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慢慢长大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aob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以为,人是在一夜间长大的,其实不是。人是在那些年少的岁月里,一步一步,慢慢成长的。
  一年级,我背着空荡荡的书包,一个人孤魂野鬼似的在学校里游荡。妈妈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了,爸爸在外地工作,第一天上学,只能我一个人走。
  我一边走,一边歪着脑袋,努力地想:额,我在那个班?额,好像,好像是一年二班。唉?一年二班在哪——妈妈昨天不是刚交代过吗?额,想不起来了诶……
  这时,我忽然撞到了一个人——“哎呦,我的头!”
  抬头看,一个姐姐又好笑又无奈地看着我,柔声问:“怎么一个人呀?是不是迷路了?”
  我如蒙大赦地点点头,怯生生地说:“一年二班。”
  那个姐姐惊讶地睁大了眼,又笑了:“原来是我们班的小同学呀,走,老师带你去。”
  她笑着拉起我的手,我努力睁大眼,看见阳光下她神采飞扬的侧脸有一点不易察觉的鱼尾纹。噢,原来姐姐是老师呀!
  四年级,因为父亲工作的变动,我们一家人从远地回到了故乡。为了方便上学,我就在家附近的一所乡办小学上学。
  我站在教室门口,眼里满是对未知的恐惧。但听到新老师叫我的名字,又想起爸爸对我说的话:“不要怕,要勇敢。”于是深吸一口气,走进教室。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极为热烈的掌声,领头的女孩两眼笑意盈盈地看着我,像似在鼓励我。我一口气讲完了所有自我介绍,于是又一脸不安地站在那里。老师刚想说什么,那个女孩一下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跑过来拉着我的手,笑得温暖明媚:“她就和我坐在一起吧。’’老师愣了一下,笑着点头。
  后来我问她为什么这么帮我,“呐,你当时看起来小小的,笨笨的,我不帮你良心会不安的。”我顿时做出吃人状,“什么!你居然说我笨!’’于是追着她满教室跑。
  七年级。
  夜深了,我趴在桌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发呆——升入初中后,我因为相比他人而太过薄弱的竞赛功底,而被远远的甩在了班级末尾,为此,我日夜兼程,常常熬到深夜才睡,可成绩君却还是一蹶不振。
  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
  “还在做题吗?该休息一下了啊,我给你泡了一杯牛奶,记得喝呀。”是母亲。她放下牛奶,又弯着身子悄悄出去了。
  我叹了口气,端起牛奶喝了一口——那香滑温暖的味道瞬间充斥在嘴里,久久地萦绕着舌尖。客厅的灯也还亮着——我知道母亲此刻正在灯下一笔一笔地算着工人的工钱。她怕打扰我,总是不呆在我的房间里,却又放心不下我,每天都用这样的方式陪着我,时而给我泡杯牛奶,时而替我加件衣服。我又看了一眼星空,星星依旧眨着大眼,像似在鼓励我。我扬起一个大大的笑脸,又投身进题海之中。夜,更静了。
  如今,当年的女孩已经长成了亭亭少女。她总是眉眼带笑,温文尔雅地对待每个人,虽然偶尔也会做出一些糗事,但她终于终于脱离了当年的稚气,懂得了为他人分忧。
  就这样慢慢长大吧,在这些悠然的岁月里,在那些爱你的人的陪伴下,我们一定能像原野上的向日葵,向着阳光,茁壮成长。
  (指导老师:洪玉泼)
其他文献
摘要:“甘肃诗歌八骏”评选是近年来出现的文学现象。“诗歌八骏”集体呈现西部画卷的同时,将各自所属的诗群文化标识和创作特色注入其中。以娜夜为代表的“兰州诗群”,侧重表现西部的人在都市中的情感体验;以高凯为代表的“陇东诗群”,以离离为代表的“陇中诗群”和以李继宗为代表的“陇右”诗群,着眼于乡土文化的诗性展现;以扎西才让为代表的“甘南诗群”,将乡土大地与民族、宗教视阈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古马为代表的“河西
摘 要:屈原以其文学盛名和高洁之行,一直为研究者所重。他伟大的爱国者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屈原在后世典籍、文学创作、民间传说、民俗活动中还有一个身为水神的形象。本文认为屈原文学创作中对仙人仙境描绘的游仙内容在后世人们对屈原形象的想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屈原身化成仙有了被世人接受的心理基础。而屈原身处水神信仰盛行的楚地,熟悉楚地水神的祭祷和相关传说,并在创作中对水神高度关注,这成为他身后成为地域性水
