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作用,佐以实务研究结果,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切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 自我概念
基金项目:广西工学院科学基金项目——“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院科社1074206)。
作者简介:魏三珊,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49-01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在表现上有独特性,在某些症状上表现更明显,在自尊、人际、情绪、学习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王金秀认为贫困大学生自身拥有的资源欠缺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社会原因;不恰当的教育和教养方法以及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等造成儿童未来适应不良是家庭原因;消极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危机、自我效能感的缺失等心理品质属于心理原因。当然贫困并不必然导致心理不健康。唐钧指出:“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最终与贫困者本人的自我特征、家庭状况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要看他们个人心理结构中的信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思维特点是否有助于克服贫困的消极影响,是否给自己以足够的力量来应付贫困所造成的应激状态。”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对贫困生的教育已从经济上的资助、勤工助学的开展,扩展到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撑。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咨询,以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切合性
由于贫困生的数量较大,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尽管效果较好,但效率偏低且覆盖面狭小,讲座与课程形式可能过于短暂和宽泛,缺乏延续性与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人们近年来尝试的方法之一。本文所指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工作者(咨询员)采用辅导与咨询的技巧,在小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通过专门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开展和团体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通过反思、分享、沟通、观察、学习、体验来改善自我,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那些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压力感较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期待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贫困生正是需要在一个温暖、安全、轻松的环境里,放松压力、表达自己,探讨自己的优势。在与他人交流、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得到回馈、获得支持、找到自信,建立支持网络,并把团体中的成长带到生活中去。
在团体辅导中会有一些特殊的体验。团体辅导可以让贫困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找到归属感。能创造凝聚力,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支持的,同时自己也支持别人,获得安全感和道义心,增进自信心。团体中资源观点多样化,感染力强,成员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行为而间接学习。成员交换意见、共拟计划、共同达成目标,这些现实的社会化经验可以促进学习、改进行为。与咨询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力,改进态度。同时成员能从与别人的关系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获得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团体辅导的其他特点如:效率高、节约人力物力、调动集体力量、责任大家分担、遵守承诺的压力、影响广、效果容易巩固等,对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咨询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敏锐的团体工作者还能在团体中鉴别出需要特别援助的成员。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有效性例证
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压力感水平的问题,设计了“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包括九次渐进性的活动。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结构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方面,方案从加深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接纳和积极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技巧三方面着手促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并将方案在贫困大一新生中开展为期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结果发现:(1)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压力感水平也得到明显的缓解;(2)控制组在前后测中自我接纳程度几乎没有变化,压力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3)两组后测差异比较证明,实验组自我接纳程度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心理压力感水平则显著低于控制组;(4)经过团体辅导,实验组自我接纳增值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压力感增值分显著低于控制组。
从该研究中心理压力感测量比较看出,实验组的心理压力感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而控制组的心理压力感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可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进展,大一学生越来越多的碰到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心理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就很难应对,从而产生更大的压力感。而经过“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实验组成员们,更有力量和方法去应对现实中的困难,心理压力感才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该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的提升,和压力的缓解是很有效的,有利于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心理健康 团体心理辅导 自我概念
基金项目:广西工学院科学基金项目——“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在贫困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院科社1074206)。
作者简介:魏三珊,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49-01
一、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在表现上有独特性,在某些症状上表现更明显,在自尊、人际、情绪、学习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王金秀认为贫困大学生自身拥有的资源欠缺是导致心理不健康的社会原因;不恰当的教育和教养方法以及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等造成儿童未来适应不良是家庭原因;消极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危机、自我效能感的缺失等心理品质属于心理原因。当然贫困并不必然导致心理不健康。唐钧指出:“贫困是否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最终与贫困者本人的自我特征、家庭状况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要看他们个人心理结构中的信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思维特点是否有助于克服贫困的消极影响,是否给自己以足够的力量来应付贫困所造成的应激状态。”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对贫困生的教育已从经济上的资助、勤工助学的开展,扩展到心理上的关注和精神上的支撑。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帮助他们提高挫折承受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咨询,以及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形式,帮助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
二、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切合性
由于贫困生的数量较大,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尽管效果较好,但效率偏低且覆盖面狭小,讲座与课程形式可能过于短暂和宽泛,缺乏延续性与针对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人们近年来尝试的方法之一。本文所指的“团体心理辅导”是工作者(咨询员)采用辅导与咨询的技巧,在小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形式。通过专门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开展和团体中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团体成员通过反思、分享、沟通、观察、学习、体验来改善自我,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那些存在消极的自我概念、压力感较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期待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贫困生正是需要在一个温暖、安全、轻松的环境里,放松压力、表达自己,探讨自己的优势。在与他人交流、合作、互助的过程中得到回馈、获得支持、找到自信,建立支持网络,并把团体中的成长带到生活中去。
在团体辅导中会有一些特殊的体验。团体辅导可以让贫困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找到归属感。能创造凝聚力,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支持的,同时自己也支持别人,获得安全感和道义心,增进自信心。团体中资源观点多样化,感染力强,成员可以通过倾听和观察他人行为而间接学习。成员交换意见、共拟计划、共同达成目标,这些现实的社会化经验可以促进学习、改进行为。与咨询员的接触,可以克服胆怯,减轻压力,改进态度。同时成员能从与别人的关系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获得单独与咨询员接触所不能得到的利益。团体辅导的其他特点如:效率高、节约人力物力、调动集体力量、责任大家分担、遵守承诺的压力、影响广、效果容易巩固等,对高校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效率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咨询员可以了解更多学生的问题,为更多的学生服务,敏锐的团体工作者还能在团体中鉴别出需要特别援助的成员。
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有效性例证
本文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压力感水平的问题,设计了“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方案,包括九次渐进性的活动。根据自我概念在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结构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方面,方案从加深自我认识、培养自我接纳和积极的自我体验、加强自我调控的意识和技巧三方面着手促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并将方案在贫困大一新生中开展为期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用《自我接纳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进行等组前后测。结果发现:(1)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接纳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压力感水平也得到明显的缓解;(2)控制组在前后测中自我接纳程度几乎没有变化,压力却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3)两组后测差异比较证明,实验组自我接纳程度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心理压力感水平则显著低于控制组;(4)经过团体辅导,实验组自我接纳增值分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压力感增值分显著低于控制组。
从该研究中心理压力感测量比较看出,实验组的心理压力感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而控制组的心理压力感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可能是因为随着时间的进展,大一学生越来越多的碰到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如果心理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就很难应对,从而产生更大的压力感。而经过“积极自我概念”团体辅导的实验组成员们,更有力量和方法去应对现实中的困难,心理压力感才得到缓解。总体来说,该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程度的提升,和压力的缓解是很有效的,有利于团体成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王金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