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初步试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i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幼儿依恋行为分类卡片(attachment Q Sort,AQS)测试孤独症儿童的依恋性质,以了解其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方法 利用AQS对167名正常儿童和55名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依恋类型进行评定.结果 1.正常儿童中安全依恋者占68.3%.不安全依恋者占31.7%;孤独症儿童中安全依恋者占29.1%,不安全依恋者占70.9%;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依恋分布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1).2.正常幼儿和孤独症儿童依恋性质的分布都与性别无关(X2=2.01,P>0.05,X2=0.06,P>0.05),2组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依恋类型比例均差异无显著性(X2=2.18,P>0.05,X2=3.44,P>0.05).结论 1.孤独症儿童的依恋类型则以不安全依恋为主,正常儿童的依恋类型以安全依恋型为主;2.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的亲子依恋性质与年龄、性别都无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绝经后妇女取宫内节育器的有效给药方法,提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绝经后妇女行宫内取出节育器(IUD),随机分为以下3组:A组(n=26)于取出前1周口服尼尔雌醇片、米非司酮,取环术前2小时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B组(n=26)于取环术前3天口服米非司酮,取环术前2小时于阴道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C组(n=26)术前5~10分钟与宫颈处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比较3组宫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控制源及与父母养育行为的关系.方法 使用控制圈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9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98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验并进行对照与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控制圈量表评分对照中发现,研究组个人实力量表分、人际控制量表分[分别为(37.47±13.66)分和(38.65±13.39)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39±12.84)分和(45.90±11.20)分],差异
目的 研究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抗囊治疗前后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59例大囊型脑囊虫病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和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38.98%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45.76%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伴有呕吐症状;脑CT或MRI主要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病灶,直径大小为20~73 mm;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91.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