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丰茂的地方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爷爷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于是兄弟俩开始了回家的路。回家是寻找也是寻根,是对草原不断沙漠化的控诉。水是生物链的根系,父亲的草原沙化、母亲的河流干枯都是人类向自然巧取豪夺的结果。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声音,导演艺术地把它隐含在诗意的画面里。
  关键词:李睿珺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回家 寻找 和谐 寻根
  看了青年导演李睿君的电影《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我们会联想到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裕固族的兄弟俩阿迪克尔和巴特尔骑了两匹骆驼走了七天六夜,行程五百公里,千辛万苦地寻找的那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应该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也就是他俩的家。
  一、爷爷的谶语与父亲的经验
  电影讲的是兄弟俩回家的故事。弟弟阿迪克尔降生了,游牧的父母忙不过来,只得将哥哥巴特尔送去爷爷家抚养,巴特尔因此对父母和弟弟心存怨恨。到了上学年龄的弟弟阿迪克尔也被送来和哥哥一起读书。因为父亲没有来接孩子们回家过暑假,爷爷也去世了,这是故事的铺垫,也是致使两个孩子在没大人保护下回家的故事玄机。
  爷爷说:“牧人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两个孩子就坚信家在水草丰茂处。爷爷弥留之际的话近似谶语,更多的是自己想回到水草丰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草原,这是人类回归的梦想,提醒现实中人类要注意的是什么。应该追求的是什么。因为草原“像爷爷衰老的身体一样”,孩子们的爸爸只能在草原更深处放牧,两个孩子就带着这么一股信念,一直往更深处寻找。人与自然各得其所,才能共生共荣,人类对自然进行不断的巧取豪夺,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戒。水草丰茂的地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追求和梦想。
  父亲没来接兄弟俩,预示游牧的父母正和他们的牧群经历着自然的灾难,提醒观众注意要如何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如何防止草原沙化。可以畅想,草原要就在孩子们的学校旁边儿该有多好啊!另外,父亲的没有出现是一种匠心独运的结构艺术,给兄弟俩寻找家和那水草丰茂的地方创造了契机。
  阿迪克尔听父亲说过,回家一定要顺着河流走。阿迪克尔接受了父亲的经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把赖以谋生的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传承给了孩子,这是传统游牧民族的显著特征。
  二、父亲母亲的隐喻与民族的寻根
  骑在白马上的爷爷用歌声倾诉人类对“父亲般的草原,母亲般的河流”的伤害;寺庙的住持喇嘛哀叹:“如今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到处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父亲说沙化严重到处封山育草,放羊跟做贼似的。“在路上”出现干涸的河床,废弃的木船,等等,意味着母亲般的河流不再波光荡漾,而需要保护和治理。弟弟在幻觉中出现的母亲具有象征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的“寻找”,既是民族的寻根之旅,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旅,两个孩子的“寻找”还是一种环保宣传。而从故事开始到结束,“缺水”一直是一个危险的符号,也是兄弟俩“寻找”的原因。
  “在路上”兄弟俩遇到一个藏有古老壁画的岩洞。李睿说:“首先是交代这个民族的历史纵深感。因为这片地域的确有很多石窟、古城和魏晋时期的寺院。另外,这个故事也是讲两个小孩迁徙回家的故事,裕固族有一首民歌叫《西至哈至》,讲的就是他们从什么地方迁徙而来,翻过沙漠,走过千佛峡、万佛洞……总之就是唱民族过去。”这首民歌或许就是导演结构电影的灵感和思路。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裕固族总人口数14378人,主要聚集在甘肃省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洒家黄泥堡地区。裕固族的族名是1953年政府命名的。今天的裕固族已很少有人放牧游牧了,他们居住在固定的民居里,把草原变成了耕地,需要政府保护的不止是人口,还有没有文字的语言。据导演李睿讲,这部电影中两个小演员讲的裕固族语言,都是找八十岁以上的裕固族老人教的,所以,兄弟俩的“寻找”,是在寻找裕固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既是民族的一次寻根之旅,也是对民族的保护和宣传活动。
