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英雄灯下舞,万古豪杰手内提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i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29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皮影戏称作“电影的先驱”。皮影戏表演时,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借灯光投射在半透明幕布上,伴随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
  皮影戏,又称纸影戏、驴皮影、灯影戏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的皮影戏历史悠长,始于先秦,兴于汉代,盛极于宋代,元代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各国,绵延至今。
  如果上溯追源,最早可追溯到武王伐纣时期。过去皮影戏艺人供奉黄龙真人,传说他是“影戏之祖”。黄龙真人是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手下玉虚十二弟子之一,在一次为周武王守城战中,巧设空城计,以纸糊住城门,张灯晃动影人,外敌疑城中兵多将广,便不战而遁,后人便说皮影戏的鼻祖是黄龙真人。之后有皮影戏发源于春秋战国之说。山西孝义皮影戏供奉子夏,相传子夏率门徒到魏国的孝义讲授孔子儒学,为招揽听众而开创皮影戏。这两种说法都是民间口头相传。

  历史上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汉代。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不已,终日神情恍惚,不理朝政。大臣们都十分着急,却也无可奈何。这时,恰好有一个方士云游到了长安,他说能让死者显灵,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方士问清楚了李夫人的长相和衣着后,便要了一间空房,承诺三天后可叫武帝见到李夫人。三日后,汉武帝来到,只见房内门窗紧闭,挂着薄纱,纱后燃着蜡烛。方士在幕后作法,一会儿工夫,李夫人就姗姗而来。武帝见美人虽云鬓半掩,却与李夫人相貌相同,正想扑过去,倩影倏忽不见了。见而不得,相思更深,汉武帝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个被记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最早文字记载。
  到了唐代,皮影戏获得了快速发展。唐代元稹在《灯影》诗中说:“洛阳昼夜无车马,漫挂红纱满树头。见说平时灯影里,玄宗潜伴太真游。”后面两句说的是当时人们用皮影戏表演唐太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太平广记》中记载韦庄年幼时常与同伴玩耍,后追忆往事,作《涂次逢李氏兄弟感旧》一诗,诗云:“御沟西面朱门宅,记得当时好兄弟。晓傍柳阴骑竹马,夜隈灯影弄先生。”孩童夜晚无事,“夜隈灯影弄先生”,孩童们弄的“先生”即影人,大家凑在一起玩皮影戏,可见五代时期皮影戏已经开始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宋代是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時期,成为最受市民喜爱的文艺活动之一。张来《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一个富家子弟,平日里甚是喜好皮影戏,每次皮影戏表演演至关羽时,他都会为之伤心流泪,不得不让弄影的人停一停,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当时的皮影戏表演感人至深。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京城里面“瓦肆”很多,“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容数千人”,演出的“百戏”剧目不可胜数,其中还有专门演皮影戏的场地。每每到了良宵佳节,城里各地都设有乐棚,万人空巷,人山人海,从白天到夜晚,唱腔与音乐不绝于耳,一片繁华景象。除了大型的乐棚之外,还有很多临时搭建,供普通百姓娱乐、消费的小棚子,“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观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这里的表演可随时开始。

  南宋范成大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可见,到了南宋时期,皮影戏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表演成分非常浓重。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杭州还出现了名为“绘革社”的组织,“绘革社”里面有“镞影人”,专门负责刻镂影人。又在《百宝总珍》中记载,南宋时杭州皮影戏班使用的影箱—“影壳篓子”里人物分大、中、小三种,影人的头、身、脚要分开存放,准备随时调用。一个皮影戏班“有人头一千二百个,大小影身一百八十身,杂使公、茶酒、马车共计一百二十余件”。同时,皮影戏的道具材料也发生了变化。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有弄影戏者,初以素纸雕镞,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从此段记载可以看到,皮影材料先是用纸来雕刻结缀,后来出于避免损坏、长期使用的考虑,才换成了皮革。
