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磁带

来源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进队时,字母解释法和摩尔斯电码是无线电训练中最基础的项目,和刚练小提琴时光练习持弓一样,一练就是好几个月。这两样堪称“催眠神器”的内容枯燥乏味,不仅难懂、难背,还很无聊,常常是练着练着便头昏脑涨,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当一位持有A照的“资深火腿”(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黄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集训似乎变得只剩听抄了,唯一的乐趣就是训练前带瓶汽水,美滋滋地享受一番。空房间里只剩下他的录音机和一盘又一盘听似“变态”的磁带。可是这位已70多岁的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却给我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前我最怕听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本能的畏惧。但在他这,听写几乎就是不变的主题。一盘磁带有8组,天天听,天天写,以至于我和搭档都用里面的呼号编了几个暗号来玩。陪伴我们度过煎熬的时光的就只有我们自创的军棋游戏,就是到现在我有时也会拿它出来解闷。但我们也能在磁带放完时玩上几分钟,因为一整个上午的练习只有一次宝贵的休息,当然得用来放松一下。那段时间,我们痛并快乐着,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
  后来我才知道,自己原先的听抄水平有多差劲。面对“点”“横”构成的电码,一开始我们总是摸不着边际,为了应付黄老师,不时偷偷地在纸上“下棋”“作战”,可这样的小把戏不久就被黄老师识破了,黄老师可能也意识到对我们的要求高了点,发报的速度慢了下来。慢慢地,我们开始听清了每一组电码,听清后的摩尔斯电码不再枯燥,相反竟然让我产生了一丝兴趣,在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我也总会把这样的声音和电码联系起来。
  渐渐地,我竟有些喜欢上了这些训练,“滴滴答答”之类的声音也像是曲子一样顺耳多了。而那一盘磁带呢?语速慢的手到擒来,语速快些的处之泰然,最快的才是挑战,让人跃跃欲试,就好像拉琴的水平停滞不前,突然一下子冲破瓶颈,让人心神一震。那一年比赛,我达到了5分钟听写出二十几组的水平,虽不算好,但总比我原来的个位数强多了。
  后来,我们才从我们老师那里听说黄老原来是八一体工大队的老运动员,曾经连续听抄十几个小时,孤身参加国际比赛,他的形象在我心中一下子高大了起来,像个“大侠”一样。
  一路走来,我从一组都不会记录,到记录两三组,三十组,再到如今稳定在记录四十多组,都是坚持的成果。现在想来,凡是有喜人的果实必定是坚持的过程换来的。
其他文献
假期中,与“无线电”的亲密接触,让我感受到,只有那些奋斗着、拼搏着的快乐才是真实的。  “乐”是紧张充实的训练,“乐”是团队配合的默契。每天的训练从早上七点半就开始了。同学们先自由地在操场上绕操场跑5圈,经过太阳烘烤后,拽着沉重的脚步进入训练厅,开始紧张有序的练习。老师会播放不同速度的摩尔斯电码,让我们一步步熟练。许多字母的电码极其相似,在一定速度下的长音和短音也很容易被混淆。因此,训练时必须做到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说起我与无线电的情缘,还真像这首歌里所唱的一样。  哥哥是校无线电社团的前辈,他给我提供了不少有关无线电的训练、比赛的内容。那时的我,对那些酷酷的机器、神奇的电码、有趣的对讲充满了向往。于是,便有了这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刚开始的训练可是一个艰巨的挑战。我们需要理解并背诵字母解释法和摩尔斯电码,并且还要能准确地抓抄。记得当时的训练,一组20
身处网络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会通过电子邮件、微博或是表情符号接触到“@”。但你知道吗?“@”这个符号绝非伴随着电子邮件或网络时代的兴起而产生的,而是古已有之。  @本是计量单位  历史学者乔治·罗曼斯发现1448年西班牙的一份文书中含有@的符号,这普遍被认为是目前发现的@作为商业符号的最早文献。文书是关于从卡斯提尔向阿拉贡运送小麦的内容,其中@表示的应该就是重量单位arroba。在西班牙,ar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