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开始进行创新和改革,国家强调,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时,应当重视以德育为先实现全面化的发展。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当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在班級中树立榜样的作用,奖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利用这种方式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方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进行不够重视,班主任在此时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班级中进行德育学习氛围的创设,班主任可以联合班干部进行“德育”主题文化板报的设计,在板报中选出每一周的文化标兵,利用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教师可以安排生活委员进行观察,从班级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给予道德素质高尚的学生一定的鼓励,利用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一、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以德育为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发展。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呢?因此根据当下的发展情况,教育部门开始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为了减少学生的道德问题,学校开始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中开展德育主题的教育工作,评选道德标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1]。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应当树立榜样的形象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教师开始根据当下的发展趋势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因为现在的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个人发展,应当学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通常会主动模仿教师的行为,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教师可以在此时为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说班主任可以在进行班级大扫除时,可以自己包揽全部的工作,教师可以可以表现自己的劳累,由此来考验学生,班主任在大扫除中一定要认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死角,班主任应当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观察,看学生会不会主动上前帮忙,班主任应当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在学生主动帮助时,教师可以表扬该学生的行为,以此来激发所有的学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提升个人的德育素质水平[2]。
(二)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主动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关的工作。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如果采用同样的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对此,教师应事先摸清情况,制定不同方案,尤其对于性格特别突出或差异较大的学生,应制定一生一策。比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曾有一位女生,父亲很早就病逝了,母亲不久也远走他乡。她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与伯父一家生活。这个孩子内心敏感,性格偏激,十分内向,在班级中没有什么朋友,也不喜欢与人说话,有什么事从来就闷在心理。对此,我利用电话,或入户走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我发现她的爷爷脾气暴躁,一点小事就大骂,不管是她还是堂弟的错,一律怪罪于她,奶奶也经常唠叨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为了更了解这名学生,我选择与学生私下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利用温和的语气,像朋友聊天一样与她交流。开始她比较抵触,始终不愿开口,几次之后,我们拉近了距离,她慢慢放下戒备,打开了心扉,倾述了一些内心的想法。原来,她认为自己没有父母,寄人篱下,本就比较自卑,再加上爷爷奶奶教育方式的不当,所以她怨恨,还有一点叛逆。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发现她其实比较上进,自尊心很强,还有一定的绘画天赋,我就给她买了绘画用品。在书画比赛中,让她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合作配合。慢慢的,她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开朗了,也愿意与人交流了。所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德育教育的工作,是能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氛围的,也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综合化的发展[3]。
总的来说,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或留守儿童,因为长辈的溺爱,沉溺网络,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在相处中不懂得礼让、理解包容他人,缺少一定的道德素养。班主任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关的工作,在班级生活中为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德育素质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计划,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减少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渐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青少年。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在生活中用大爱做小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敏.因材施教——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感悟[J].好家长,2019,000(051):P.22-22.
[2]顾双双.做好德育工作,筑梦美好明天——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80-81.
[3]徐曼,高肖.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1-14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方法
现在的小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进行不够重视,班主任在此时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班级中进行德育学习氛围的创设,班主任可以联合班干部进行“德育”主题文化板报的设计,在板报中选出每一周的文化标兵,利用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工作能够有效进行,教师可以安排生活委员进行观察,从班级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给予道德素质高尚的学生一定的鼓励,利用道德标兵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胜负欲,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
一、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当下的发展阶段,国家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定,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以德育为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发展。为什么国家这么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呢?因此根据当下的发展情况,教育部门开始进行教学工作的改进,为了减少学生的道德问题,学校开始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在学校中开展德育主题的教育工作,评选道德标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1]。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应当树立榜样的形象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教师开始根据当下的发展趋势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因为现在的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学生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困扰,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个人发展,应当学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在班级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通常会主动模仿教师的行为,对教师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教师可以在此时为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比如说班主任可以在进行班级大扫除时,可以自己包揽全部的工作,教师可以可以表现自己的劳累,由此来考验学生,班主任在大扫除中一定要认真仔细,不放过每一个死角,班主任应当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观察,看学生会不会主动上前帮忙,班主任应当根据情况进行调整,在学生主动帮助时,教师可以表扬该学生的行为,以此来激发所有的学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提升个人的德育素质水平[2]。
(二)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时,应当主动去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关的工作。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如果采用同样的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还会产生新的问题。对此,教师应事先摸清情况,制定不同方案,尤其对于性格特别突出或差异较大的学生,应制定一生一策。比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曾有一位女生,父亲很早就病逝了,母亲不久也远走他乡。她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与伯父一家生活。这个孩子内心敏感,性格偏激,十分内向,在班级中没有什么朋友,也不喜欢与人说话,有什么事从来就闷在心理。对此,我利用电话,或入户走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了解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我发现她的爷爷脾气暴躁,一点小事就大骂,不管是她还是堂弟的错,一律怪罪于她,奶奶也经常唠叨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这样。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为了更了解这名学生,我选择与学生私下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我利用温和的语气,像朋友聊天一样与她交流。开始她比较抵触,始终不愿开口,几次之后,我们拉近了距离,她慢慢放下戒备,打开了心扉,倾述了一些内心的想法。原来,她认为自己没有父母,寄人篱下,本就比较自卑,再加上爷爷奶奶教育方式的不当,所以她怨恨,还有一点叛逆。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发现她其实比较上进,自尊心很强,还有一定的绘画天赋,我就给她买了绘画用品。在书画比赛中,让她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合作配合。慢慢的,她脸上的笑容多了,性格开朗了,也愿意与人交流了。所以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展开德育教育的工作,是能够在班级中形成良好氛围的,也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实现综合化的发展[3]。
总的来说,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或留守儿童,因为长辈的溺爱,沉溺网络,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学生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在相处中不懂得礼让、理解包容他人,缺少一定的道德素养。班主任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相关的工作,在班级生活中为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学生懂得德育素质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计划,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减少自身的不良习惯,逐渐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青少年。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在生活中用大爱做小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向上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敏.因材施教——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感悟[J].好家长,2019,000(051):P.22-22.
[2]顾双双.做好德育工作,筑梦美好明天——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0(12):80-81.
[3]徐曼,高肖.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有效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