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民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几乎都放在了招生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因成长而产生的许多困惑与烦恼的引导,致使容易引发心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状况,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盲点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从中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几个盲点,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理念脆弱,培养目标不科学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技术特长的“技术人”,这就使得其教学重点落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很多教育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不外乎就是两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教育理念必然会造成教育教学的片面影响,素质教育得不到全面的实施也就显而易见。
概念模糊,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工作 在平常的教学或生活中,学生由于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种烦恼不能用自身的能力来排解而造成苦闷、烦躁、逃课、谈恋爱,甚至偷盗和攻击他人等违纪或违法行为,在教师的眼中就被定格为道德品质问题,即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道德问题,无形中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在这种片面的僵化的做法下,必然导致教育方法背离,教育结果不理想,严重的话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绝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亦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观念滞后,缺乏未来社会前瞻性 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被重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只着眼于现在,做法还只是处于启蒙阶段。有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生存,只要招生理想,学生在校期间没出什么大问题并能顺利毕业就行了,哪管得了以后学生在社会上的处境如何?”这无疑就忽视了教育的潜在功能。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都是激烈竞争的社会,从业者必然面临各方面的强大竞争压力,假如没有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心理素质,那他们在社会中立足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只着眼于现在的教育观,不利于未来社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学生人格与心理的缺陷。
做法简单,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过少 就因为观念上的僵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只等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再来做补救的教育即可,根本不用投入师资、设备等。有的高职院校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又认为此项教育的效果不显著,从而只象征性地投入点滴师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而已。其实,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做法,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再是受益者反而可能会成为被贻害者。
化解教育盲点的建议与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值得重视。根据以上存在的盲点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澄清模糊观念,明确其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就是人的心理素质与环境特点高度的统一。因为只有心理素质与环境特点高度统一了,才能使自己的活动符合环境特点,使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只有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心理才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为培养既有社会文化素质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相统一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教育应选择的价值理念。
从教育的连续性和潜在性来考虑,我们的教育观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浅利益,而应具有远大的前瞻性。因为,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方式的千变万化,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21世纪的人们将背负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心理重负的社会时代,为此需要人们具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与之相适应,否则在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社会中,首先被淘汰的必是心理上不适应的人。
从教育双方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既体现在防治心理疾病上,又体现在完善心理的调节机制、促进心理的充分发展等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必备要素,高职生毕业后能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需要健康的心理作基础;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更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保证。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表现为培养和发展健康心态,开发人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前面已谈到,许多学校和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道德问题,从而导致做法上的错误,本应该是心理上的疏导,却牵强附会成德育的教化。现在到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时候了,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则,根据学生存在的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和教育手段。
比如,大二的小珂在班上学习成绩很好,但她却像刺猬一样让人无法接近与交往,有时上课还迟到。同学们说她傲,教师说她品性差,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几乎都是针对她的品德进行,她也“屡教不改”。其实,小珂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却在于她的心灵深处——在她1岁时,父母因工作繁忙,就将她送到乡下奶奶家,由奶奶照看,直到11岁多时才重回到父母身边,她内心因此产生了分离创伤,进一步就形成了分离焦虑:一种害怕被抛弃的体验。一方面,她渴望被关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在初中时,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学又欺骗过她,从而更加深她内心的创伤,于是她变成一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影子,从此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能放心地与他人亲切相处,更不能与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内心虽忧伤孤独,却把精力扑在学习上。此例中,假如教师能及时洞察到小珂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的话,那么,只要从“调整心态”到“消除分离焦虑”的心理疏导上对她进行关怀和点化,小珂就会很快地改变“刺猬”形象,也再不会“屡教不改”了。 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都显得相当匮乏。据笔者所知,本科院校除了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持有上岗证)外,还设有各种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大学生危机干预咨询处等,并且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有正规化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和训练辅导。近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建设起了一定的教育规模,但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说,师资严重缺乏、资金投入过少、很少开展各种宣传与教育活动等。前文指出要做到有的放矢,其关键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全面的心理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洞察力,否则的话,就连基本的学生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都无法区别开来,怎能谈得上行之有效的教育呢?
