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以罗默和卢卡斯(Lucas,R)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又重新成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运用微观化的个量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与索洛的技术进步要领结合起来,个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才是产出增长的真正源泉。新经济增长理论把“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人力资本和教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加深了人们对人力资本、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解。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溢出模型
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货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将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Uzawa,H)的技术进步方程做了修改,建立了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广为后人研究借鉴。
卢卡斯假定,每个生产者都将用一定比例u的时间从事生产,如果该生产者从事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为1单位,则每个生产者将用(1-u)比例时间从事人力资本h的建设,因此,技术进步就可表示为:
h’(t)=h(t)δ[1-u(t)] (1)
式中,h’(t)为人力资本的变化率,δ为正常数,式(1)表明人力资本变化率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在这一基础上,卢卡斯推演出它的生产函数为:
Y(t)=K(t)а[u(t)h(t)N(t)]1-аhE(t)γ(2)
式中N(t)为t时刻的劳动数量,hE(t)为t时刻人力资本对生产过程的外部效应,为正常数。在这一生产函数下,可得到均衡增长条件为:
公式表明,虽然这一均衡条件仍与劳动生产率n有关,但即使n≤0,经济均衡增长仍是有可能的。这样,卢卡斯揭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根源。
卢卡斯模型的启示
卢卡斯通过将人力资本内生于增长模型之中,提示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卢卡斯h’(t)=h(t)δ[1-u(t)]模型中,人力资本变化率代表技术进步率,它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因而,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增长也越快。
按照卢卡斯第二个模型中的思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随着生产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但是,由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上进行的,某种商品生产的技能可以成为另一种商品生产的基础,从而提高了这种产品生产所需人力资本的形成速度。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总体上看是递增的,这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在总体上的递增性。它克服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所以,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2.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
根据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学校教育,假定每个生产者除生产外都必须用一定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本建设,强调了脱离生产活动的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这样获得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二是在实践中学习,认为这样也可以形成人力资本,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具有外部效应,使企业受益。
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分为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社会一般人力资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专业化人力资本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获得。但是,他又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取决于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已达到的水平。在现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干中学”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水平也不会很高。而且,如果单纯依靠“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专业化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只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提高,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学校教育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并突破专业的限制,最有效地提高一般知识水平。不仅如此,如果将“实践中学习”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所以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促进人力资本有效积累的教育投资战略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它们科技发达、经济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十分发达。教育不断地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以美国为例,1960年到1970年,10年间美国大学生人数翻了三番,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水平者增加了2.4倍。适龄青年入大学比例,1955年为27%,1965年为40%,此后总趋势一直上升。除此之外,美国还在世界各国吸收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到美国读书、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群众性知识社会的形成,是美国经济不断发展,并在世界保持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和渠道,是经济学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本重要地位,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
随着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认识的深化,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统计口径的教育经费都有明显增长。从1981年的132.84亿元到2001年的3057.01亿元,增加了近23倍,此后仍在大幅度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增加的绝对额也很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受教育规模扩张、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增长总量来说,我国教育投资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甚至还出现了投资比重下降的情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1980-1991年世界公共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平均达到5.0-5.1%,发达国家达5.2-5.4%,发展中国家也在3.9-4.1%之间。而我国1991-2001年却还在2.1-2.9%之间徘徊,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与国际相比是很低的。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投资还不够重视,教育投资的有关预算及支出缺乏必要的保障。教育经费不足不仅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而且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建立多层次教育投资渠道,促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教育资金的来源看,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投资。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教育经费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平均达到70%左右。投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我国教育资金不足、人力资本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打破教育发展过于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渠道,提倡和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包括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教育进行投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把成熟的民办学校纳入正规学校序列,给予其统一的招生指标,形成一个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同时要采取降低教育投资成本、提高教育投资回报率等有效措施,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共建联办、中外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办学形式,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加大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比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发展中国家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但是,在我国,有限的国家投资却向高等教育倾斜,对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雄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富国强民的基本保证。我国的生产部门大都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操作技能和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形成了我国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四,调整教育投资方向,促进教育公平。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导致各地区教育资金积累能力及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另外,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历史形成的差别,还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为弥补落后地区教育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低的缺陷,国家应给予其政策上及财力上的支持。在教育的投入上向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困难地区倾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环境简陋、学生上学难、教师待遇低等问题,加快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加大投入,保障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和弱热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体现教育的公益属性。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
