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必不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中等职业类学校来说,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要着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着手,要引导学生去聆听和欣赏到音乐的旋律和魅力,为学生尽可能的提供音乐赏析的环境,以氛围育人,以环境造人,达到提高音乐素养,继而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类学校 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 德育教育 实践能力
音乐教学属于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内容,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专业,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视唱练耳、理论基础、节奏节拍、音乐鉴赏、歌曲学唱等许多学习内容。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欣赏几首歌曲或者观看机场音乐会就能养成的。一个人的音乐素养不仅对于个人而言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相辅相成的作用,乃至于对于整个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类学校普遍存在对音乐素养教育的缺失或忽视,在音乐素养教学上,很多音乐教师因为学校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而单纯把音乐教育设置为听、学、唱流行歌曲,这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作用微弱,没有真正起到音乐教育人、音乐影响人、音乐激发人的作用。同时,广大的学生家长对学校音乐素质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只重视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或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也未能重视音乐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要从观念入手,真正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继而使用合适的音乐教材,通过音乐教师的合理课程安排和丰富的课堂内容,来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个人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必要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辨、唱读、演奏、欣赏四项最基本的技能,掌握鉴赏音乐的基本素质,能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涵,才能为下一步音乐素养的养成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次,音乐教师的课堂设置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以兴趣教学为主,通过节奏练习、儿歌学唱、视唱练耳、舞蹈赏析等课堂安排,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避免的枯燥、单一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也要避免传统学习的死记硬背、口头相传和填鸭式教学,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能够主动融入的现代课堂。
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内涵丰富,在新课程中,更应该注意到学生德育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领悟,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展现出音乐的德育功能,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现今流行的《习主席寄语》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和富含寓意,歌词描绘的是我们敬爱的习主席对人民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然后让学生充分了解歌词内容,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伟大而美丽的祖国是多么幸福,今后应该以什么样的主人翁姿态来为社会奉献。
三、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让学生音乐素养能力无限的延伸
主要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乐风格等方面,通过欣赏不同类型音乐,不仅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还对学生的想象力、记忆能力和情感等心理活动起到良性的激发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终极目标是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按照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内容,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采取小组结对或两两合作的方式,使得学生广泛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和游戏当中去,增强团队协作、合作互助的意识。同时,音乐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采用亲身示范、视频音像资料,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想象和尝试,启发不同学生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充分发挥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欣赏价值和影响力,使得学生感受到美妙的旋律,感受到美好生活,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净化校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音乐教师、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才能逐渐改变现今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兴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 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洛秦.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1980-2010[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中等职业类学校 音乐素养 音乐鉴赏能力 德育教育 实践能力
音乐教学属于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内容,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与音乐教育相关的专业,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必修课。它包括视唱练耳、理论基础、节奏节拍、音乐鉴赏、歌曲学唱等许多学习内容。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欣赏几首歌曲或者观看机场音乐会就能养成的。一个人的音乐素养不仅对于个人而言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相辅相成的作用,乃至于对于整个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就目前而言,中等职业类学校普遍存在对音乐素养教育的缺失或忽视,在音乐素养教学上,很多音乐教师因为学校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等原因,而单纯把音乐教育设置为听、学、唱流行歌曲,这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作用微弱,没有真正起到音乐教育人、音乐影响人、音乐激发人的作用。同时,广大的学生家长对学校音乐素质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见,只重视孩子在学校文化课或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了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也未能重视音乐对孩子的教育作用。
因此,提高中职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要从观念入手,真正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继而使用合适的音乐教材,通过音乐教师的合理课程安排和丰富的课堂内容,来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个人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必要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听辨、唱读、演奏、欣赏四项最基本的技能,掌握鉴赏音乐的基本素质,能够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涵,才能为下一步音乐素养的养成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次,音乐教师的课堂设置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以兴趣教学为主,通过节奏练习、儿歌学唱、视唱练耳、舞蹈赏析等课堂安排,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避免的枯燥、单一的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也要避免传统学习的死记硬背、口头相传和填鸭式教学,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能够主动融入的现代课堂。
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内涵丰富,在新课程中,更应该注意到学生德育的表现,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领悟,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展现出音乐的德育功能,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现今流行的《习主席寄语》这首歌曲,首先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创作背景和富含寓意,歌词描绘的是我们敬爱的习主席对人民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然后让学生充分了解歌词内容,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在这伟大而美丽的祖国是多么幸福,今后应该以什么样的主人翁姿态来为社会奉献。
三、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让学生音乐素养能力无限的延伸
主要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音乐风格等方面,通过欣赏不同类型音乐,不仅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还对学生的想象力、记忆能力和情感等心理活动起到良性的激发和促进作用,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
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终极目标是加强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按照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内容,让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采取小组结对或两两合作的方式,使得学生广泛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和游戏当中去,增强团队协作、合作互助的意识。同时,音乐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采用亲身示范、视频音像资料,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音乐想象和尝试,启发不同学生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不同理解,充分发挥每一部音乐作品的欣赏价值和影响力,使得学生感受到美妙的旋律,感受到美好生活,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净化校园,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音乐教师、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才能逐渐改变现今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兴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 新音乐教育哲学[M].齐雪,赖达富译.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洛秦.启示、觉悟与反思: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三十年1980-2010[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