其实,一位领导或教师,如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现代意识的一项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也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现代的“育人观”即是德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包含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态。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探索实践中前行
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其受环境与教育影响的不确定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其方法也是多变的。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新途径、新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
一是建立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一支素质、技能均过硬的教师队伍。让机构和队伍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除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二是加大力度开设各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抓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向广大学生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资源,深入拓展心理教育时空。当前,网络系统就是一种时空。可以说,在网络系统里,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不需要考虑地理、距离、位置。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仅是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能及时接受心理知识的一种便捷途径,而且也是所有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补充。
四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拓展到各系各专业辅导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让所有学生均能够在不特定的教育环境里受到积极的心理激励。
五是联合学校学工、团委、工会等组织,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倡导文明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盲点
近年来,笔者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从中归纳出当前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几个盲点,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理念脆弱,培养目标不科学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技术特长的“技术人”,这就使得其教学重点落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很多教育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不外乎就是两方面: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其他方面则显得无足轻重。这种教育理念必然会造成教育教学的片面影响,素质教育得不到全面的实施也就显而易见。
概念模糊,把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工作 在平常的教学或生活中,学生由于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种烦恼不能用自身的能力来排解而造成苦闷、烦躁、逃课、谈恋爱,甚至偷盗和攻击他人等违纪或违法行为,在教师的眼中就被定格为道德品质问题,即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看作是道德问题,无形中就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在这种片面的僵化的做法下,必然导致教育方法背离,教育结果不理想,严重的话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绝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亦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观念滞后,缺乏未来社会前瞻性 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被重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只着眼于现在,做法还只是处于启蒙阶段。有很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生存,只要招生理想,学生在校期间没出什么大问题并能顺利毕业就行了,哪管得了以后学生在社会上的处境如何?”这无疑就忽视了教育的潜在功能。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都是激烈竞争的社会,从业者必然面临各方面的强大竞争压力,假如没有健康的心态和坚强的心理素质,那他们在社会中立足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只着眼于现在的教育观,不利于未来社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做法只会导致学生人格与心理的缺陷。
做法简单,对心理健康教育投入过少 就因为观念上的僵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只等学生出了什么问题再来做补救的教育即可,根本不用投入师资、设备等。有的高职院校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又认为此项教育的效果不显著,从而只象征性地投入点滴师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而已。其实,这些都是不科学的做法,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不再是受益者反而可能会成为被贻害者。
化解教育盲点的建议与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值得重视。根据以上存在的盲点问题,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澄清模糊观念,明确其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若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就是人的心理素质与环境特点高度的统一。因为只有心理素质与环境特点高度统一了,才能使自己的活动符合环境特点,使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只有需要能得到一定程度满足,心理才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为培养既有社会文化素质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相统一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中,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教育应选择的价值理念。
从教育的连续性和潜在性来考虑,我们的教育观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浅利益,而应具有远大的前瞻性。因为,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方式的千变万化,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21世纪的人们将背负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心理重负的社会时代,为此需要人们具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与之相适应,否则在激烈的竞争和多变的社会中,首先被淘汰的必是心理上不适应的人。
从教育双方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既体现在防治心理疾病上,又体现在完善心理的调节机制、促进心理的充分发展等方面。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必备要素,高职生毕业后能否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需要健康的心理作基础;家庭幸福、事业成功更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保证。由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就表现为培养和发展健康心态,开发人的潜能,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纠正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前面已谈到,许多学校和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道德问题,从而导致做法上的错误,本应该是心理上的疏导,却牵强附会成德育的教化。现在到了纠正这种错误的时候了,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则,根据学生存在的是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和教育手段。
比如,大二的小珂在班上学习成绩很好,但她却像刺猬一样让人无法接近与交往,有时上课还迟到。同学们说她傲,教师说她品性差,教师的批评和教育几乎都是针对她的品德进行,她也“屡教不改”。其实,小珂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却在于她的心灵深处——在她1岁时,父母因工作繁忙,就将她送到乡下奶奶家,由奶奶照看,直到11岁多时才重回到父母身边,她内心因此产生了分离创伤,进一步就形成了分离焦虑:一种害怕被抛弃的体验。一方面,她渴望被关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失去。在初中时,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同学又欺骗过她,从而更加深她内心的创伤,于是她变成一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影子,从此对人缺乏基本的信任,不能放心地与他人亲切相处,更不能与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内心虽忧伤孤独,却把精力扑在学习上。此例中,假如教师能及时洞察到小珂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的话,那么,只要从“调整心态”到“消除分离焦虑”的心理疏导上对她进行关怀和点化,小珂就会很快地改变“刺猬”形象,也再不会“屡教不改”了。 加强师资培训,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都显得相当匮乏。据笔者所知,本科院校除了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持有上岗证)外,还设有各种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大学生危机干预咨询处等,并且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有正规化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和训练辅导。近年来,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建设起了一定的教育规模,但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比如说,师资严重缺乏、资金投入过少、很少开展各种宣传与教育活动等。前文指出要做到有的放矢,其关键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全面的心理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洞察力,否则的话,就连基本的学生问题是属于心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都无法区别开来,怎能谈得上行之有效的教育呢?
其实,一位领导或教师,如何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是衡量其是否具有现代意识的一项重要标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这也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因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现代的“育人观”即是德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中包含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态。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在探索实践中前行
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其受环境与教育影响的不确定性,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其方法也是多变的。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新途径、新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
一是建立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一支素质、技能均过硬的教师队伍。让机构和队伍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除有关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二是加大力度开设各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抓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向广大学生传授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如何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资源,深入拓展心理教育时空。当前,网络系统就是一种时空。可以说,在网络系统里,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不需要考虑地理、距离、位置。这种灵活、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仅是使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区和学校的学生能及时接受心理知识的一种便捷途径,而且也是所有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和补充。
四是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各专业、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拓展到各系各专业辅导员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让所有学生均能够在不特定的教育环境里受到积极的心理激励。
五是联合学校学工、团委、工会等组织,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起来,倡导文明的健康向上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