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啪!”一篇习作摆在了小雅面前,小雅不敢直视我的眼睛,因为她知道一篇抄来的习作会让老师多么愤怒。确实,我很生气。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我每天都要批改他们的日记,并用心地写上评语,耐心地提出修改意见。课本中的每一篇习作,我都认真备课,制作精美的课件,甚至花时间写“下水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习作时不至于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小雅是个成績不错的学生,竟然抄袭了。“今晚回家重新写一篇,明天交!”望着与网上例文几乎一模一样的习作,我失望极了,自己在习作教学上下了不少功夫,却是这样的结果。
  “丁零零……”上课铃声响了,站在讲台上往下望,一个位置却是空着的,那是小雅的位置。不会受不了批评吧?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时,一个满头大汗的女孩子出现在教室门口,我悬着的一颗心落了下来,可脸上见不着一丝微笑。“上课铃声没听见吗?怎么到现在才来?”只见小姑娘擦着头上的汗珠,喘着粗气,小胸脯尽力控制却因为运动过后而不自觉地上下起伏。“老师,我吃完饭看见小雅去小花园玩了。”一个男孩子打起了小报告。因为教学楼后面的花园紧挨着教师停放车辆的地方,车来车往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是不允许学生进入花园玩耍的。“我是为了……”小雅想要解释什么,我打断她的话说道:“小雅,你明知道小花园我不让进去玩,你却玩到上课铃声都没有听见,唉,让我说你什么好。好了,回座位吧。”我尽力维护着学生的尊严,并没有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批评小雅,而却再一次陷入失望之中。
  下午的时光并没有因为任何事情而停下忙碌的脚步,一天就这样结束了,本想找小雅谈一谈去小花园的事,也因为其他事情耽搁了。明天吧,她不是还有一篇重写的习作要交给我吗?我这样想着。
  第二天一大早,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一张薄薄的纸安稳地待在我的桌上,我拿起一看,是一篇习作:“今天中午吃完饭,我来到学校的小花园玩,去看看好久没见的‘老朋友’——小桑树。那是在上学期期末我和科学老师一起种下的三棵桑树苗,刚种到盆里时它们还很矮,现在已经长高了许多。其中有一棵长得最高,细细的枝上已经长了二十多片绿绿的叶子了,在树苗的顶端还有几片刚刚长出的新叶子,颜色淡淡的,好看极了。……上课铃声响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花园,小桑树,改天我再来看你们!”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昨天被我批评了两次的小雅,我本以为她会将自己当天受批评不愉快的经历记录下来,没想到她竟自己寻找到了素材。我喊来小雅:“昨天去小花园是为了习作?”小雅抬起头,扑闪的大眼睛望着我:“是的,我想着老师说要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天天在教室里上课,下课就去托管班写作业,也没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所以我想着能不能去小花园看看有什么好写的事。”小雅说得很诚恳,笔下的文字也满是欢喜,她不曾因为我的批评而记恨在心,依然满怀热情地去写,也许只是那一次没有了习作的灵感。
  我让小雅回教室了,可自己却久久地回味着她所说的话:“要写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我确实曾在一次次的习作指导课上说过这样的话,转过头却只专注于例文的分析,鼓励学生背下自己精心准备的好词好句,而终究忘记了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才是习作的根本啊!生活的沃土能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养料,而我却关上了他们体验生活的大门,还指望他们写真事,述真情?这样写多少次也只是对例文的再次加工,对好词好句的摘抄运用,也就难免会出现灵感匮乏,从而抄袭例文的事情了。要不是小雅的这件事,小雅的这句话,我还沉浸在良好的自我认同中,坚持着自己远离生活的习作教学。
  后来,我把小雅的习作打印了下来,并没有注明是谁写的,分发给全班学生,因为我决定带着他们到小花园里上一节特殊的习作指导课。初夏的小花园像是被绿色的颜料涂抹过后一样,又点缀着些许的红色,着实迷人。沿着小路往后走,便来到了小桑树生长的地方,周围大树蓬勃生长,向四周伸展着枝干,大树掩映下的小桑树苗显得那样的瘦小。“我家小区里的那棵桑树又高又大,这几棵跟它相比简直就是儿子辈。”轩轩这个班上的小淘气总是能够说出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话,而他的这句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大家看看手上的这篇习作,你们来评价评价。”我把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小雅的这篇习作上。“我觉得这个小作者观察得很仔细,他数了叶子,还看到顶部长出的新芽。”一位学生首先肯定了小雅能够仔细观察生活中事物的优点。“桑树的叶子写得很有特点,如果我来写,我肯定会仔细介绍一下它的叶片。”“桑树叶子的边缘是锯齿状的,我刚刚摸了摸,绿绿的叶片上面还有短毛呢。”其他几位学生通过观察也给出了合理的修改意见。“我觉得这几棵桑树很伟大。”小雅对于这儿的桑树最有发言权,她当然没有放过发言的机会。“你瞧,它们就生长在花盆里,土壤并不多,枝干那么细,可是叶片却那么绿,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它们也在努力地生长啊!如果我写桑树,一定会再写一写它们的精神。这就是老师说的写植物时不仅要写植物的外在,还要写它的内在美。”小雅说完,又扑闪着大眼睛望向我,眼神里满是欣喜和期待,我朝着她点点头,欣慰地笑了。这节习作课上我并没有说太多,但学生在这节课上比任何一节课都收获得多。走进生活,生活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也会给予他们特殊的习作指导。
  从此,我总能在他们的习作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今天,我和小优一起去为桑树搭建一个遮雨棚,太好笑了!小优不知从哪儿找来一堆小树枝,我便站在一块大石头上,一点一点搭上去。我一不小心,手碰到了一根竹竿,只听‘轰’的一声,屋顶立刻散架。我和小优互相看了一眼,苦笑了一下,明天又要重新干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同意学生去小花园照顾小桑树,所以桑树成了他们故事的主人公。学生也会在平日的生活中积极地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认识。班长的妈妈给我发来一段文字,大致是说孩子晚上出门散步发现以前浓烟滚滚的烧烤摊大变样了,一定要回去记录下来发给我看看。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晚上,我突然发现楼下呛鼻的气味和讨厌的“大烟囱”都已无踪影。咦?难道今天“大烟囱”休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下楼去,只见烤肉摊比平时更加热闹,却不见那滚滚浓烟。只听烤肉大叔兴致勃勃地向顾客介绍:“以前我的烤炉是烧炭的,既不卫生又不环保,总有人反映有烟味,现在换了电的,就两全其美啦!”我仔细观察大叔的烤肉新“神器”,冒黑烟的“大烟囱”变成了电插座“小尾巴”,噼里啪啦的炭盆变成了火红的电热丝,原来暴露在外的烧烤架变成了全封闭的烤箱,还有定时器和温度控制器。烤出来的肉都是滴油的金黄色,再也不怕像以前一不小心就糊了。大叔也能腾出手去招呼客人了。瞧,生活给了学生多么广阔的展示空间啊,而这种表达不是为了完成一次作业,不是为了得到满分,只是为了得到要表达的畅快。
  现在再去回想自己之前的习作教学,关注更多的是技巧的传授,方法的讲解,我在学生习作时绞尽脑汁,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些开头、结尾、过渡的好句式,为他们精心构筑习作的框架,却没曾想这些竟成了束缚他们思维的枷锁,学生在这样的机械训练中思维变得固化,语言变得贫乏,写出来的文章愈发显得假、大、空。
