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同为动物寓言题材,他们都是作家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表达他们被隐藏起的政治思想的小说。所以本文把二者进行并论,通过对两部小说的表层形象和深层思想进行分析,挖掘了“猫的意象”“恶托邦主题”两大相似内涵,并探寻出动物表层故事之下作家深藏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猫城记》 《动物庄园》 恶托邦 猫
动物寓言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从最早的让·德·拉方婷的《伊索寓言》(《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再到卡夫卡1915年发表的《变形记》,相沿成习,蔚然成风。在中国,老舍于1932年5月发表在《现在》杂志上的《猫城记》无疑也是动物寓言小说的佳作。而在十三年后的英国,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首次出版。两部小说虽然相隔十三年,但却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讽喻小说。通观两部小说,我们发现《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在诸多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他们都是让动物替作者发声,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奥威尔曾说过,要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老舍也曾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说,“我为什么写这本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和外交种种失败,使一个有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1}很明显,两部小说都有作者的政治诉求,而且他们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悄无声息地把政治观点隐藏了起来。两部小说同为讽喻小说,其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二者的表层相似和深层相通入手,探寻小说中被隐藏起来的政治思想。
一、“猫”的意象
(一)老舍笔下的“猫”
《猫城记》中,猫显然是绝对主角。小说讲述了“我”的飞机坠毁,成为了“火星的漂流者”以及在火星遇到了猫脸人与之后在猫国的所见所闻。小说为什么会使用“猫”这一动物作为主角?老舍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我的猫人之所以为猫人却出于偶然。设若那天我是抱来一只兔,大概猫人就变成兔人了:虽然猫人与兔人必是同样糟糕的。”{2}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老舍先生自谦的说辞而已。我相信,老舍先生在创作小说之前必定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观察过猫的体态。众所周知,在民间有“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说法。《猫城记》中的猫同样是异于人类想象的形象:“猫人不穿衣服。腰很长,很细,手脚都很短。手指脚趾也都很短(怪不得跑得快而做事那么慢呢,我想起他们给我上锁镣时的场景)。脖子不短,头能弯到背上去。脸很大,两个极圆极圆的眼睛,长得很低,留出很宽的一个脑门。脑门上全长着细毛,一直和头发——也是很细冗的——连上。鼻子和嘴连到一块,可不像猫那样俊秀,似乎很像猪的,耳朵在脑瓢上,很小。身上都是细毛,很光润,近看是灰色的,远看有点绿,像灰羽毛纱的闪光。身腔是圆的,大概很便于横滚。胸前有四对小乳,八个小黑点。”{3}作者又写道:“他的举动最奇怪,据我看他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使我猜不透他的立意何在;我只觉得他是非常的善疑。他的手脚并不安静着,脚与手一样的灵便;用手脚似乎较用其他感官的时候多,东摸摸,西摸摸,老动着;还不是摸,是触,好像蚂蚁的触角。”{4}
(二)乔治·奥威尔的“猫”
在《动物庄园》中,猫总共被提及五次。“最后到场的是小猫,她像平常一样东张西望,想找个最暖和的地方,最后侧身挤到了拳手和苜蓿中间,在那里她得意地喵喵直叫,少校讲话,她一句也没听进去。”{5}“猫的表现也有些与众不同。不久大家就注意到,一到有活要干,就压根找不到猫。”{6}“猫加入了‘再教育委员会’,这些天很积极、活跃。有一天,有动物看见猫蹲在屋顶上与遥不可及的麻雀聊天。她告诉麻雀现在所有的动物都是同志啦,谁愿意谁都可以来栖歇在她的爪子上,但是麻雀对她还是敬而远之。”{7}“甚至猫也突然从屋顶跳到牛倌的肩膀上,用爪子乱抓他的脖子,痛得他嗷嗷直叫。”{8}“除了猫之外,个个都在那儿,猫在拿破仑命令动物们集合前突然失踪了。”{9}从奥威尔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动物庄园中的猫是一只“正常”的猫,是我们以往生活经验中所认可的猫。因为奥威尔是以人类饲养的动物作为小说的开头,这些动物还是动物,只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相比《动物庄园》中正常的猫,老舍《猫城记》中的猫是“非正常”的。在这里,老舍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即对常识常规进行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老舍在小说中动用了科幻元素,诸如飞机、火星等,把猫人描绘成了“火星”上的猫。与《猫城记》大篇幅写猫不同,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对猫的描写较少,但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描写,写出猫对老少校谈话的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第二次写猫逃避劳动,特立独行;第三次写接受教育,也会合作;第四次当人类进攻时,猫投身到了战斗中,与大家并肩作战;第五次猫玩消失,不去参加拿破仑的会议。如上,猫在《动物庄园》中是一只游离于群体之外,时隐时现,不管大局,但关键时刻也会挺身而出的形象。奥威尔尽管对猫的形象着墨不多,但却用猫象征出了俄国历来就有的无政府主义者。
