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船声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我到高雄出差。因为晚上没事,我就跟当地的朋友坐在爱河边欣赏夜景。
  在我们聊天的时候,远方的河面上隐约传来咚咚的声响,那声调十分有规则,有些像鼓,却又不及鼓声响亮,我就好奇地问:“那是什么声音啊?”
  “这个你都不知道?”朋友有点好笑地说,“这是拖木船的马达声,等下你就会看到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拉着几十根长长的木头在河面上行驶,有时浮木上还坐着人呢!他们抽烟、聊天,比我们更惬意。”
  “真的?那一定很有意思。”于是我就兴冲冲、眼巴巴地望着河的远方,希望看到拖木船和朋友描述的景象。可是那船似乎行驶得非常慢,我只听到咚咚的声响不断传来,等了半天也未见船的影子。
  “真是走得太慢了,我们一边聊一边等吧。”我说,于是我们又继续闲话家常。谈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到那拖木船应该已驶至眼前,赶紧转过头去寻找,但是咚咚的声响依旧,却仍是一片空荡荡的河面。“怎么还没到?”我抱怨地说。
  “已經过了。”朋友讲,“你没发现这声音的方向与刚才相反吗?”我闻言大惊,侧耳细听,果然那声响已移到了河的另一端,渐行渐远,最后只剩下一片苍茫的夜色、潺潺的水声和我的一颗怅然若失的心。
  唉!人生机遇,稍纵即逝,谁说不对呢?
  (周扬摘自接力出版社《萤窗小语》)
其他文献
趁着雨歇,走出门外,踏着厚厚的杂有麦秸的淤泥,在村子里穿行。男人站在绿叶簇簇的房前采摘梅子,女人在地里种植甘薯。   田里大都插了秧,苗稀水涨,田田嫩黄,蛙声四塞。水从一块田流向另一块田,汩汩有声。只有梅雨时节才会听到如此浩荡的水声啊!   河流如膏脂,碧潮满满,一捆金黄的麦秸,上下浮沉着漂走了。岸边的芦苇,有一些吐穗了。孩子们折断芦苇铺在地上,坐着钓鱼。   空气沉闷而凝重。看,村里的炊烟
一   1995年4月28日正午,我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把我生了下来。   做妈妈之前,她在工厂里做工人。生我以后,她被以在家带孩子不方便上班为由,彻底下了岗。   1997年,我两岁。妈妈决定出去找找事干,挣点外快补贴家用。   找亲戚朋友们打听一圈后,她包下菜市场里的一个柜台,卖起了童装。   每周两次,她深夜两点起床,我已经睡熟,她坐爸爸的摩托去黄州商场,再坐大巴车去往武汉的汉正街打
luna:大学上课时有个同学传纸条给我,上面写:在吗?  浪达·小可爱:高中因为经常买书,我成了我们班上家里私藏(闲)书最多的人,于是我列了个书单把这些书借给同学。但直接就白借给他们,我又嫌太掉价,收钱又怕说财迷,我就以一本书一个棒棒糖的“租金”租借这些书。班上一个圆圆脸、性格好、学习也不错的女生也经常来跟我借书。之后不知道她是谋划了多久,悄悄往我包外面的小口袋里塞了一把棒棒糖和一张纸条,写了她的
贵州:   产白酒的贵州选手不是能喝吗?那感情深就得一口闷,对待爱情也应当如此:   “身为一个贵州人,你说灌你多少瓶茅台,才能让你醉倒在我怀里?”浙江:   频频养出马云、丁磊等大佬的浙江选手,一听就都很有钱啊:   “作为浙江人,你和钱,都是我的。”甘肃:   满大街小巷都开着的兰州拉面,代表了甘肃选手最炽热的爱心:   “身为一个甘肃人,吃了那么多拉面,却始终拉不到你的手。”陕西
上海电影节那几天,各路牛鬼蛇神聚集上海。我也有特别多同窗、朋友轰轰隆隆从北京过来。估计这是一年中我接到约会电话最频繁的一个月吧。一到天快黑不黑的时候,手机就会响起,说:“大宝贝啊,我们来了,今晚有个谁谁谁的局,你来不来?”我说:“不去。”电话那头就会问:“啊,你不想我吗?那个谁谁谁你不是也认识吗?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点新朋友啊。”我说:“想你啊,等你忙完我们约好啦。”  我也不知道从几岁开始,觉得不需
今天小姑子问我要娃的出生证明,她家那儿的奶粉店搞活动,一份新的出生证明可以参加奶粉店买一送一的活动。我下班后拍了照发给她,她惊奇地问我是不是比她哥大(出生证明上有父母的年龄)。我说不是,是我的身份证大了一岁。由此引发了我这么多年来对于身份证的耿耿于怀。  我的身份证除了性别和地址,其他都是错的。哦,民族也是对的,但这项似乎无关紧要。  我上初中之前,我的名字叫某某飞,是我外公给我取的,他希望我将来
真正的艺术家就像是儿童,都是天生的泛神论者。他们相信每只鸟都有心事,每条鱼都有灵魂,每棵树都在窃窃私语,每片云都有自己的梦。因此在他们那里,自然就是艺术,艺术就是自然。否则,青松怎会挺立,红豆岂能相思?鱼虾龟鳖怎么会来一个“海底总动员”,熊和狐狸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和传说?于是,当落日羞红脸庞之际,泉水便会弹着琴弦唱着歌儿流向远方,尽管那背后的森林之火,也许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艺术与自然
朵拉·罗素81岁时,出版了她的回忆录第一卷《柽柳:自由与爱的追寻》,那时她丈夫、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已经去世三年。在伦敦,这部书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人问朵拉:“你若是能再活一次,会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朵拉立即回答:“我就不会嫁给罗素了。”   对方当然大讶,追问何故,朵拉说:“因为罗素只爱他自己。我们有个约定,我们的婚姻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不管是我还是他,都可以自由地爱其他人,而我们的婚姻不受影响
一   上初中时,带我们美术课的老师叫邓光明。   邓光明那时三十来岁,大好年华。蘑菇偏分头,近视丹凤眼,顾盼有情,一表人才。   讲台上的邓光明举手投足相当专业,很有大师气派。示范画静物时,他先在讲桌上摆个石膏球,而后气沉丹田,把手中的铅笔优雅地定格在空中。他把铅笔当尺子,量测石膏球的大小比例,同时颇为陶醉地眯上他的丹凤眼,瞄呀瞄呀,那情形仿佛是在找准头打靶子,要投掷铅笔扎住那个石膏球。我
一头猪飞起来需要多少只气球?  27岁的王村村试图为猪实现一个梦想。他在重庆的山头上找了一块草坪,在附近农家买了一头160斤左右的猪,又请来70多位学生,每三四个人负责一个氦气罐充气球。四个小时后,他们充了一两万只氦气球,绑在一起,系在那头猪的身上,然后——  即将离地的时候,猪跑了。  代替猪站在一两万只气球底下的,是王村村。他弯着腰,努力保持重心向下,气喘吁吁地对着镜头说:“我拉不动了,快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