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阅卷手记之(2)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tato_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根据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考题解析
  题目的第一句点出了言说的对象——车,文章必须围绕车来展开。脱离车空谈真情、哲理都属于偏离题意。第二句规定了对象的范围,不同种类、形态的车都可以,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各种车,只要有车之实际效用皆可,但必须从实在的车来写,不宜仅把车作为喻体,无限地虚化。若是一篇文章中能写出车的变化或是比较不同的车,文章就会丰富充实。
  第三句话由两个分句组成,形似一幅对联。总体来看,车来车往,强调的是运动,是变化,自然逗出时代发展,时代发展又必然与观念的变迁有某种互动。再从人情与哲理两个层面深挖车的内涵与外延,结构工稳。
  具体分析,发展和人情的层面比较易于入手,但是容易停留在初中学生的思维层次。如仅从车辆的发展来歌颂时代的进步,赞美国家的日益强盛,容易流于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虽然政治正确,却无法感动人心。“承载世间真情”方面,可以写与车有关的亲情、友情、爱情等,记叙一事再抒发感情。这应该是本次高考的主流写作角度。但是这种写法容易仅把车当作一个道具,没有突出车的主要地位。这次写作和单纯的谈人情的文章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以车为体,以情为用。如果把文章中的车换成其他物品,如手机、电脑、鞋子等,文章依然成立的话,仅仅是打了个擦边球。
  “观念的变迁”与“人生的哲理”层面提升了思维含量,比较难写,但应该是高中学生努力的方向。先看“折射出观念的变迁”,不少考生从共享单车的普及观照环保观念的变迁,是不错的立意。但热点话题容易撞车,想得高分,也难。
  人生哲理更加抽象,要从车这一世俗之物中提炼出所谓人生的哲理,短时间内不易想出巧妙的构思。此时可向积累过的人文主题祈灵:车是快节奏生活的象征,自然就想到田园牧歌式的慢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借描写某些精心制造,富有艺术感的车子如劳斯莱斯等来赞扬工匠精神……
  但真正高明的引申,还要从车的独特形象出发,由自己对车的直觉感受出发,去联想,去思辨。比如以下几个立意:
  1.肯定私家车的巨大价值,不自欺欺人,被共享单车的伪共产风刮凌乱。
  2.肯定汽车、火车带来的快速高效对人类的巨大历史意义,反弹琵琶,鼓吹高效生活的激情与乐趣。
  3.从小轿车驶进寻常百姓家肯定以往汽车所代表权贵的意识已经一去不复返,民主平等的社会正向我们走来。
  4.歌颂汽车行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崭新的城市格局以及人们的规则意识、守时观念等等。
  考场作文
  车如流水情如月
  江苏一考生
  我們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便成为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上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买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了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永不消散的,却是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评点
  作者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体物赋形,摛文铺采,大有可观。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眼界颇高,感慨遂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掌握,都为文章增色不少。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需要改进的是,语言不够简练,有些语句大量重复,影响了文气的通畅和神思的俊爽。
  (编辑:于智博)
其他文献
在英国,有一套著名的“人人文库”。这套文库的每一本书上,都印着这样一句格言:人人,吾将与子偕行,导子之航,急君所急,永伴君旁。这句格言引自一部欧洲中世纪道德剧:“死亡”受上帝派遣,召唤“人人”。“人人”惊恐万分,恳求延期,“死亡”拒绝,但允许他物色旅伴同往就死。“人人”找到“朋友”“亲戚”“财富”,但他们纷纷推脱。最后,“人人”在“善行”的推荐下,找到了“知识”,于是“知识”说出了上面这段话。  
1.Paul Smith患有痉挛性脑瘫,他不能上学,连吃饭、穿衣都需要帮助。13岁那年,因为好奇,Paul将一台被丢弃的打字机拖回了家。他尝试着用颤动的左手抓着同样发颤的右手,按出了第一个字母,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无数次敲击后,用打字机画画的想法开始萌芽。此后70年,Paul创作了上百幅画。这些看似正常的画都是由“@#$%^
一、查“前路”以明考查方向。这里所说的“前路”,就是既有相关高考真题。这里暗含着命题人的意旨。我们借助一道道真题辨识出他们的意旨来。就全国课标卷看,文化常识内涵解说题,从2015年开考,已经连续坚持三年了。这里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我们更直观地查看它们都考到哪些文化常识。  解读这个表格内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表述。①高考所考文化常识,应该都是文言文中高频出现的词语。②所考类别五花八门,涉及官衙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著名文学家铁凝曾如是呐喊。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当一切被浮华掩盖,当如雾气般的褒奖好评将一切笼罩,你该怎样用双眼透过浮华眺望未知的光芒?  看清自己,安然前行。挪威著名的小提琴家年轻时在欧洲巡回演出好评如潮,但米兰著名评论家却在报纸上写道:“他是一位未经正式训练的音乐家。如果说他是一颗钻石,他还处于粗糙、未经雕琢的状态。”但是说他好的声音太多,几分追捧几分奉承,雾太浓。但他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钓的是一份心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劝的是一份情谊;“多情自古伤离别”,伤的是一份不舍。历史的长河曾走过无数过客,他们最终都以诗的方式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品读人物,就是品读生命行走的印记、时间走过的脚步。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那些记忆。  等  □罗俊鹏  三岁时  你说让我等五分钟  二十三岁时  你却还没有回来  爸,我现在不要马路对面的冰糖葫芦了  
问题疫苗VS道德经济  素材A 母女贩卖价值上亿“问题疫苗”  据媒体报道:2015年,山东济南市公安机关破获了一起非法经营疫苗类产品案件,经查,涉案人员庞某和女儿孙某,从疫苗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渠道大量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疫苗未经严格的冷链存储销往全国24个省市。此案中庞某累计购进疫苗共计2.6亿元,销售金额3.1亿,违法所得近5000万。3月18日,此事件一经披露,舆论哗然,社会公众
名作简介:  《暗店街》是莫迪亚诺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中,叙述者是位患了遗忘症的私家侦探。  《暗店街》中,为了找到自己的真实身份。主人公循着蛛丝马迹,穿越时间,像拼碎片一样拼凑自己的一生,然而,他又始终无法抵达“我”之所在。或许这便是莫迪亚诺对人之生存境遇的看法。他在小说中哀叹“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时代”,社会性的力量如此恐怖,随时都有可能碾压、摧毁、隐匿人的一生,这给孤独迷惘的现代人带来的心理
【作家简介】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是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五岁时随家人迁至牛津镇。幼年的福克纳深受母亲和外祖母影响,在她们的引导下阅读了狄更斯的作品和格林童话,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除了阅读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考题解析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场结束后,即在网络流传开以下的作文材料: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
2017年6月7日,微博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一名女子在过斑马线时被疾驰的车撞倒,一分多钟里,无人上前救助,紧接着,第二辆车碾压了她的身体。视频下有网友留言:感觉被撞的人只是一个全息影像,来往的行人、车辆都没有看见她,她完全就是一个不存在的“透明人”。  “透明人”是34岁的马瑞霞。她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实上,马瑞霞被第一辆车撞倒十几秒后,曾把头抬起来试图挣扎呼救,随后又落回地面,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