  三、记忆碎片与沙漠奇遇断片串联的跳跃诗行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故事从兄弟俩寻找回家的路开始,因为父母的家是游牧的家,水草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所以家没有定位。这样“回家”就变成了“寻找回家的方向”,兄弟俩穿越沙漠的旅程,沙漠的单调、空旷与兄弟俩的弱小孤单形成了反差。这正如人类之于大自然,其实这是创意者对人类的控诉。兄弟俩目睹了淘金者对河流的破坏,阿迪克尔登高远望草原上喷着滚滚浓烟的化工厂,那是现代工业文明对草原的伤害。这个曾经拥有灿烂文明的游牧民族,让两个孩子最终发现“所谓的‘水草丰茂’的家乡只是一个乌托邦似的美好幻想”。
  这么凄惨的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声音,这么悲凉的一个弱小民族艰难生存的故事,导演却艺术地把它隐含在诗意的画面里,在电影话语里观众欣赏到的是跳跃的诗行。
  电影开始的时候爷爷骑着白马怀抱弟弟,在上路前,兄弟俩放走了爷爷的白马,后来在沙漠深处梦中白马的出现,象征著爷爷的爱抚和兄弟俩的依赖。阿迪克尔在沙漠里恍惚看到了四个和尚牵着一匹白马西行。这类似海市蜃楼的景观令人联想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呼应了他们后来在岩洞里看到的师徒四人与白马的壁画,这就放大了兄弟俩“寻找”的题旨,青山绿水、水草丰茂才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才是孩子们要寻找的人类真经。兄弟俩回家的路线地处甘肃张掖,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的足迹就在兄弟俩的脚下,历史的记忆不能遗忘,人与自然和谐的真经就在脚下。
  诗行还在跳跃。春天时还有几户人家的村庄已成为废墟,这是城镇化的社会变迁导致的,还是水土流失沙漠化造成的?废墟里有小胖家的留下来合照,兄弟俩怎能不触景生情?巴特尔孤单地走在干枯的雪白的盐碱河道上,骆驼如影随形,是那么孤独无助。这些情景让观众为之揪心,两个可怜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见到爹妈?哥哥巴特尔走进魏晋时期的寺院讨水,住持喇嘛说他们也要离开了,“去找个有水的地方”。这里兄弟俩的“寻找”和喇嘛的“离开”形似悖论,但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水”。没有水就没有草,没有草就没有牧群,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才是生物链的根系。影片开始时打井师傅跟爷爷说:“……原来打四五米有水,现在打十几米也没水。”出发前兄弟俩各把一大桶水驮在骆驼背上,在路上看到的井也枯了,哥哥的水喝光了然后偷弟弟的水喝,之后兄弟俩又都去寺庙讨水喝。影片在提醒我们,环境保护和治理迫在眉睫,如果不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讨水喝就不再是两个孩子的事儿。
  在临别时,阿迪克尔把在废墟里捡到的指南针送给了寺庙住持,象征着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水会有的,坚守才是正确的方向。气球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课堂上听老师读关于母亲内容的课文,阿迪克尔想象着父母穿着漂亮的衣服坐在气球下面的箱子上一闪而过,表现了孩子对家的思念。第二次是父亲把气球盒子作为礼物留给巴特尔,表达了父亲对大儿子的内心愧疚。第三次是白气球的出现。“在路上”的经历使哥哥终于懂得了谦让,放下了抱怨,月夜里兄弟俩一起玩的影子出现在白色的气球上,意味着谦让和包容才是兄友弟恭的和谐之道。
  电影在展示诗美对视觉的冲击时,还提醒人们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人的生存境遇。阿迪克尔牵着骆驼坐在山梁上,两辆运输煤炭的货车像贼一样匆匆而过,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才是环境恶化的原因。阿迪克尔牵着骆驼伫立在茫茫白雪般的盐碱地上、阿迪克尔站在山坡上眺望正在排放滚滚废气的工厂、父子三人走在夕阳西下的乡间小路上,等等,这些画面虽有一种诗美的气质,但实际暗示了破坏环境的不和谐因素。
  老人和孩子是电影的主要人物,也是如今乡村的主要留守人物,老人的慈爱和孩子的天真活泼,相映成趣,让故事既具备了童话色彩,又平添了几分温暖。在跳跃的诗行中,老人无疑是诗的感情基调和主旨所向——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而兄弟俩就是引领观众去欣赏诗歌的人,在记忆碎片与沙漠奇遇断片组合的诗行间,跳跃的兄弟俩,也成了诗的最美意象。
  让我们冥思和牵挂的是,兄弟俩找到那个水草丰茂的地方了吗?水草丰茂的家离兄弟俩有多远?离我们有多远?这是21世纪人类与自然和谐的警声。只要我们立志建设生态文明,水草丰茂的地方就不会遥远,沙漠还会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Peter Cat.留不住的不只是水草丰茂[N].北京青年报,2015-10-27.