二、恶托邦主题
侯维瑞教授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曾对恶托邦小说做过一个简明的界说:“当一部作品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替代了美好理想时,这部作品就成了‘反乌托邦’讽刺作品。”反乌托邦预言家对邪恶事物的即将到来加以预警,希望他们的预言不要变成现实,因为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预告的可怕前景的来临感到厌惧。乌托邦重在对理想社会的整体规划,从而显示其整体性的和谐景象。正如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描述的那样,“请依次说明地域、江河、城镇、居民、传统、风俗、法律。事实上凡是你认为我们想知道的一切事物。”{10}恶托邦则凸显所谓理想世界中个体的遭遇,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如何在极权社会或强权意识的压迫下逐步消灭的过程。在恶托邦的主题之下,《猫城记》和《动物庄园》都有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猫城记》中,马祖大仙隐喻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打倒大神,专信马祖大仙!我们要打倒家长,打倒教员,恢复自由!我们要打倒皇上,实行大家夫司基!”红绳军隐喻红军,“这就是国家夫司基军。别国有这样的组织,脖子上都带红绳作标帜。”大家夫司基隐喻共产主义,“那便是人人为人人活着的一种政治主义。”小说具有多义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舍在1932年对共产主义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他生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当时宣传共产党是异数。纵观现代文学六大家——“鲁郭茅巴老曹”,唯一与共产党没有多大接触的就是老舍,所以他就无法全面深刻地了解共产主义。这也说明个人身处的大环境和生活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局限。所以在1937年4月发表的《老牛破车》中,老舍评价《猫城记》时就说:“《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正是对当时怀疑共产主义态度的反思。当然文章一经发表,就已成定局。《猫城记》从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老舍政治思想的变化。在《动物庄园》中,奥威尔描写了一系列带有指向性的动物形象。用雪球影射俄国的托洛茨基;辕马拳手、苜蓿象征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猫象征俄国历来就有的无政府主义者;琼斯先生影射沙皇尼古拉二世;皮尔金顿先生影射西方国家(尤指英国);风车影射苏联的工业化。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动物庄园》俨然就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翻版。老舍在《猫城记》中对共产主义的讽刺只是提及而已,他更侧重的是写人性的缺陷,对人心不古的失望。在《猫城记》中,老舍也一反往日温和的常态,以冷峻的笔触将猫人埋葬,使其灭亡,具有恶托邦的内蕴。
去过英国的老舍采取动物寓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不满,必然受到《格列夫游记》的影响。而同属英国籍作家的奥威尔也曾表达过他对斯威夫特的欣赏,“斯威夫特没有超常的智慧,但他确实具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能够选取一个隐藏的事实,然后夸大并歪曲它。《格列夫游记》经久不衰表明:一个差强人意的世界观,如果有信仰力量支撑的话,就足以产生一部伟大的作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都是在斯威夫特所开创的讽喻道路上前进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从草稿到作品,这条路爬着过来。”{11}作家在集权时代的大环境下要想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总会遭遇诸多麻烦。例如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监督体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等,使他们从草稿构思到作品成型的路走得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他们将政治思想隐藏起来,运用文字技巧,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而在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其实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那就是他们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创作了两部故事新颖奇特、思想透彻深刻的讽喻杰作。
{1}{2} 老舍:《我怎样写小说》,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第29页。
{3}{4} 老舍:《猫城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第29页。
{5}{6}{7}{8}{9} [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张保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第31页,第34页,第45页,第90页。
