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我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当我将这个消息通过博客告诉网友们时,网友们都感觉不可思议。在我的博客日志的跟帖里,表示安慰的也有,表示钦佩的也有,表示疑惑的也有……
确实如大家所说,当一年级班主任,特别是男教师当一年级班主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课堂纪律到常规管理,从开灯关灯到值日扫地,事无巨细都得我这个班主任去操心,说不累那是假话。但当一年级班主任,也有着带其他年级班主任很少能够享受到的乐趣,就是孩子们所表现出的那份纯真。
如同一只刚走入丛林的小兽,他们睁大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着他们所见到的现象。而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他们所代表的是孩子这个群体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透过这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年级段是很难发现的。
案例一:
在教学带声调读字母时,我将声调打乱,请部分孩子读。被请到的孩子表现得都非常好,能够准确地读出来。于是,我便狠狠地表扬了这些孩子。
这时,朱以好这个孩子不干了。他站起来不解地问:“老师,我也能都读对,你为什么不叫我啊?”看样子有点吃醋了。我笑着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与他们一样好,不过今天你已经表现了好多次了,让点机会给别的小朋友好吗?”
但他依然露出非常难过的样子,只得也请他读一遍。直到得到了我及其他孩子的表扬,他才心满意足地坐了下去。
反思一:
现在,也只有一年级的孩子才会提这样的要求了。在保护孩子的表现欲与维护教学秩序之间,你会选择什么呢?我想大多数教师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表现欲是无穷无尽的,而课堂只有那么短短的四十分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孩子的表现欲就越低了。
“我也能都读对,你为什么不叫我啊?”这关系到孩子眼中的公平问题。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挫伤孩子发言的积极性。而这,单单用“让点机会给别人”来解释是行不通的。
我想,“让点机会给别人”应该落实到平时的教育中,而不能在孩子已经提出请求再去要求他们。也就是必须将教育放在前,将要求放在后。
案例二:
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但数学老师生病了,让我替班。见我来到班上,孩子们显得有点惊讶。于是我告诉他们数学老师今天请病假,所以下午还是我给大家上课。这时却意外地听到茅俊乐“耶”地欢呼起来。
我笑着骂他“小没良心的”。他感觉挺不好意思的,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是说下午还是你上课有劲些……”
反思二:
作为成人,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预期的不同时,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猜度孩子行为背后是不是蕴含着什么意图。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单纯。他们很少能够全面地去考虑问题,因而,他们大多数时候所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比如这儿的欢呼,并不代表他们对数学老师不尊重,而只代表着对语文课的喜爱而已。
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便会对孩子的一些举动释然了。而如果对这样的行为总是“上纲上线”地批判,则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扉,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试想一下,如果表达内心的感受就会受到批评,那么,谁还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呢?因而,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应该将孩子看简单点时,我们还是要学会将孩子看“简单”些。
案例三:
早晨一到教室,朱以好就念叨开了:“老师,建辉将我腿弄疼了却不向我说对不起。”边说还边愤愤不平地向胡建辉看。
一堂课的礼貌教育果然“有效果”,不过速小东西是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我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噢,也许是他不小心碰的。原谅他好吗?”让我颇为惊讶的是,他神情非常着急,想都没想就告诉我:“不好!”
问他为什么不好,他的回答更是让我大跌眼镜:“他不说对不起,我就不能说没关系了。”看来,他不是不原谅同学,而是念念不忘昨天韵那场礼貌教育中的表演啊。
反思三:
如果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可能认为这孩子太固执,“得理不饶人”。而当我们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哑然一笑的同时,会不会若有所思呢?
孩子们有时会表现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值得教师警惕的是,不要一昧地按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有时,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与成人的推测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对老师怒目而视,有时只为了老师能够理解自己;对班级事务说三道四,其实只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就是孩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所隐藏着的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想法——也许只是某一个小小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如果不加辨别,一味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衡量他们,其结果只能是伤害到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烦恼。
案例四:
“老师,你不是说五颗星代表的是一百分吗?”朱以好一本正经地问我。
“是啊,老师画了五颗星代表的就是一百分啊。”
“可是,为什么你给我画了五颗星却又只给我写上九十八分呢?”他非常失落地说道。
我探过身子一看,原来是今天的日期——9.8。
反思四:
孩子的错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错误是因成人的疏忽造成的。
当孩子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成人的高度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时,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俯下身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生,能时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细致、准确,减少因教师失误给孩子们带来的认知错误。
总之,虽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不过短短两周,但在充分享受孩子们的纯真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点: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思维,而应该用更简单一点的眼光去看孩子。
我想,也只有“简单一点”看孩子,我们才能更准确、更透彻地认识他们,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的纯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
编辑:陈雪娇
确实如大家所说,当一年级班主任,特别是男教师当一年级班主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课堂纪律到常规管理,从开灯关灯到值日扫地,事无巨细都得我这个班主任去操心,说不累那是假话。但当一年级班主任,也有着带其他年级班主任很少能够享受到的乐趣,就是孩子们所表现出的那份纯真。
如同一只刚走入丛林的小兽,他们睁大着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思维去诠释着他们所见到的现象。而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他们所代表的是孩子这个群体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透过这最本质、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其他年级段是很难发现的。
案例一:
在教学带声调读字母时,我将声调打乱,请部分孩子读。被请到的孩子表现得都非常好,能够准确地读出来。于是,我便狠狠地表扬了这些孩子。
这时,朱以好这个孩子不干了。他站起来不解地问:“老师,我也能都读对,你为什么不叫我啊?”看样子有点吃醋了。我笑着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读得与他们一样好,不过今天你已经表现了好多次了,让点机会给别的小朋友好吗?”
