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审视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a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道德教育的本质不再是管理、控制和约束,而是人性的唤醒和个性的尊重。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尤其要注意知与行的统一,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 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道德教育的核心
  
  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面临着整个世界由物化走向人本主义的大趋势。我国道德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中,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载体、环境等方面有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较多,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很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教育手段严重缺失,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本主义者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实现人本主义德育主张,必须坚决对硬性灌输道德信条和机械训练习惯的传统德育进行改革,形成新型的民主学校德育氛围,建立一个以代替权威主义为目标的人道主义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作是正在发展的人,并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效的方式把他们培养成全面的、完整的人。
  
  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难题
  
  道德教育主体的迷失。教师应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我们发现,在社会转型期,有的教师职业责任感缺乏,敬业精神差,影响了教学计划的完成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育者传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道德教育内容远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一个实在的、由人构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冲突的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等、琐碎及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广泛地存在于其中。学生就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世界是学生树立信念、形成真知的基础。然而,现今的教育似乎更多的是与生活相脱节,其中道德教育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教科书宣讲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远离生活实际,内容及其载体过于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无助于改变已有的生活和创设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数十年来,以“成才”教育取代“成人”教育的观念,不仅给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凸显了其政治功能、削弱了其德育功能,也忽略了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的前提。现实生活中,人兼具理性与非理性的特质,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强调的是道德理性和道德义务,具有理想化与超现实的特点,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更何况是自制意识并不强的学生呢?相反,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如诚实守信、公正和道德权利等则被忽略,同情心、公德心、正义感的培养和训练被淡化,这不能不说是道德教育的失误。
  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灌输一直是道德教育中的主要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接受并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习惯;在内容上,它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则规范;在方法上,它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纪律、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人本主义:改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道德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而解决此问题的必然选择就是实施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实践。
  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辩证方法。面对市场经济对学生的影响,要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要求教育者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运用矛盾的分析法,坚持道德教育的两点论。
  首先,注重知与行的统一。这是指在道德教育人本主义中,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知与行结合起来,以便使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一种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标志,不仅仅是获得了相应的知识,而主要是形成了相应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仅靠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靠积极的实践养成。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使思想品德由知转为行,做到知行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大功效,培养出素质良好的人才。这是贯穿道德教育人本主义全过程的矛盾,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客观标准。
  其次,注重理论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这是指在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当既重视理论启迪作用,又重视情感激励作用,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提高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有效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要将“晓之以理”与“动之以情”相结合,以朋友式的满腔热情去使学生开启心扉、交流思想,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坚持辩证法,树立道德教育发展观。道德教育人本主义的发展是按照辩证的规律进行的,大体要经历“三次转化”和“两次飞跃”,其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连续运动特点。
  道德教育的三次转化包括:第一次转化——解决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与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的矛盾,将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转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第二次转化——解决教育者所进行的教育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认识的矛盾,推动受教育者本身自我意识的分化和统一,用正确的、理想的自我去统一现实的自我,用积极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将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第三次转化——解决受教育者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的矛盾,将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转化为行为实践,并形成行为习惯。①
  道德教育的这“三次转化”体现着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引导受教育者将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它相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第二次转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识、情感和信念“外化”为行为实践,并形成行为习惯。它相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第三次转化,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第二次飞跃。
  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本主义的内涵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正日益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建立起 21 世纪生活化、个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道德教育新体制,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黄淮学院)
  
  注释:
  ①秦选强:“道德长跑制:人本德育长效机制的探索”,《教学与管理》,2008年第11期,第97-98页。
其他文献
【摘要】加强与南亚的全面合作,实施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云南省与南亚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对双方进一步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范围趋势进行判断,以利于相关部门和单位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亚 经济合作 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国与南亚地区的开放合作工作,积极促进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经济区在经贸、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密切合作。由于云
【摘要】特定规则是否具备国际习惯法属性是国际引渡制度中重要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的司法实践表明,特定规则是一个已经过时的规则,它不是刑事指控引渡案件的有效解决途径,也不能有效地保护引渡国家或刑事被告的根本利益,美国法院不需要、也不应该将特定规则适用于任何非条约为基础的引渡。  【关键词】美国 引渡 特定规则 国际习惯法 条约    引渡概念与特定规则  引渡(extraditio
天苍苍,地茫茫,天地如何赋说?晋人成公绥《天地赋》正是这样一篇作品,也是赋史上不多见的一篇敷演“天地”与“阴阳”的形而上的哲理赋。  该赋由宇宙混沌、阴阳并生,万物繁育总起,继以天宇星辰及祥瑞征兆,尔后按空间次序铺写山川树木、列国城邑,篇末以“敬天事地”“乾坤载生”呼应前文。全赋辞采丰赡,多用四六成文,铺写真实的物态,又时以神话传说映带其间,虽以天象为体,却有情有致,刘勰称赞其“吟咏所发,志惟深远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了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研究党在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揭示其客观规律和本质特点,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行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农民 思想政治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研究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搞好农民教育,建设
一、 《春秋》笔削显义与《左传》叙战征存兵谋  元黄泽曾云:“《春秋》书法,须考究前后、异同、详略,以见圣人笔削之旨。”(元赵汸《春秋师说》卷下)清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上》亦称:“《春秋》之义,昭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事具始末,文成规矩已也。”所以能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而后“有以独断于一心”。《左传》以历史叙事解释孔子《春秋》经,“博采诸家,
5月8日,母亲节。还在床上酣睡的阿伊格哉被一阵阵微信提示音给吵醒了。她迷迷糊糊地拿过手机,屏幕上显示时间是八点四十。她点开微信,只见同学群里很是热闹,大家都在发祝福母亲节的段子,还有一些原创的感慨。  班上有才子之称的东子发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文字: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去医院,如今,我抱着妈妈去输液;小时候,妈妈牵着我上学,如今,我扶着妈妈回家。同学们,家有一老,胜有一宝!祝福我们伟大的母亲节日快乐!妈
【摘要】马克思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我国在具体分配实践中也表现出差异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结构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按劳分配 现实价值    马克思科学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学说,科学地论断了共产主义
【摘要】生态女性主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支配,提倡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托马斯·哈代通过《德伯家的苔丝》,深刻披露了欧洲二元思维社会的父权制思想,同时也塑造了苔丝在男权社会中不断抗争的新女性形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可以透视哈代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女性观。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男性中心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经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把录像教学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去,不但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还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录像教学 传统 教学形式 创新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校园里也是颇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在讲授每一个技术动作时达到完整、准确的示范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受年龄和
[摘要]打造学生品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育人理念,设计学生品牌;突出“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学生品牌;创新校园文化,优化学生品牌;关注优秀学生,宣传学生品牌。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品牌 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多,高职院校正处于一个充满希望并且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