{10}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馏龄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6页。
{11}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作 者:张国港,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关键词:《猫城记》 《动物庄园》 恶托邦 猫
动物寓言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从最早的让·德·拉方婷的《伊索寓言》(《埃索波斯故事集成》),到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记》,再到卡夫卡1915年发表的《变形记》,相沿成习,蔚然成风。在中国,老舍于1932年5月发表在《现在》杂志上的《猫城记》无疑也是动物寓言小说的佳作。而在十三年后的英国,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Animal Farm》)也首次出版。两部小说虽然相隔十三年,但却都是以动物为主角的讽喻小说。通观两部小说,我们发现《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在诸多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他们都是让动物替作者发声,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奥威尔曾说过,要把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老舍也曾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中说,“我为什么写这本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和外交种种失败,使一个有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1}很明显,两部小说都有作者的政治诉求,而且他们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悄无声息地把政治观点隐藏了起来。两部小说同为讽喻小说,其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从二者的表层相似和深层相通入手,探寻小说中被隐藏起来的政治思想。
一、“猫”的意象
(一)老舍笔下的“猫”
《猫城记》中,猫显然是绝对主角。小说讲述了“我”的飞机坠毁,成为了“火星的漂流者”以及在火星遇到了猫脸人与之后在猫国的所见所闻。小说为什么会使用“猫”这一动物作为主角?老舍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我的猫人之所以为猫人却出于偶然。设若那天我是抱来一只兔,大概猫人就变成兔人了:虽然猫人与兔人必是同样糟糕的。”{2}但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老舍先生自谦的说辞而已。我相信,老舍先生在创作小说之前必定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地观察过猫的体态。众所周知,在民间有“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的说法。《猫城记》中的猫同样是异于人类想象的形象:“猫人不穿衣服。腰很长,很细,手脚都很短。手指脚趾也都很短(怪不得跑得快而做事那么慢呢,我想起他们给我上锁镣时的场景)。脖子不短,头能弯到背上去。脸很大,两个极圆极圆的眼睛,长得很低,留出很宽的一个脑门。脑门上全长着细毛,一直和头发——也是很细冗的——连上。鼻子和嘴连到一块,可不像猫那样俊秀,似乎很像猪的,耳朵在脑瓢上,很小。身上都是细毛,很光润,近看是灰色的,远看有点绿,像灰羽毛纱的闪光。身腔是圆的,大概很便于横滚。胸前有四对小乳,八个小黑点。”{3}作者又写道:“他的举动最奇怪,据我看他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使我猜不透他的立意何在;我只觉得他是非常的善疑。他的手脚并不安静着,脚与手一样的灵便;用手脚似乎较用其他感官的时候多,东摸摸,西摸摸,老动着;还不是摸,是触,好像蚂蚁的触角。”{4}
(二)乔治·奥威尔的“猫”
在《动物庄园》中,猫总共被提及五次。“最后到场的是小猫,她像平常一样东张西望,想找个最暖和的地方,最后侧身挤到了拳手和苜蓿中间,在那里她得意地喵喵直叫,少校讲话,她一句也没听进去。”{5}“猫的表现也有些与众不同。不久大家就注意到,一到有活要干,就压根找不到猫。”{6}“猫加入了‘再教育委员会’,这些天很积极、活跃。有一天,有动物看见猫蹲在屋顶上与遥不可及的麻雀聊天。她告诉麻雀现在所有的动物都是同志啦,谁愿意谁都可以来栖歇在她的爪子上,但是麻雀对她还是敬而远之。”{7}“甚至猫也突然从屋顶跳到牛倌的肩膀上,用爪子乱抓他的脖子,痛得他嗷嗷直叫。”{8}“除了猫之外,个个都在那儿,猫在拿破仑命令动物们集合前突然失踪了。”{9}从奥威尔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动物庄园中的猫是一只“正常”的猫,是我们以往生活经验中所认可的猫。因为奥威尔是以人类饲养的动物作为小说的开头,这些动物还是动物,只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相比《动物庄园》中正常的猫,老舍《猫城记》中的猫是“非正常”的。在这里,老舍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即对常识常规进行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老舍在小说中动用了科幻元素,诸如飞机、火星等,把猫人描绘成了“火星”上的猫。与《猫城记》大篇幅写猫不同,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对猫的描写较少,但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描写,写出猫对老少校谈话的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第二次写猫逃避劳动,特立独行;第三次写接受教育,也会合作;第四次当人类进攻时,猫投身到了战斗中,与大家并肩作战;第五次猫玩消失,不去参加拿破仑的会议。如上,猫在《动物庄园》中是一只游离于群体之外,时隐时现,不管大局,但关键时刻也会挺身而出的形象。奥威尔尽管对猫的形象着墨不多,但却用猫象征出了俄国历来就有的无政府主义者。
