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
谄媚奉承型官员
《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时太史令袁充上奏皇上说,隋朝建立以后,白天渐渐长了,日影渐渐短了,这是从古以来所未有的事,一定是隋朝的功业感动了上天,所以才会日长影短。一番话说得隋文帝很高兴。他对百官说,日长影短,确是吉庆之事,是上天对我们的保佑。于是下令改元,“取日长之意为年号”,改“开皇”为“仁寿”。因为袁充的谎话、鬼话,全国的工匠可倒了霉,他们的工时加长了,因为据说白天变长了。袁充为讨好文帝,不惜篡改、捏造天文观测结果,还谎称老天都被隋朝皇帝感动了。胡三省就此事评论说:“史言袁充诬天以病民。”
《资治通鉴》又载:隋炀帝十分欣赏大臣裴矩,认为裴矩深知帝意,凡是裴矩上奏的,都是隋炀帝心里所想而还没有讲出来的。若非忠心为国,怎能做到与他心心相印?当时炀帝身边的一批大臣,裴矩、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等,“皆以谄谀有宠”,炀帝就被这帮人包围着。其中的郭衍曾劝炀帝,皇上用不着像先帝那样天天上朝,太辛苦了,5天上一次朝就行了。史称隋文帝“每旦临朝,日昃不倦”,每天早晨上朝,处理政务到太阳偏西,还不知疲倦。虽然处理的事务未免“繁碎”,作为皇帝无须事必躬亲,但他确实是一位勤于政务的皇帝。隋炀帝跟文帝不同,他怠于政务,《新唐书》说:“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那么多军国事务,他懒得去管,丢在一旁,自己不处理,又不放手让臣下处理。所以郭衍的“建议”正中炀帝下怀,炀帝更加认为郭衍忠心耿耿,说:“唯有郭衍心与朕同。”郭衍为了对炀帝阿谀奉承,不惜把国事当儿戏。
庄绰《鸡肋编》记载了一个因谄谀而立即得到实惠的故事:北宋熙宁(1068-1077年)年间,有一名读书人上书当时的宰相,极尽奉承之能事。马屁拍上了,宰相高兴之下,绕过吏部,捏造了一个“特殊勋劳”的由头,直接给这个读书人委派官职。苏洵编了顺口溜,讽刺这个读书人说:“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奸邪。”迎合宰相,被说成“特殊勋劳”,真是荒唐。
谄臣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信用,而正直的人却受到冷落、排斥,这在古代官场是习见习闻的。所以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廉耻,宁做谄臣,不做直臣。
唐太宗十分憎恶谄臣。据《资治通鉴》,他特地对公卿大臣讲了谄谀是国家之祸害。他说,如果国君刚愎自用,拒听谏言,臣下又“阿谀顺旨”,那么国君就会失去皇位。国君一旦失去皇位,臣下岂能保全自己?隋朝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结果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都被杀。
投机钻营型官员
历代帝王图之隋炀帝杨广
谄媚奉承型官员
《资治通鉴》记载:隋文帝时太史令袁充上奏皇上说,隋朝建立以后,白天渐渐长了,日影渐渐短了,这是从古以来所未有的事,一定是隋朝的功业感动了上天,所以才会日长影短。一番话说得隋文帝很高兴。他对百官说,日长影短,确是吉庆之事,是上天对我们的保佑。于是下令改元,“取日长之意为年号”,改“开皇”为“仁寿”。因为袁充的谎话、鬼话,全国的工匠可倒了霉,他们的工时加长了,因为据说白天变长了。袁充为讨好文帝,不惜篡改、捏造天文观测结果,还谎称老天都被隋朝皇帝感动了。胡三省就此事评论说:“史言袁充诬天以病民。”
《资治通鉴》又载:隋炀帝十分欣赏大臣裴矩,认为裴矩深知帝意,凡是裴矩上奏的,都是隋炀帝心里所想而还没有讲出来的。若非忠心为国,怎能做到与他心心相印?当时炀帝身边的一批大臣,裴矩、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等,“皆以谄谀有宠”,炀帝就被这帮人包围着。其中的郭衍曾劝炀帝,皇上用不着像先帝那样天天上朝,太辛苦了,5天上一次朝就行了。史称隋文帝“每旦临朝,日昃不倦”,每天早晨上朝,处理政务到太阳偏西,还不知疲倦。虽然处理的事务未免“繁碎”,作为皇帝无须事必躬亲,但他确实是一位勤于政务的皇帝。隋炀帝跟文帝不同,他怠于政务,《新唐书》说:“于时军国多务,日不暇给,帝方骄怠,恶闻政事,冤屈不治,奏请罕决。又猜忌臣下,无所专任。”那么多军国事务,他懒得去管,丢在一旁,自己不处理,又不放手让臣下处理。所以郭衍的“建议”正中炀帝下怀,炀帝更加认为郭衍忠心耿耿,说:“唯有郭衍心与朕同。”郭衍为了对炀帝阿谀奉承,不惜把国事当儿戏。
庄绰《鸡肋编》记载了一个因谄谀而立即得到实惠的故事:北宋熙宁(1068-1077年)年间,有一名读书人上书当时的宰相,极尽奉承之能事。马屁拍上了,宰相高兴之下,绕过吏部,捏造了一个“特殊勋劳”的由头,直接给这个读书人委派官职。苏洵编了顺口溜,讽刺这个读书人说:“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奸邪。”迎合宰相,被说成“特殊勋劳”,真是荒唐。
谄臣能得到上司的青睐、信用,而正直的人却受到冷落、排斥,这在古代官场是习见习闻的。所以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廉耻,宁做谄臣,不做直臣。
唐太宗十分憎恶谄臣。据《资治通鉴》,他特地对公卿大臣讲了谄谀是国家之祸害。他说,如果国君刚愎自用,拒听谏言,臣下又“阿谀顺旨”,那么国君就会失去皇位。国君一旦失去皇位,臣下岂能保全自己?隋朝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结果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也都被杀。
投机钻营型官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