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重用马谡并非用人不明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三国志》载,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既然诸葛亮已得到预警,为什么最终仍违背了刘备的嘱托,偏偏派马谡守“街亭”这样的战略要地呢?
  如果简单地将此归咎于诸葛亮用人不明,不免简单粗暴。一个经理人用人,不光是受自己眼光的局限,同时也会受到客观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有时,一些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死前的嘱托,可谓此一时,到诸葛亮北伐,又谓彼一时。刘备去世时,蜀汉人力资源尚且充沛,在刘备心中,人力资源分布图的第一线位置上没有马谡。而且,刘备也不是完全否定马谡,只是觉得他“不可大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距刘备去世已经五年,蜀汉公司的人才经历了一波凋零,而且这些人才大多来自冀州、荆州,根本没法补充,巴蜀之地人口基数又少。在这种情况下,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位置,自然从刘备框定的后备人才向前推移到了一线人才。而且,诸葛亮将马谡放在街亭,也不完全是在冒险。诸葛亮对街亭前线的布置已极其周密,指挥官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谁知马谡偏偏喜欢表现个人的智慧,结果“举动失宜”,失了街亭。
  在人才捉襟见肘之际(也不是完全无人可用,当时还有赵云、魏延等人。不过,他们都有其他业务,这些业务的不确定性更大),诸葛亮不得不把后备力量马谡拿出来,放的位置也不算太冒险,他用人的心思,还是十分稳妥的。
  刘备生前嘱托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当时诸葛亮对此持否定态度——“犹谓不然”。诸葛亮是一个掌握全局的经理人,他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人力资源理念。他之所以重用马谡,一方面是人力损耗之后必须补充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诸葛亮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谡的成长。马谡本来是块好料,可能刘备在时,他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时过境迁,到北伐的时候,马谡或许已经超越了刘备对他的鉴定。
  马谡本人其实也很努力,一直在改变老板对他的看法。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马谡一路送诸葛亮出征,不只送出成都,送出四川,还几乎送到了前线。他此番相送,是动了心思的。趁送行,他献策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愿公服其心而已。”马谡的“心战”可以说左右了诸葛亮的南征策略,七擒孟获的佳话后面,显示着马谡的光辉智慧。
  最终,马谡以自己的智慧动摇了诸葛亮对刘备遗嘱的坚持,让诸葛亮觉得他是可大用的。只是诸葛亮没料到,马谡是发展了,却只是在参谋才能上发展,执行力却仍然停留在当年刘备所鉴定的水准上。而参谋型人才未必是指挥型人才,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早年带兵创业时,却也是一塌糊涂,被打得东奔西逃。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待马谡事件,似乎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人才的鉴定和使用,往往会受很多客观因素的干扰,这些因素有时候强大到主管人无法左右的地步,哪怕神机妙算如诸葛亮也如此。
  编辑/冰如
其他文献
到了唐代,武侠类文言小说的创作繁盛一时,其内容除了许多男性行侠仗义外,很多主角是女性,如裴铡的《昆仑奴》《聂隐娘》、袁郊的《红线传》、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等唐代传奇。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唐人尚武”。李氏贵族集团久居关陇,近于羌胡,有崇尚武艺的渊源,统一天下后,带来了尚武之风。为了抵御外患,唐朝还将军功与加官晋爵挂钩,以至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国家招募
2011年,我打算办一本杂志,那时我才刚升上大二,仍是一个毛头小子。  办杂志的初衷十分简单,而且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大一的时候,我在院团委编辑部做事,编辑院刊。我对院刊不太满意,其中的内容多是一些考研题型、学院活动,顺带刊载几篇学生习作,文学性及可读性不强,可说是一本工具书。大二的时候,院团委编辑部重组,我这个“异见”分子被剔除于新名单之外。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萌生了“为什么我不自己办一本
德国画家丢勒是自画像的第一人,在他之前,没人像他这样,把自画像当作艺术品来画。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题材,造就了后来的许多“自恋狂”。  他也是第一个用全黑背景凸显人物的画家,如《四使徒》。这种画法后来被荷兰画家倫勃朗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  丢勒还是第一个在自己的每幅作品上都签名的画家。丢勒的签名是他名字的首字母AD,看上去有点儿像中文“合”字。  丢勒更是欧洲艺术家中最稀有的一种—有的人活着的时候
香蕉一号:大家好!我是溪流森林的评作文机器人香蕉一号。只要把你的作文塞进我的香蕉嘴里,不出一分钟我就能给你的作文打分,并且指出其中优点和缺点哦!本期等待评分的作文是7篇有关秋天的作文,一起来看看它们的评分结果吧!  校园里,长着一棵又一棵桂花树,不管是金桂还是银桂,都开得雅致而绚烂,让人眼花缭乱。桂花总是一簇簇一团团地抱在一起,秋高气爽中,显出一派温暖,让人看了便生爱慕之情。  我想起了一篇课文里
明成祖初年,夏元吉被朱棣提拔为户部尚书,掌管明朝财政。彼时,由于连年战乱、自然灾荒此起彼伏,国库已是空空如也。夏元吉审时度势,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裁减供给。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决定派郑和下西洋,而这急需钱财。夏元吉以此为由,请旨裁减从朝廷到地方的闲散衙门,甚至打起了朝廷禁军的主意,准备淘汰大量的老弱残兵、组建少而精的禁卫军,从而节省开支。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衙门官员和军官害怕自己的铁饭
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出生后没两年,就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尔后斯大林又被沙皇流放,这使得雅科夫的童年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或许这也成了他与父亲关系紧张的一大原因。14岁后,雅科夫来到莫斯科,同父亲、继母和继母的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这样的生活环境更使得雅科夫同斯大林之间的裂痕加深。  雅科夫大学毕业时,正值二战爆发。1941年5月,雅科夫作为第14坦克师的一名中尉随部队向西进发,抗击入侵的德国纳粹。在一次战
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缔结《苏日中立条约》。随后,日本自东北调出六个师团至关内及东南亚,在中国各战场全面出击。该条约除了对中国抗战带来直接冲击外,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对中国军民抗战信心的打击,诚如驻苏联大使所感慨:“对于中国人民精神上之打击将甚于一千架敌机之轰炸。”  对于此番变故,国民党政府并非没有预判。早在1940年下半年,蘇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在华军事行动就已锐减。鉴于此,1940年1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能征善战。但他在管理上很头疼:“怎么才能让将士齐心,对我忠心呢?”  手下建议:“刚打了场大胜仗,不妨給将士们发红包。您还可以在红包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将士们收得开心,也能牢记大人的恩德。”多尔衮依计,连夜发红包。第二天。将士们散伙儿了。会打架,还要有文化。
东罗马帝国国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经过多年努力,重新控制了罗马帝国从前的许多土地,使得地中海再度成为罗马的内湖;对内则颁布了使他彪炳史册的《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内政外交成就的取得,除了他自身的才略与努力之外,皇后狄奥多拉也功不可没。  狄奥多拉出生于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个贫穷之家,早年丧父,母亲是个舞蹈演员,她也因此有机会和母亲一起参加演出。成年后,狄奥多拉出落得明眸皓齿,成了一名交际花。 
幽默赶走嗑唾虫  著名翻译家林纾在北大任教时,他的一門课被安排在下午两三点钟,这是人一天中精神最不好的时刻。某日,他看到学生又开始昏昏欲睡,于是把课本一合,说:  “我现在给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振奋。只听他说:  “有个风流和尚,某日经过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学生此时已集中精力要听下去,林纾却突然不讲了,学生不干,请他继续。他说:  “没什么,一个向东,一个向西,走了。”此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