但他依然露出非常难过的样子,只得也请他读一遍。直到得到了我及其他孩子的表扬,他才心满意足地坐了下去。
反思一:
现在,也只有一年级的孩子才会提这样的要求了。在保护孩子的表现欲与维护教学秩序之间,你会选择什么呢?我想大多数教师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表现欲是无穷无尽的,而课堂只有那么短短的四十分钟。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越到高年级,孩子的表现欲就越低了。
“我也能都读对,你为什么不叫我啊?”这关系到孩子眼中的公平问题。不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会挫伤孩子发言的积极性。而这,单单用“让点机会给别人”来解释是行不通的。
我想,“让点机会给别人”应该落实到平时的教育中,而不能在孩子已经提出请求再去要求他们。也就是必须将教育放在前,将要求放在后。
案例二:
下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但数学老师生病了,让我替班。见我来到班上,孩子们显得有点惊讶。于是我告诉他们数学老师今天请病假,所以下午还是我给大家上课。这时却意外地听到茅俊乐“耶”地欢呼起来。
我笑着骂他“小没良心的”。他感觉挺不好意思的,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是说下午还是你上课有劲些……”
反思二:
作为成人,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与自己预期的不同时,总是以自己的思维去猜度孩子行为背后是不是蕴含着什么意图。
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单纯。他们很少能够全面地去考虑问题,因而,他们大多数时候所表达的是最直接的感受。比如这儿的欢呼,并不代表他们对数学老师不尊重,而只代表着对语文课的喜爱而已。
换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便会对孩子的一些举动释然了。而如果对这样的行为总是“上纲上线”地批判,则会让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扉,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
试想一下,如果表达内心的感受就会受到批评,那么,谁还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呢?因而,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应该将孩子看简单点时,我们还是要学会将孩子看“简单”些。
案例三:
早晨一到教室,朱以好就念叨开了:“老师,建辉将我腿弄疼了却不向我说对不起。”边说还边愤愤不平地向胡建辉看。
一堂课的礼貌教育果然“有效果”,不过速小东西是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了。
我拍拍他的小脑袋说:“噢,也许是他不小心碰的。原谅他好吗?”让我颇为惊讶的是,他神情非常着急,想都没想就告诉我:“不好!”
问他为什么不好,他的回答更是让我大跌眼镜:“他不说对不起,我就不能说没关系了。”看来,他不是不原谅同学,而是念念不忘昨天韵那场礼貌教育中的表演啊。
反思三:
如果不知道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可能认为这孩子太固执,“得理不饶人”。而当我们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哑然一笑的同时,会不会若有所思呢?
孩子们有时会表现出不可理喻的行为,但值得教师警惕的是,不要一昧地按成人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有时,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与成人的推测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对老师怒目而视,有时只为了老师能够理解自己;对班级事务说三道四,其实只为了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就是孩子。他们的小脑袋瓜里所隐藏着的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想法——也许只是某一个小小的要求没能得到满足。如果不加辨别,一味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们、衡量他们,其结果只能是伤害到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烦恼。
案例四:
“老师,你不是说五颗星代表的是一百分吗?”朱以好一本正经地问我。
“是啊,老师画了五颗星代表的就是一百分啊。”
“可是,为什么你给我画了五颗星却又只给我写上九十八分呢?”他非常失落地说道。
我探过身子一看,原来是今天的日期——9.8。
反思四:
孩子的错误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错误是因成人的疏忽造成的。
当孩子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成人的高度时,我们不能要求孩子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因为他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时,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俯下身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生,能时时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变得更细致、准确,减少因教师失误给孩子们带来的认知错误。
总之,虽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不过短短两周,但在充分享受孩子们的纯真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一点: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解读他们的思维,而应该用更简单一点的眼光去看孩子。
我想,也只有“简单一点”看孩子,我们才能更准确、更透彻地认识他们,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的纯真,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县陶辛镇保沙中心学校)
编辑:陈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