  叶圣陶先生在《习作论》中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是啊,习作的故事脱离于现实生活,仅靠耳闻或借鉴,并不是亲身经历、由心发出的总不能真正打动人心。而学生学习习作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掌握方法与技巧,而是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能用文字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传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学堂”,充分汲取生活中的养分,在生活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请一定相信“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走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神奇美好的自然世界,你会发现小作者们的笔尖在飞舞,思维在发光。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习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明确指导方向,习作教学才能更具指向性。明确“指向性”,强化“方向性”,让每一次习作指导都能明确解决学生的习作问题,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升。  但在日常习作指导中,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存在的关键问题,缺乏对学生习作的精准“诊断”,教学时也只是笼统地罗列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泛泛的要求。“描写不具体”“中心不突出”这些习作中的关键性问题,在习作指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本栏目中,祝宝玉老师从“约读、越读、悦读”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阅读,从而让学生喜爱阅读。郑娟娟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阐述了自己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具体做法。孙汝老师则以“烹调”语文的方式,为学生调制出了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获得营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
【设计理念】  教者尝试以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设計课堂结构,进行《观书有感》的教学,实现古诗教学“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学有味、文化体认”的新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假如让你以“读书有感”为题写一段话,你会写些什么?  知道宋朝大诗人朱熹是怎么写“读书有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可以从文字、文章、
唐朝韩愈提出过治学的“四美”,那就是“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也就是说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文字是可以“煮”的,坏的文章文字味同嚼蜡,自然不用煮,但好的文章文字可以咀嚼,也有色香味,需要烹、炒、炖、涮等,才能烹调出滋味来,才能脍炙人口,让读者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一、咬文嚼字,让文字鲜活  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
随着电子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我们也发现阅读正向着快餐化、碎片化发展,图片阅读不知不觉占据了我们的眼球和阅读世界。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一种对图像的崇拜正在让人们陷于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沉迷之中,读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图片阅读”的无限趋近,却失去了对文字的耐心品味。  一、现状解析:“快感 节约”  毫无疑问,充斥我们眼帘的图文并茂的各类读物,直观形象,读来省时省力,就像考驾照时人
搭建阅读支架是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刻认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话题型支架、图表型支架、活动型支架以及综合型支架等几方面搭建阅读支架,以使学生在支架的助力下自主阅读,提升阅读的水平。  支架是指起支撑作用的构架,阅读支架即是学生阅读学习中的脚手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为学生搭建适切的支架,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不仅增加“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内容,还在单元教学中增添了课外自读内容,目的是让课外阅读进入语文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来看,学生即便读了,也是草草了事。笔者以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一书为例,谈谈整本书的阅读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给他们童年留下烙印。  一、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要鼓励质疑,搭建平台,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思维分类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教育有一
我是个脾气比较急躁的人,年轻的时候,曾狠狠地体罚过一名犯了错误的学生,现在想起来,很后悔。着实印证了一句话:冲动是魔鬼。  今天轮我值班。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天空下着细细、凉凉的小雨,我站在新建的教学楼前,注视着络绎不绝进入校园的学生。突然,一阵咚咚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学校塑胶操场南面东边的篮球架的底座上,两个一年级的学生在上面不亦乐乎地跳着。那不停的咚咚声,在较为安静的早晨显得特别刺耳。我
课标指出:“在语文学習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我把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经典语句一一摘抄下来,然后认真地写在自制的空白书签上,又把书签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奖励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自学书签内容的方法,激励学生自学内容,并向教师汇报。汇报之后,教师再次把书签返还给学生,学生既可以当作书签用,也可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