摘 要:“才子佳人”的结合模式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在“才子”“佳人”的特定身份下产生了诸多不同结合形式、不同结局走向的文学作品。以《西厢记》中的“崔张”、《牡丹亭》中的“杜柳”和《红楼梦》中的“宝黛”为例,作者的爱情观对情节构造的影响举足轻重,从“才子佳人”的不同结合模式入手,既能分析作者爱情观之进退,又能窥其所处时代的婚恋观缩影,探索此三者中“才子佳人”结合模式的侧重与偏离、坚守与异化,以此来剖
摘要:魏连殳是一位孤独者,同时也是一位现代先觉者和思想启蒙者,他在荒诞的世界中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沉思:在“家庭一亲情”叙事中,他反对专制的家庭制度,而亲近纯朴的伦理亲情;在“人性一现实”叙事中,他呈现个体生命的挣扎和人性的异化,并发出了“要不要活下去”和“如何活下去”的深沉追问,作为对个体存在哲学的具体回答。  关键词:孤独 先觉 伦理 异化 存在哲学 荒诞  鲁迅小说中最具自传色彩的是《孤独者》
摘 要: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中描述的诸多场景都在深层次揭示出人类狂欢文化的含义,作为一种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狂欢在西方蕴含的内容很丰富,也为文学家创作带来了源源不竭的灵感与素材。  关键词:《浮士德》 欧洲文化 狂欢文化  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悲剧作品《浮士德》被世人称为“绝对的哲学悲剧”。在这部作品中,生与死、美与丑、善与恶、希望与失望、严肃与荒诞、热情与孤冷……种种看似对立实则更具哲辩意
珍贵的友情,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出现在你的眼前。  “妈,我放在这儿的一包创可贴呢?”“我看着放了那么久了,就把它扔了。”“啊?”我飞快地跑到垃圾桶边,将那包创可贴小心翼翼地捡了回来,见毫发无损,轻轻地舒了口气:“幸好你没事。”  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寒冷与温暖交织的夜晚。  那晚,寒风呼啸,我游荡在大街上,迷茫,无助。学习的烦恼已将我吞没,我沉在黑暗里。一辆自行车横冲直撞,旁边的
就让自己再年轻一次吧  临老,你从隔海捎来一只风筝  青绿的双翅暗镶虎形斑纹  迎风一张,竟若那只垂天的大鹏  颀长的尾翼,拖曳出去  又是凤凰来仪的庄重  暗示得好深长的一分期许  俨然,年轻时遗落的飞天大志  被你一头捎了过来  要我再走一次年轻  可能吗?再一次年轻  风骨当然还是当年耐寒的风骨  又硬又瘦又多棱角的幾方支撑  稍一激动还是扑扑有声  仍旧爱和朔风顽抗  好高骛远不脱灵顽的一
摘 要:理性使郭平先生的小说具有以下特点:一、对人生的思考,平易中见奇崛;二、对个性的时代性、个体性以及人该怎么活的思考,节制中带有张力;三、对爱情的描写充满生活真实而不落俗套。郭平教授小说显示出真纯的艺术魅力,这来自于作家做人的真纯。  关键词:理性 真 艺术美  理性是求真的,更宽泛一点来说,也是求善的,它与美有什么联系呢?这主要表现在理性对审美主体的调节上。他能使审美主体在感情上更有节制,在
午后的阳光带着几分暖意,斜倾在书桌上。那无意掉下的一本相册也因这缕阳光而显得无比灿烂。   信手打开,是一页水墨江南。相片中的人儿——我,斜撑一把油纸伞,鲜红的颜色与那青黛的房屋交相辉映,正是细雨蒙蒙,雨丝织成细细的网格,将天地间的万物笼在其中,温柔地滋润着万物,在小池中,江河里,激起细密的涟漪。恰似母亲紧紧的针脚。   可這还不足以让人惊奇。请您将目光移向相册上方,那儿,本应是乌云的
摘 要: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知”文化的演变历程,所谓“知”文化,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中,中国的诗人、作家、评论家更为偏重的接受层面的体验,通过对前人文本与作品的接受,读者获得思想情感的启迪。这种接受既可以表现为文学观念的接受,也包括方法论和接受原则的沿袭。通过接受层面的体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接受史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知音  中国是诗学大国,华夏民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