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育课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看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课师生关系和谐
《体育与健康》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要坚持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巩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出教室,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放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在教标枪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投掷远”的问题去练习拴鞭子,在练习拴鞭子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用力顺序、关节转动、身体配合、动作合理”才能把鞭子拴得更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教授正确的投掷方法,讲解投掷标枪的有关原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体育科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协调良好的师生关系
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给学生以爱的鼓励。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神的运用可以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扭转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化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自尊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亲其师,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除了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卓有成效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言行上的沟通,积极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2]于苗,新型师生关系准确定位要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3]邓显波,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5)
[4]浅谈体育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c].网程教育资源库
关键词:体育课师生关系和谐
《体育与健康》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感化。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们的心声,从体育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学生是独立的、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克服过去那种把自己对体育的认识方式强加给学生的做法,去研究学生、帮助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做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可见,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要坚持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巩固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多数在室外进行,学生与教师接触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还要练,教师能身体力行,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尤其是在学生上了几堂的室内理论课后,一旦走出教室,就会像出笼的鸟一样感到无比的兴奋,跃跃欲试。教师若能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量和活动密度,掌握好分寸,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整,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学生各得其乐,师生关系就更为和谐、融洽。如果学生前一堂是理解性较强的课,那么接下来的体育课就应在准备活动部分适当地安排些游戏活动,放松一下学生神经。如果学生前一堂课是音乐课或实验课,体育教师就应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中首先安排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形成一种在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比如在教标枪时,先让学生带着“怎样才能投掷远”的问题去练习拴鞭子,在练习拴鞭子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了“用力顺序、关节转动、身体配合、动作合理”才能把鞭子拴得更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去教授正确的投掷方法,讲解投掷标枪的有关原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们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快乐元素,选择快乐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不要把体育课上成训练课。我们要在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习成果及时地反馈给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和鼓励,甚至善意的批评都将激励他们,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和谐氛围下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学方法的改变是体育科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要关爱学生,以情动人,协调良好的师生关系
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体育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师关心和爱护学生,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交流,给学生以爱的鼓励。比如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经常和学生谈心,体贴和关爱学生;同时,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直观情感的优势,形体语言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着“润物无声”的效果,眼神的运用可以在无声的交流中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在教学中我尤为推崇大拇指赞扬法和击掌鼓励法。面部表情表达着教师的情感和意图,学生最会跟眼色行事,教师只有情绪饱满,和蔼可亲,才会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的感觉,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些微笑,多些表扬,表现出教师爱的真情,就会扭转过去学生怕体育老师现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教育学生。
四、要建立一种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朝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使体育的评价对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化标准,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而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自尊心,建立自信,降低标准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亲其师,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除了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卓有成效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言行上的沟通,积极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晓枫,廖其发,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2]于苗,新型师生关系准确定位要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3]邓显波,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5)
[4]浅谈体育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c].网程教育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