生殖道畸形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研究表明以自然流产而告终的临床确诊妊娠中,80%处于胚胎发育早期,且染色体异常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
期刊
目的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3年2月间收住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胎龄≤35周且出生体重≤2500 g的74例早产儿于生后35周进行眼底检查,诊断ROP者2~3周随访一次, ROP病变发展到阈值及以上者手术治疗, 其中56例早产儿于2~3岁时行眼瞬息图象筛分仪筛查视功能
摘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肺肠既通过经络相互作用,又通过经络实现肺肠同治。儿童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以及肺部啰音等,宣白承气汤作为肺肠同治代表方被广泛用于临床,麻杏石甘汤体现“肺与大肠相表里”,具有宣肺平喘之功效,是经方中平喘止咳之药方。临床治疗小儿肺炎,对两方进行合方,发挥宣肺平喘,肺肠同治的治疗思路,对该合方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揭示其机理。 
患儿男,汉族,以"关节弯曲"于生后第3天收入新生儿科诊治.第3胎第1产,孕39周,剖宫产,出生体重3700 g,羊水清,生后1 min Apgar评分8分.母孕期无明显感染史及服药史,无射线接触史,无烟酒史,无家族类似疾病史.患儿出生后母乳喂养,吸吮力佳,胎便已排。
期刊
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过敏性疾病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1],大体经过三个阶段.过敏性疾病常起自婴儿,婴儿过敏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和皮肤症状[2],可出现肠绞痛、非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或呕吐、便秘、腹泻以及湿疹等.急剧增多的婴儿过敏疾病患者对所有医生,特别是儿童保健科医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3]。
期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儿提供静脉通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广泛应用。
期刊
期刊
目的 复制低温缺氧后复温供氧诱导的新生大鼠肺出血模型,观察肺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受控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在此病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日龄4~6 d Wistar新生鼠80只,随机分为C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