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解题能力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优化课堂教学,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1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学习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协调统一,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活课堂,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有利于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空间,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验知识、应用知识的基本形式;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解题计划制定,解答的表达和解题后的反思等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围绕学生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1 通过导学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导学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数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而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
例如,在《圆的方程》复习课上,可设计如下导学过程。
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 x - y + 1 = 0上,求圆心为C的圆方程。
教师:求圆心为C的圆的方程,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 【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坐标C(a,b), 圆的半径r,则圆的方程即可设为(x - a)2 + (y - b)2 = r2,只需求出圆心坐标C(a,b), 圆的半径r的值即可。
解法二: 【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C的坐标(a,b), 圆的半径r,于是圆C的方程设为【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坐标,由于圆心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CA| = |CB|,故圆心C在弦AB的中垂线上,又圆心C在直线l: x - y + 1 = 0上,由弦AB的中垂線与直线l: x - y + 1 = 0交点求点C坐标,从而由r = |CA|求出半径。
在本题,为求圆C的方程创设了合适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学生探究问题,使学生在审题时,分析了圆心C在弦AB的中垂线上的隐蔽条件,确定了运用弦AB的中垂线及直线l: x - y + 1 = 0组成的方程组求圆心C的坐标解题方案,并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圆C的半径。
2.2 通过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巧妙设置习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1)精心设计一题多解题,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一题多解,运用不同解法,可以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应用问题,因此,教师平时应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找解决问题方法。(2)精心设计“陷阱”题,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因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公理、法则、性质等模糊不清或不完全掌握,上当“中计”,导致解题不完整或失误。因此,适当设计“陷阱”题,可以帮助学生从错题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3)精心设计生产、生活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精心设计生产、生活应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从自己身边一些事情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联系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问题,如:市场预测,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的物理应用等。
2.3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学法指导,是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思维、运用数学交流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定义教学、命题证明(定理、公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精讲教学、习题选讲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归纳反思教学等,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解题后,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总结,这样才能对所解决数学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要善于引伸,提高解题能力。善于引伸,即把原题进行适当更改创新,变成与原题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学会对命题进行推广。推广数学命题,是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推得更为普遍的结论,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正兴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优化课堂教学,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1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学习氛围,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协调统一,力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活课堂,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解题观点或看法,有利于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空间,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 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解题是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是检验知识、应用知识的基本形式;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解题计划制定,解答的表达和解题后的反思等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围绕学生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2.1 通过导学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导学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数学问题变成一连串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而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
例如,在《圆的方程》复习课上,可设计如下导学过程。
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 x - y + 1 = 0上,求圆心为C的圆方程。
教师:求圆心为C的圆的方程,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 【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坐标C(a,b), 圆的半径r,则圆的方程即可设为(x - a)2 + (y - b)2 = r2,只需求出圆心坐标C(a,b), 圆的半径r的值即可。
解法二: 【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C的坐标(a,b), 圆的半径r,于是圆C的方程设为【分析】设圆的方程圆心坐标,由于圆心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CA| = |CB|,故圆心C在弦AB的中垂线上,又圆心C在直线l: x - y + 1 = 0上,由弦AB的中垂線与直线l: x - y + 1 = 0交点求点C坐标,从而由r = |CA|求出半径。
在本题,为求圆C的方程创设了合适的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学生探究问题,使学生在审题时,分析了圆心C在弦AB的中垂线上的隐蔽条件,确定了运用弦AB的中垂线及直线l: x - y + 1 = 0组成的方程组求圆心C的坐标解题方案,并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圆C的半径。
2.2 通过精心设计习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要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巧妙设置习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1)精心设计一题多解题,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一题多解,运用不同解法,可以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有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应用问题,因此,教师平时应利用课外时间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找解决问题方法。(2)精心设计“陷阱”题,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因对数学的概念、公式、公理、法则、性质等模糊不清或不完全掌握,上当“中计”,导致解题不完整或失误。因此,适当设计“陷阱”题,可以帮助学生从错题中吸取教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3)精心设计生产、生活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精心设计生产、生活应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从自己身边一些事情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等。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联系数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提出问题,如:市场预测,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的物理应用等。
2.3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数学学法指导,是指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思维、运用数学交流等,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定义教学、命题证明(定理、公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精讲教学、习题选讲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归纳反思教学等,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及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提高解题能力。解题后,从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解题策略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侧面总结,这样才能对所解决数学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要善于引伸,提高解题能力。善于引伸,即把原题进行适当更改创新,变成与原题解法类似或相似的题目,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可指导学生学会对命题进行推广。推广数学命题,是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从而推得更为普遍的结论,培养学生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深入钻研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正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