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与溢出模型
1988年,罗伯特·卢卡斯在美国《货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论经济发展的机制》一文,将日本经济学家宇泽弘文(Uzawa,H)的技术进步方程做了修改,建立了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具有广泛的影响,并广为后人研究借鉴。
卢卡斯假定,每个生产者都将用一定比例u的时间从事生产,如果该生产者从事生产和学习的时间为1单位,则每个生产者将用(1-u)比例时间从事人力资本h的建设,因此,技术进步就可表示为:
h’(t)=h(t)δ[1-u(t)] (1)
式中,h’(t)为人力资本的变化率,δ为正常数,式(1)表明人力资本变化率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及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在这一基础上,卢卡斯推演出它的生产函数为:
Y(t)=K(t)а[u(t)h(t)N(t)]1-аhE(t)γ(2)
式中N(t)为t时刻的劳动数量,hE(t)为t时刻人力资本对生产过程的外部效应,为正常数。在这一生产函数下,可得到均衡增长条件为:

公式表明,虽然这一均衡条件仍与劳动生产率n有关,但即使n≤0,经济均衡增长仍是有可能的。这样,卢卡斯揭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根源。
卢卡斯模型的启示
卢卡斯通过将人力资本内生于增长模型之中,提示了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在卢卡斯h’(t)=h(t)δ[1-u(t)]模型中,人力资本变化率代表技术进步率,它取决于现有人力资本水平和从事人力资本建设的时间。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资本的收益率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因而,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增长也越快。
按照卢卡斯第二个模型中的思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随着生产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的速度是递减的。但是,由于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是在已有的人力资本水平上进行的,某种商品生产的技能可以成为另一种商品生产的基础,从而提高了这种产品生产所需人力资本的形成速度。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总体上看是递增的,这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在总体上的递增性。它克服了劳动和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减的限制,使经济得以持续增长。所以,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
2.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佳途径。
根据卢卡斯模型,人力资本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学校教育,假定每个生产者除生产外都必须用一定的时间从事人力资本建设,强调了脱离生产活动的学校教育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这样获得的人力资本,能够产生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二是在实践中学习,认为这样也可以形成人力资本,即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其具有外部效应,使企业受益。
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分为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社会一般人力资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专业化人力资本通过在实践中学习获得。但是,他又认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直接取决于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已达到的水平。在现有人力资本总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干中学”获得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水平也不会很高。而且,如果单纯依靠“实践中学习”的方式,专业化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总体水平只能以十分缓慢的速度提高,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只有学校教育才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并突破专业的限制,最有效地提高一般知识水平。不仅如此,如果将“实践中学习”的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所以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有效途径。
促进人力资本有效积累的教育投资战略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它们科技发达、经济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教育十分发达。教育不断地进行高素质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以美国为例,1960年到1970年,10年间美国大学生人数翻了三番,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水平者增加了2.4倍。适龄青年入大学比例,1955年为27%,1965年为40%,此后总趋势一直上升。除此之外,美国还在世界各国吸收优秀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到美国读书、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群众性知识社会的形成,是美国经济不断发展,并在世界保持其经济霸主地位的基础。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和渠道,是经济学者和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人力资本重要地位,加大政府教育投资力度。
随着对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认识的深化,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统计口径的教育经费都有明显增长。从1981年的132.84亿元到2001年的3057.01亿元,增加了近23倍,此后仍在大幅度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增加的绝对额也很大。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受教育规模扩张、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经济增长总量来说,我国教育投资整体水平偏低的情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在1990年到1995年期间甚至还出现了投资比重下降的情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1980-1991年世界公共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平均达到5.0-5.1%,发达国家达5.2-5.4%,发展中国家也在3.9-4.1%之间。而我国1991-2001年却还在2.1-2.9%之间徘徊,公共教育投资水平与国际相比是很低的。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投资还不够重视,教育投资的有关预算及支出缺乏必要的保障。教育经费不足不仅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而且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第二,建立多层次教育投资渠道,促进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教育资金的来源看,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性投资。我国每年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教育经费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平均达到70%左右。投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我国教育资金不足、人力资本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增长需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打破教育发展过于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渠道,提倡和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包括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教育进行投资,积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把成熟的民办学校纳入正规学校序列,给予其统一的招生指标,形成一个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同时要采取降低教育投资成本、提高教育投资回报率等有效措施,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共建联办、中外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办学形式,实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加大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比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发展中国家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但是,在我国,有限的国家投资却向高等教育倾斜,对具有较高收益率的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雄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富国强民的基本保证。我国的生产部门大都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批掌握熟练操作技能和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形成了我国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要求。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第四,调整教育投资方向,促进教育公平。
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导致各地区教育资金积累能力及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另外,由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历史形成的差别,还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为弥补落后地区教育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低的缺陷,国家应给予其政策上及财力上的支持。在教育的投入上向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困难地区倾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环境简陋、学生上学难、教师待遇低等问题,加快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应通过加大投入,保障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和弱热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体现教育的公益属性。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