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k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青年时代起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宋庆龄祖籍海南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教准,早年漂泊美国,中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宋庆龄7岁时入上海中西女塾读书,1907年,15岁时和妹妹宋美龄赴美国留学。先在新泽西州斯密特城私立学校学习英语,次年考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宋庆龄聪敏好学,思想活跃,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听到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热情欢呼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她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投身于“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的民主革命斗争。
  归国途中经过日本,拜会了她早已崇敬的孙中山先生。随后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设法从上海重返日本,于1915年10月25日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结婚。她淡漠名利权势和阔绰优裕的家庭生活,心甘情愿地为孙中山一起分担流亡之苦。她积极参加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因反对孙中山北伐而叛变革命,在叛军企图炮轰大元帅府及住所的危急关头,孙中山请宋庆龄先行撤离而她却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不可以没有你。”坚持让孙中山先安全撤离。后来,几经危难才死里逃生,次日于永丰舰(中山舰)会合。
  此后,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与共产党人李大钊等中共代表以及列宁派来的特使进行多次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磋商国共合作,着手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年底,宋庆龄随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为和平统一全国转到北京,直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病重期间,宋庆龄日夜守候在病榻旁。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坚决维护,忠实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同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的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五州”惨案发生后,她极为愤慨,呼吁“凡中国国民皆当负此救国重任”。继续同共产党紧密合作支持北伐、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北伐军攻克武汉,国民政府准备迁都,宋庆龄与先遣人员一同抵达武汉。
  1927年上半年,正当大革命蓬勃高涨的时刻,国民党内的右派势力背叛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反对“三大政策”,结成“宁汉合流”,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对此,宋庆龄义愤填膺,毅然发表了《为抗议违反孙中山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与“宁汉合流者”决裂,“暂时隐退”。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当时她虽然不在南昌,但仍然与周恩来等25人组成革命委员会并被推选为7人主席团成员。继而为了进一步探求革命道路实现孙中山的遗愿,赴苏联访问。在苏联,她受到了斯大林和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加里宁夫妇结下了浓厚的友谊。
  从欧洲回国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后,在与戴季陶的谈话中严厉指出:“我对于政客的生活不适合,况且我在上海都没有言论自由,难道到了南京可以希望得到吗?”并宣告:“使我不说话的唯一办法,只有枪毙我,或者监禁我。”
  在这一时期,宋庆龄积极参加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反帝活动,1927年12月和1929年8月两次被选为国际反帝同盟名誉主席。之后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宋庆龄再度从西欧回国,无情揭露蒋介石“欲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她确信:“只有以群众为基础并为群众服务的革命,才能粉碎军阀、政客的权力,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枷锁,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十五路军奋起反抗,宋庆龄高度评价十五路军抗日将士的爱国行动。
  1932年12月 宋庆龄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以自己的崇高威望,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形式的斗争,营救了许德珩、罗登贤、邓中夏、邹韬奋、陈赓、廖承志、丁玲和救国会的“七君子”等一大批革命者和爱国进步人士。在鲁迅先生病重时,宋庆龄给他写信说:“你的生命并不只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了中国和中国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
  1933年9月宋庆龄在上海领导召开了“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会议。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宋庆龄于1938年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向海外华侨和国际社会宣传抗战真实情况,并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支援抗战。许多物资是通过她的精心安排,运往抗日根据地。她团结和组织国际友人和国际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记者和医生都是经她安排进入解放区的,其中自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斯诺访问陕北后写下了著名的《西行漫记》。
  1941年1月,宋庆龄与何香凝,柳亚子、彭泽民联名致函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愤怒谴责当局发动的“皖南事变”。这期间宋庆龄坚持“保盟”工作,直至香港沦陷前乘最后一班飞机去重庆。到达重庆后,她不顾环境险恶继续开展“保盟”工作不计前嫌,宋氏三姐妹牵手共赴困难,支持抗战。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此时的国民党又发动内战,宋庆龄虽然身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却继续募集大批医药物资,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运往解放区,支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1949年6月,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周恩来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宋庆龄见信后,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经常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筹大计方针, 参加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并深切关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希望尽早实现祖国统一。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经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