二、恶托邦主题
侯维瑞教授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曾对恶托邦小说做过一个简明的界说:“当一部作品对未来世界的可怕幻想替代了美好理想时,这部作品就成了‘反乌托邦’讽刺作品。”反乌托邦预言家对邪恶事物的即将到来加以预警,希望他们的预言不要变成现实,因为他们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预告的可怕前景的来临感到厌惧。乌托邦重在对理想社会的整体规划,从而显示其整体性的和谐景象。正如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描述的那样,“请依次说明地域、江河、城镇、居民、传统、风俗、法律。事实上凡是你认为我们想知道的一切事物。”{10}恶托邦则凸显所谓理想世界中个体的遭遇,关注个体的独立性如何在极权社会或强权意识的压迫下逐步消灭的过程。在恶托邦的主题之下,《猫城记》和《动物庄园》都有对共产主义的看法。
《猫城记》中,马祖大仙隐喻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打倒大神,专信马祖大仙!我们要打倒家长,打倒教员,恢复自由!我们要打倒皇上,实行大家夫司基!”红绳军隐喻红军,“这就是国家夫司基军。别国有这样的组织,脖子上都带红绳作标帜。”大家夫司基隐喻共产主义,“那便是人人为人人活着的一种政治主义。”小说具有多义性,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舍在1932年对共产主义持有怀疑态度,是因为他生活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当时宣传共产党是异数。纵观现代文学六大家——“鲁郭茅巴老曹”,唯一与共产党没有多大接触的就是老舍,所以他就无法全面深刻地了解共产主义。这也说明个人身处的大环境和生活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局限。所以在1937年4月发表的《老牛破车》中,老舍评价《猫城记》时就说:“《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正是对当时怀疑共产主义态度的反思。当然文章一经发表,就已成定局。《猫城记》从一定程度上也见证了老舍政治思想的变化。在《动物庄园》中,奥威尔描写了一系列带有指向性的动物形象。用雪球影射俄国的托洛茨基;辕马拳手、苜蓿象征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猫象征俄国历来就有的无政府主义者;琼斯先生影射沙皇尼古拉二世;皮尔金顿先生影射西方国家(尤指英国);风车影射苏联的工业化。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动物庄园》俨然就是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翻版。老舍在《猫城记》中对共产主义的讽刺只是提及而已,他更侧重的是写人性的缺陷,对人心不古的失望。在《猫城记》中,老舍也一反往日温和的常态,以冷峻的笔触将猫人埋葬,使其灭亡,具有恶托邦的内蕴。
去过英国的老舍采取动物寓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政治的不满,必然受到《格列夫游记》的影响。而同属英国籍作家的奥威尔也曾表达过他对斯威夫特的欣赏,“斯威夫特没有超常的智慧,但他确实具有一种超凡的想象力,能够选取一个隐藏的事实,然后夸大并歪曲它。《格列夫游记》经久不衰表明:一个差强人意的世界观,如果有信仰力量支撑的话,就足以产生一部伟大的作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都是在斯威夫特所开创的讽喻道路上前进的,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从草稿到作品,这条路爬着过来。”{11}作家在集权时代的大环境下要想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总会遭遇诸多麻烦。例如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监督体系、自身的生活经验等,使他们从草稿构思到作品成型的路走得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他们将政治思想隐藏起来,运用文字技巧,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而在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其实他们已经在无形中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那就是他们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们创作了两部故事新颖奇特、思想透彻深刻的讽喻杰作。
{1}{2} 老舍:《我怎样写小说》,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第29页。
{3}{4} 老舍:《猫城记》,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第29页。
{5}{6}{7}{8}{9} [英]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张保红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第31页,第34页,第45页,第90页。
{10} [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馏龄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6页。
{11}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页。
作 者:张国港,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