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追求“四度”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语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问,无以广识。”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帮助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其“学会学习”。一个好的提问甚至可以看作是学生们进行意义学习的关键。关于什么是好的课堂提问,本文将从温度、高度、广度、深度等四个“度”来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度”提问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十分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提问时存在课堂提问形式化严重、延展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生活性缺失等问题,使得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更科学的手法来进行课堂提问。以下是我对课堂提问有效进行的一些想法。
  一、课堂提问要有“温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归根到底是落实在育人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教学生,而不是在教知识。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定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情感互动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同样如此,课堂提问不能是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地你问我答,而应该是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
  比如教师在讲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往往面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即学生们明明记住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底×高”,但在实际的习题练习中却屡屡出错,错误地将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成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不妨转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盲区,意识到身为成年人的自己与身心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学生们的思维差异,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了解到他们的困惑,进而避免死板的教条说教,采用遵循学生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于直观教具,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摸,去测量,进而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关于周长和面积的空间观念,厘清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区别,这样既符合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还有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们的情感交流,使得学生们意识到教师是在认真地倾听自己的困惑,进而有利于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课堂提问要有“高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教师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们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超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下一阶段的水平。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也应如此,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高度”。
  比如教师在讲授“小数点的移动与数字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们在课前经过自己的预习,已经初步对教材中的教学逻辑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在课本中,教学内容的编写逻辑是“当小数点向数字右边移动时,数字处于变大的趋势”,这时如果教师按部就班,遵循书中的教学逻辑来进行课堂提问,那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如果教师转变自己的提问思路,使自己的提问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比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小数点向数字的左边移动,数字是会变大还是变小?”虽然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实质原理是相同的,但很明显第二个问题的思路更加有高度,虽然与教材中的逻辑思路完全相反,但殊途同归。这样的提问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们更深刻的理解这一知识点,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锻炼学生们的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逆向思维能力。
  三、课堂提问要有“广度”,延展学生们的知识结构
  知识与知识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一定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与旧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且在知识建构方面的意识也有所缺失,因此学生们往往很难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构起有效联系,这时教师就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课堂提问时做到有广度。
  比如教师在讲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知识点时,由于乘法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们对加法的理解,教师在讲授乘法时,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将乘法与已经掌握的加法建立起联系来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在森林中,小兔子要过生日了,森林的朋友们都来参加,如果给每位朋友准备2个胡萝卜,来了2个小朋友时,小兔子需要准备几个胡萝卜?如果来了10个小朋友,又需要准备多少个胡萝卜呢?这时可以让学生们根据问题来列式,当有2个时,是2+2,但是当有10个时,就变成了2+2+2+2+2+2+2+2+2+2,这时学生们会发现当相加的式子过长,极容易出错。这时教师不妨这样提问: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呢?学生们通过讨论会意识到,当遇到多个相同的数字相加时,即将要新学习的乘法可以解决相同数字相加式子过长的问题,新学习的乘法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新旧知识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四、课堂提问要有“深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十分强调深度学习的发生,认为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深度提问,让有深度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化。
  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必要通过深度的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们深度学习的发生。学生们不仅需要明白射线、直线、线段的数学概念,还必须达到可以灵活应用的程度,也就是说自己可以在说出概念的同时,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概念的表征,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灵活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提问“什么是线段”时,学生们可以说出有且只有两个端点是线段的关键特征,它的长度受到端点的限制,是有限可测量的;教师在提问“什么是射线”时,学生们可以厘清射线和线段的区别,当线段去掉一个端点,将其无限延长时就是射线,比如说用手电筒照明时,其发出的光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射线的关键特征就在于只有一个端点,且长度是无限的;而“什么是直线”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其是一条没有端点的线,无端点、无限长是其重要表征。
  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提问的艺术价值直接关乎课堂的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开发探索课堂提问的相关策略,追求课堂提问的“四度”,做到温度、高度、广度、深度“四度”兼备。
  参考文献:
  [1]胡灵兰.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实践探索,2020(6):8889.
  [2]梁英杰.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文理导航,2020(5):3435.
其他文献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编排的特点是将阅读与写作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理念,将写作提升到新的高度,而小练笔的设计更是其一大亮点与创新。本文基于统编教材小练笔序列安排,对小练笔序列训练教学的现状做出分析,提出小练笔序列训练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 小练笔 教学策略   一、小练笔序列训练的内涵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小练笔的编排,是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立足于课文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合理而充分的资源开发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就从挖掘本地资源、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自身资源三个角度探索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提升文言文比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厚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以《司马光》教学实例为切入点,从读其音、知其义、明其旨、巧对比等方面,探讨小学文言文教学实践策略,为高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进而引导学生学法迁移,实现同类文言文自主学习。
摘要:数学教学离不开解决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常常面临着解题,在实际教学中长期形成的整齐划一的操练、固定套路的模仿,重思路分析、解题过程书写、方法的累加堆放,而轻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归纳概括、思想方法的提炼、学科素养的渗透等,不利于学生发现解题的价值所在,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发现,更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自主养成和后天培养。回归解题教学的本质要求,发现解题教学中迷失的路径和位置,找回正确的解题原点和方向
摘要:深度学习是区别于浅表体验的理解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器乐教学作为课标中“表现”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围绕音乐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获得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能力。本文针对初中音乐课堂演奏教学现状,阐述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演奏教学中落实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音乐 演奏教学 深度学习 策略探究  很多发达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普遍重视演奏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
摘要:通过对大量的语文课堂的观察,当前语文课堂理答语的类型主要有教导型、平和型、呵斥型、琐碎型、不置可否型等。艺术化提升初中语文课理答语应注重实践“精炼语言,突破重点”“借题发挥,详略得当”“直面生活,紧扣心弦”“因文而异,寻求变化”“广泛借鉴,形成经验”等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理答语 理答语类型 理答语提升策略  理答即教师对学生回答语言的处理、整理和引导的过程,理答语即是这个过程中教师使
摘要:学科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科融通,开展教学研究,借助于地理等人文学科内容,为历史教学服务,旨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科融通 教学质量  引言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和教材观。学科知识本身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分学科教学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无论是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