  宋庆龄从早年就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享誉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她又组织和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反侵略战争世界和平会议和工作。在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上,她当选为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执行局委员。荣获1950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和平奖并将全部10万卢布的奖金捐献创建“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1952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区域和平会议,被选为联络委员会主席。
  宋庆龄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先后出访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结交朋友,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她一贯关心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老朋友、海外侨胞关怀台湾的前途、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建国初期,宋庆龄主持创办了《中国建设》英文版本杂志,把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传达给世界人民。如今的《中国建设》(现名为《今日中国》)从英文一种版本增加到7种文字版本,发行到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革命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她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站在 起。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同志一向把她作为自己的亲密战友、同志、无产阶级先锋战士。1981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遵照她的遗言,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父母陵墓的东侧。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以表纪念: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其他文献
为推进师范院校回归主业,河北省坚持教师教育以师范院校为主、师范院校以培养教师为主,支持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支持其他师范类一般本科院校重点培养本科层次的教师;支持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独立设置的幼儿师专重点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兒园教师。鼓励有教育硕士授权点的高校与省内其他师范类院校、省内综合性大学开展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逐年加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  为进
今年3月初,河南濮阳某中学校宿舍发生命案,一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受伤。犯罪嫌疑人为同宿舍的同学,据推测,事情可能与最近的考试有关,被害人为该宿舍的第一名,因学业压力,犯罪嫌疑人失去了理智,酿成悲剧。  虽然此事件极为特殊,却如此让人痛心疾首,它挑战了我们对学校的期待和想象。在我们的常识中,学校是让人感到安全放心的地方。但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学校更多关注升学率、北大清华的人数等功利性的指标,有
远离了“人”的教育,是丢掉了灵魂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如此,教育就没有了激情,就失掉了兴趣,就远离了生命。  要让教育回归本质,就必须让孩子享受完整的教育。只有完整的教育,才能培育完整的人。而完整的人的教育,有“三根支柱”:人、生活与交往。  实施完整的人的教育,教育者必须尊重人。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在执教“基因的表达”这一课时,杨守菊与学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杨老师问:“为
名师名片  戴静,优秀共产党员,大学本科,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班,小教高级职称,云南省昆明市科技绘画工作室负责人。从教21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多次荣获省市区教学竞赛一等奖;撰写了《浅议色彩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关于小学美术创新之我见》《小学美术课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杂志发表或获奖;辅导学生参加绘画比赛获得省市、国家级一、二等奖;曾荣获国际少儿美术协会指导金奖;在第二十八
教师伉俪 王 瑶 汪 璐  汪 璐  成都市新津区成外学校小学语文教师。毕业于西南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先后任教于成绵知名公、民办学校,任年级组长、语文学科组长。  个人先后在《中国校园文学》《绵阳日报》等平台发表作品十余篇,曾获四川省第五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展评二等奖、绵阳市涪城区首届教师文艺大赛一等奖、绵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一等奖、涪城区“我和我的孩子们”班主任征文
“一路风尘一路情,半世情缘难舍分。”从天山脚下到冠盖京华,三十余年,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白家庄校区主管校长赵慧始终与三尺讲台站在一起,用她的话来说,讲台就是她的阵地。赵慧说,她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当老师,可命运偏偏让她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大学毕业前,班主任对她说:“将来你一定是位出色的老师。”正是这句话的引领,赵慧一路奔波,为实现老师的预言而不懈追求着。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32年,期间,当了18年班主任,虽
请让我酿一窖桂花白啊桂花白  用南山歌乐山的花瓣儿  用我四十五年的等待发酵  用我冰冷的手搅拌  用我的思念呼唤  成了?呵呵,成了!  不是女儿红  不是杏花春  是一窖的桂花白!  请让我舀一瓢桂花白啊桂花白  那沁人的酒香啊  浸透了咕噜肉的酸甜  浸透了山珍汤的清香  还有海盗船的小面  和锅盔的细嚼慢咽  饱了!呵呵,饱了!  减不下了,小蛮腰  赞不了了,和着口水咽  连梦里也绽开笑
段丽英生长在一个教师世家,祖上三代从教。从小,祖辈们的风格、习惯,都早早地融在了她的血液中,走上教师这条路,对她来说成为了理所当然。  她清楚地记得,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母亲对她说:“选择一种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你要用全身心的爱与责任去善待你的学生。”  转眼已是二十七年。一路走来,无论是做一名普通教师,还是担任管理职务,段丽英始终牢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校长是一个学
在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国家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文件:《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从学校、培训机构、家庭等方面作出全面的规定,包括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坚决控制考試次数等共三十条。(12月29日《新京报》)  从2013年的“减负十条”到今天的“减负三十条”,数字的“加码”反映减负决心和力度的加码。然而多年的政策约束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课内减负课外增负,
教育兴县,教育强县。一直以来,营山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持续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向上、欣欣向荣。  2020年9月,在全县第三十六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营山县委书记黄金盛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总结了营山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效:教育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教學质量提升前所未有、师资队伍建设前所未有、崇文重教氛围前所未有。在这份成绩的背后,压力与动力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