  明代的皮影戏继承了唐宋以来的历史叙事方式,重点表演历史故事,瞿佑《看灯诗》中说:“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乾隆年间赵本植在《庆阳府志》中记载当地乡村皮影戏流行,正月闹元宵,唱《大回窑》;二月二土地菩萨生日,唱《土地会》。在四川北部,一年四季都有皮影戏,春季要演“还愿戏”,四五月演“秧歌戏”,七八月演“求水戏”,冬天要演“火神戏”。这时,皮影戏不仅受到百姓喜爱,皇室贵族们也钟情于它,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宫影戏”。很多八旗王府、官家府邸、乡绅大户,都以专设皮影戏道具、聘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
其他文献
澳大利亚土著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绘画。土著人自古以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着大自然的美,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他们作为绘画的载体,他们把图案绘在岩石、树皮、圣品、地面,甚至在自己的身体上。色彩多为黑、白、赭红、黄四种,这是土著人典型的艺术创造风格。在表现手法上,澳洲土著绘画与西方现代装饰画非常相似,既具象征性又带有抽象性,画面多以点、线、岡以及其他几何图形构成,内容以神话、动物及生
一、娃娃读画  聂验鸥:这是建筑师建造的房子吧!  李鼎权:这是色彩谜宫,你敢钻进去吗?  雷翔宇:这是电视节目《冲关我最棒》里的浮桥!  张景熙:这是我们幼儿园呈小鹏友玩的大积木!  田歆玉:这是六剧场呈的门和窗户吗?  李雨书:这是公园里的椅子和桌子,奶奶们经常来这里打牌。  二、老师说画  汉斯·霍夫曼是出生于德国的美国画家,最早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一,喜欢采用丰富的色块作画。他曾创办自己
这些巨大树干雕刻而成的网柱雕像充满了钟秘奇特的原始艺术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工芝风格和时代特色。其造型古朴、浑厚稚拙、简洁夸张,腧部雕刻宛如娥着丽具,头上贴着的头发或羽毛,身着彩绘的衣饰花纹,具有震撼人心、极具张力的的视觉效果。,色彩人都以上红、上黄,以及贝壳烧制的门色和土炭的黑色为主。从这谢木雕上可以看由著艺匠们兼有雕刻家和画家的双重枝能  信仰是土著民族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远占时代,澳洲土著人
许阳(3岁 油画棒画)  辅导教师:柯珊  深圳市机关第三幼儿园
活动目标  1.能够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的美,感受它们的质朴与自然。  2.能够根据石头的纹理质地、形状特征发挥想象,运用各种颜料和工具在石头上作画,创造出新颖的形象。  3.体验在石头上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会使用水粉颜料及水粉笔。  材料准备: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小石头、供幼儿欣赏的彩绘石头若干、水粉颜料、水粉笔、油性笔、调色盘、抹布、涮笔筒。  活动过程  一、欣赏石头,引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学会使用刷子、胶水粘沙的方法,并能根据粘出的沙子形状进行多角度的想象。  2.能借助刮蜡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创意添画。  3.感受借形想象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刮蜡画。  2.胶水、沙子、刮蜡笔、大小不同的刷子、抹布。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教师玩沙,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盘沙,我想拿它来画画。(播放背景音乐,调暗灯光,教师
故事情景是把整个活动用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这是我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孩子们天生喜欢故事,它符合幼儿善于幻想和将世界万物拟人化的特点。孩子的故事主要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或是对成人生活的幻想,这些故事对他们而言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它是幼儿美术创造的源泉。如:活动《梧桐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中,我就将冬天梧桐树落叶的自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述,并引导孩子们
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废纸,和孩子们一起通过撕纸、浸泡、搅拌、调色等过程,将一张张即将丢弃的纸张变成了一盆盆的五彩纸浆。结合大班主题活动“中国娃”,引导孩子们构思、绘图、平铺,创作出一幅幅表达热爱祖国之情的魅力作品。
江苏省扬中市丰裕中心幼儿园以纸作为原材料,大胆践行“纸艺传情,心灵手巧”的特色课程,撕、折、搓、揉、团、卷,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创作出令人感动的作品。欣赏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手温,听懂孩子们的图画语言。
西周时曾提倡晚婚  据有关史料考证,我国早在西周就曾实行男子30岁、女子23岁为适婚年龄。据《礼记》载,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这就是古代的“婚姻法”—主张男子30岁、女子23岁是适当的结婚年龄。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男30岁、女23岁为适婚年龄有十分科学的阐述:“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肌肤丰盈,任为人母。”可见古人不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