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本文论述了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优越性以及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如要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明确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重新编写传统教材等。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学前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职业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办学方向,许多高职院校都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优越性
1.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具备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指导思想,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而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简单的教学法,而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爱上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践,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场景,真正实现了能力本位。行为导向教学法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动”了起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工作过程。
2.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在各種课程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顺应了“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各项能力,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查缺补漏,全方位提升自己,这种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后顺利就业。
(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在入学前对其所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了笼统的认识,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各专业课程都会渗透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更有益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之“上手快”的目标。
(3)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在各个部门之间轮岗,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感。
二、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高职课程体系应进行重构,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操作和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等。同时,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确立行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过程包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设置专业系列课程、设置综合实训项目、确定顶岗实习要求等。
2.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毕业后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应相差无几。教师应领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以确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偏离方向,达到教改目的。
(2)明确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工作能力: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具体内容可参考国家职业规定。此外,还应该明确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在内的关键能力。
(3)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转变。在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会担心:实践太少,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但现在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教师要转变教学态度,加强实践锻炼,积攒工作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
(4)传统教材要重新编写。传统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它只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编写出具有行为导向教学法特色的教材,以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华铨平,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7):145-146。
[2]牛全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作者简介:焦金艳(1979— ),女,黑龙江林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学前教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地方经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起着重要作用。为适应职业教育“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办学方向,许多高职院校都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法。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优越性
1.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具备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的指导思想,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而它所追求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标志。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简单的教学法,而是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体系。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使学生爱上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实践,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的场景,真正实现了能力本位。行为导向教学法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动”了起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工作过程。
2.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本的教学方法,在各種课程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顺应了“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培养目标,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各项能力,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查缺补漏,全方位提升自己,这种自我判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毕业后顺利就业。
(2)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学生从事某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在入学前对其所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有了笼统的认识,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各专业课程都会渗透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行为导向教学法更有益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之“上手快”的目标。
(3)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承担不同的角色,在各个部门之间轮岗,不仅锻炼了工作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感。
二、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构建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期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高职课程体系应进行重构,把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操作和工作过程有机融合。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课程教学目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性原则等。同时,应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确立行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过程包括: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确定职业核心能力、设置专业系列课程、设置综合实训项目、确定顶岗实习要求等。
2.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毕业后所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应相差无几。教师应领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以确保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偏离方向,达到教改目的。
(2)明确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工作能力: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具体内容可参考国家职业规定。此外,还应该明确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等在内的关键能力。
(3)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转变。在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一些教师会担心:实践太少,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但现在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教师要转变教学态度,加强实践锻炼,积攒工作经验,以适应教学需要。
(4)传统教材要重新编写。传统的教材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不是为学生的“学”设计的,它只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而不适合行为导向的教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编写出具有行为导向教学法特色的教材,以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华铨平,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7):145-146。
[2]牛全峰.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作者简介:焦金艳(1979— ),女,黑龙江林口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