  [2] 胡小楠.这碗清粥小菜,还原一个好电影的本来面目[EB/OL].http://ent.yunnan.cn
其他文献
摘 要:理性使郭平先生的小说具有以下特点:一、对人生的思考,平易中见奇崛;二、对个性的时代性、个体性以及人该怎么活的思考,节制中带有张力;三、对爱情的描写充满生活真实而不落俗套。郭平教授小说显示出真纯的艺术魅力,这来自于作家做人的真纯。  关键词:理性 真 艺术美  理性是求真的,更宽泛一点来说,也是求善的,它与美有什么联系呢?这主要表现在理性对审美主体的调节上。他能使审美主体在感情上更有节制,在
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暖意,斜倾在书桌上。那无意掉下的一本相册也因这缕阳光而显得无比灿烂。   信手打开,是一页水墨江南。相片中的人儿——我,斜撑一把油纸伞,鲜红的颜色与那青黛的房屋交相辉映,正是细雨蒙蒙,雨丝织成细细的网格,将天地间的万物笼在其中,温柔地滋润着万物,在小池中,江河里,激起细密的涟漪。恰似母亲紧紧的针脚。   可這还不足以让人惊奇。请您将目光移向相册上方,那儿,本应是乌云的
摘 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知”文化的演变历程,所谓“知”文化,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中,中国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更为偏重的接受层面的体验,通过对前人文本与作品的接受,读者获得思想情感的启迪。这种接受既可以表现为文学观念的接受,也包括方法论和接受原则的沿袭。通过接受层面的体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接受史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知音  中国是诗学大国,华夏民族的人们
我一直以为,人是在一夜间长大的,其实不是。人是在那些年少的岁月里,一步一步,慢慢成长的。  一年级,我背着空荡荡的书包,一个人孤魂野鬼似的在学校里游荡。妈妈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了,爸爸在外地工作,第一天上学,只能我一个人走。  我一边走,一边歪着脑袋,努力地想:额,我在那个班?额,好像,好像是一年二班。唉?一年二班在哪——妈妈昨天不是刚交代过吗?额,想不起来了诶……  这时,我忽然撞到了一个人——
【摘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不断创新,以此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对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摘要: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其书中所体现出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對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上的扛鼎之作,而作者对封建制度解体后的民族命运走向的探索,在书中所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中亦有所体现。通过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结合《白鹿原》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以此窥探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女性观念,并探究在性别政治背后,女性命运悲剧与民族命运走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白鹿原
摘 要:在《紫颜色》中,虽然女主角西莉的蜕变完美地诠释了作者艾丽斯·沃克所提倡的妇女主义。但该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索菲亚、耐蒂和莎格的思想、经历和选择则破坏了妇女主义的内涵。因此,《紫颜色》所呈现的只是折中后的妇女主义。  关键词:妇女主义 蜕变 折中  当我们将《水浒传》定义为农民起义的时候,常常忘了许多梁山好汉隐晦的目的是为了被招安;當我们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反抗精神所折服时,常常忘了他后来保护
摘 要:国家队与社会队在文艺创作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二者之间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而要想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离不开二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明确二者的使命和责任,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塑造国家队“领头羊”形象,激励不同主体成长是实现这种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艺创作 国家队 社会队 以人民为中心 实现途径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文艺
摘 要:回顾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革命是激动人心的,而其中的新诗从无到有再到轰轰烈烈地进行却也是值得永远纪念的。1956年8月由臧克家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正是这样的纪念册之一,它选取的正是“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三十年间的新诗作品。这样一部选本从诗人到新诗作品的选择的背后,无不体现着那个特定年代的现实因素和文学格局的变迁,从它的编选上也可以看到中
【开栏语】   通过认真审题,在弄清楚了写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题等问题之后,接下来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展开全文呢?大家不妨用一用“书信式”。   所谓“书信式”,就是围绕着作文标题或所确定的论题(中心论点),以书信的方式将文章展开,由书信的内容构成文章的主体。   让我们读例文、悟写法。      【佳作示例】  例文一:  勇往直前  一考生  小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