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三化学总复习课的教学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Ji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三化学总复习是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产生质的飞跃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巩固应用知识,学会分析问题,灵活调用自己贮存信息,解决化学问题;教会学生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训练思维,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知识的迁移的本领;通过规范科学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各项能力。
  复习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思维层次和行为特点;在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在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完善并健全练习,在能力培养上狠下功夫。那么如何上好总复习课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紧扣大纲,加强双基
  要想搞好复习,首先要通观大纲和教材,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中考考试说明,对《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内容描述和界定,对知识和技能要求要准确无误的把握,“考什么”、“怎么考”要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大纲中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如常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及实验技能,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对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等只需初步了解等。具体到什么内容要求掌握,什么内容要求理解,什么内容只要求了解,都要在复习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课不是把学过的知识,简单地、机械地复习一遍,也不是把学过的知识,高度浓缩,而是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分析、对比。中学化学的内容,从学习的进程来看,似乎很多很杂,但若加以归类,也不复杂,可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探究五个部分。在每一部分中,又可根据各种内容的内在联系,组成若干块进行分类讨论。对于上述的这些知识,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均存储学生的脑海之中,只是没有加以整理,犹如一堆珍珠。在经过组织教材、设计一套启发式思考题穿线结网,则可以把这堆“珍珠”串起来进行复习。同时在组织复习材料的过程中,要加强双基,重点考点知识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人人都得过关。如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应用,化合价应用,实验基本操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气、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等。
  二、制定计划,有的放矢
  组织教材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制订计划,尤其是总复习计划,是提高复习质量的关键,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复习,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进度表,切忌无计划的进行。我们通常安排两个阶段复习:第一阶段以双基优化为主,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中考拿下基本分数打好坚实基础,第二阶段进行专题或综合复习,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使学生化学知识有质的飞跃。
  要想使复习达到预期的效果,除紧扣大纲和组织教材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不同的学生基础及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相同的。教师要通过平时的作业、练习、实验、检测等积累资料,归纳整理成若干条,这样到了复习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学生为主,方法灵活
  在复习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也是复习能不能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满堂灌,不要让学生在听课中渡过。订复习计划时,也要留有余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化学复习课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学生自学
  利用先学后教模式,在吃透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利用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编写一些总复习内容提要或学案,供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可以通过巡视或课堂练习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进行点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讲授
  在化学总复习中,单靠学生的自学复习往往只能再现或加深已学过的内容。要真正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和联系,没有教师的指导是不行的。教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对比和提高,教师要讲重点、抓关键、剖析解题方法和思路。可采用:
  (1)比较法
  化学中一些概念在复习过程不能孤立地去理解。有些概念互相依存,如氧化与还原;有些概念非常近似,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概念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如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有些概念貌合神离,如饱和溶液和浓溶液。因此,复习时应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辨析,以便理解概念的实质,防止概念的混淆,从而强化记忆。如“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在于: “原子”是“个体”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元素”是“集体”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而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而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它们的联系是:只要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就为同一种元素,即它们是“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2)理解法
  化学中一些概念原理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在复习时不能满足于对它们的死记硬背,而应着重抓住本质仔细推敲,准确理解其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氧化物要抓住“两种元素”和“化合物”;催化剂概念抓住“一变”(改变反应速率)和“二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这些关键词等。
  (3)网络法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可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整理各自形成小系统。各小系统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大的网络系统,这样获得了一个较完整的结构。如碳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归纳如下网络(图1):
  在这种网络中,理清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可把握知识网络,使复习者“茅塞顿开”,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训练
  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由于学生理解方面的缺陷,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弥补不足,可采用强化训练的方法,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由于近年来中考改革,课后学生将所有精力放在语、数、英三科上,留给化学的时间很少,出现布置的课后作业未完成或完成质量差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原则上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和熟练应用目的,同时在练习中,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技巧。把教师讲授和学生强化训练恰当的结合起来,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以练为主,使学生无论从审题、解题,还是知识的整理、深化与强化上都能得到再训练与提高。   作为复习课当堂训练,练习的选择又至关重要,题型选择要恰当。如:
  识记类:凭借熟记直接作答。例: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有:①氮气;②生石灰;③碳酸氢钠;④熟石灰;⑤二氧化硫;⑥酒精。回答下列问题(均填序号):⑴可作燃料的是___。⑵可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__。⑶能形成酸雨的是___。⑷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⑸可作食品发酵粉的是___。⑹充入灯泡可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是___。
  理解类:在透彻理解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缜密审题,明确描述,确定答题。
  例:图2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
  B、t1℃时,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相等
  C、将t2℃时的b的不饱和溶液降温至t1℃,一定能得到b的饱和溶液
  D、t2℃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应用类:认真分析题意通过思考分析推理解决问题。例: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直接排放会导致河流水质酸化,加入下列物质不能解决问题的是( )
  A.NaCl B.Ca(OH)2 C.Ba(OH)2 D.CaO
  4.专题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物质推断,生产流程过程,实验探究等题型比较头疼,对这类试题感觉无从下手。可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开展一些专题复习。通过专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让学生掌握不同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遇到此类题目就不会畏惧了。
  5.阶段测试
  测验是学生学习情况检测的重要手段。采用课前小测、单元测试、月考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阶段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复习中疏漏点或易犯的错误,扫除知识认知的盲区,提高知识应用中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以增长经验。同时还可把重点内容编成练习题,采取口答、笔答、抢答等多种形式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比学赶超的争胜心,也有利于从面上了解学生复习情况,及时回授补差。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进行化学复习时,复习内容的深广度,除按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外,要结合班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能为了少数尖子生而丢掉大多数学生,也不能为了迁就少数学困生而使大多数人“吃不饱”。对待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主动学习,使其在复习中“吃得了”。对待中等学生除进行复习练习外,还要适当布置一些针对性练习题,使得他们在复习中“吃得好”,向更高层次迈进。对待成绩好的学生,除要求他们夯实基础以外,还可增加些难度大、灵活大的练习题进行课外练习,使得他们在复习中真正“吃得饱”,知识技能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涉及的知识点多、公式多、物理量间又相互影响,特别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既抽象又容易混淆,学生都觉得难度较大。如何提高复习效果,本人认为关键是市质检后的第二轮复习,因为这时学生有了第一轮的复习基础,电学既然是知识点多,关系复杂,但只要把知识梳理好,关系理清,不但不会觉得难,可能还会拓宽思路,增加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满意的复习效果。下面提出几点个人思路,供大家
摘 要:本文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环境下,提出一种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演示启发——拓展创新”。它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相对灵活性。  关键词: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情境教学;任务驱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
摘要:针对现在高中物理题目文字过长,学生解答物理题时经常在审题方面犯错误的特点,本文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读题技巧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物理,使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  关键词:读题误区;读题步骤;实例分析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而“读题”能力是学生解题过程中最根本的一项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卷中,由于试卷长度的增加和信息给予题的大
摘要: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因组内学生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性,在承担共同的实验学习任务时,各个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收获的也存在很大差别。本文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的课型特点,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组织的实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组实验;实效组织  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教学尤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为主,其中演示实验主要依靠教师设计与控制,主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