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 印象玉树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偏远和陌生的。玉树,更是不曾在脑海里有一丝印象。然而,一次天崩地裂的地震却让我从此走进了她们,从此有了很多机会去贴近并了解这个神秘而高远的地方。
  随着国家对玉树灾区重建工作的展开,我的工作重心也自然而然转到这上面来。这也让我第一次有幸踏上这片古老而又壮丽的高原。之所以称之为有幸而来,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知之甚少,她对我而言既神秘又高不可攀。因为她的高海拔,也因为她蕴含着许多我不曾知晓的“藏地密码”。
  飞机从北京起飞,经过了很多特殊地貌的地域,有山地,有沙漠,有湖泊,印象中还曾看到弯弯曲曲的大河,不知那是否就是黄河。一路走来,揣测着青藏高原该是个什么样子呢?当飞机开始下降时,我终于第一次领略了高原的风韵。那挺拔的山峰就在眼前了,他的雄阔向我展示着高原特有的骄傲!
  西宁是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一座中型城市。面积不大,也没有大城市的高楼林立、繁华热闹。其实她是不需要高楼来衬托她的地位,因为海拔2200米的高度足以做立于其他内地城市之上了。在这里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她凉爽的气候,夏季最高温度也不超过30摄氏度,住宅楼上全然没有空调的踪迹。西宁也因此有了一个雅称:夏都。
  工作之余,我漩历了青海湖。还没走到湖边,便已看到成片的油菜花渲染了这个高山草原。虽然已过了最佳花期,但那抹黄色在绿草的掩映下格外显眼。还能想象出繁花尽开时那绚烂与夺目。青海湖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浩瀚的湖泊了,水面广阔而平静,水质清澈而蔚蓝。乘船远眺,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美青海的魅力。
  透过飞机舷窗,终于看到那雪域高原了。从西宁到玉树一个小时的航程,我的心始终是期待又忐忑的。那个圣洁的地方是怎样的无限风光?那个藏民聚居的天堂是怎样遭受了灾难的洗礼?走出舱门的那一刻,我被扑面而来那凉爽的风吹清醒,被近在眼前的高原景色所折服。玉树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所在,那远处的雪峰、近处的巴塘草原无一不在昭示你已经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了。要不是处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高原,我真想放纵地奔跑一次。
  来到玉树,我们的工作重点也随即展开。最先接触的便是受灾最严重的玉树县民政局。从机场一路走来,已是满眼的废墟与帐篷。路过受灾最重的那个村,我们停下车,用相机记录下那惨烈与哀思。散落的生活用品分明还印证着昔目的安定和幸福。这些都让我不由得唏嘘不已。可没想到县民政局的办公条件之差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蓝色的救灾帐篷是他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露天的会议桌就代表了会议室的地址。条件之简陋让我对这次灾难有了最直面的感受。因为我们要适应高原环境,所以必须先要坐下休息,这也让我有幸目睹了基层民政局长忙碌的工作。民政工作本就是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虽说我的工作性质与民政工作性质相差无几,但基层民政,尤其是灾后的民政工作之繁琐、艰苦让我始料来及。这位局长,是个黝黑结实的藏族汉子。从我看到他开始,就没看见他坐下过。因为来要求解决问题的藏民太多了。有摇着经筒的阿妈,有穿着藏袍的小伙子,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弯腰拄拐的老人……形形色色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这位健硕的局长就不停地在给他们解释政策、解决问题。那种工作的琐碎是我没了解过的,那种工作的耐心是我不具备的。虽然我听不懂藏语,但从他们彼此的表情,我能读懂什么是信任和希望。
  我们住在玉树孤儿学校的扳房里。这个孤儿学校也因为这次地震的缘故而变得声名远播了。因为无私奉献的尼玛校长,也因为坚强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给我的印象没有灾后的忧郁和不幸,感受更多的是快乐、知足和感恩。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却让我心疼和自豪。心疼他们的身世和处境,自豪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为他们带来希望和未来是我接下来很长时间要做的事。现在要说说高原反应了,曾经的高原工作经验让我没有慌张和不安。知道怎么应对也就不觉得那么难受了。虽然夜里因为缺氧睡不着觉有些不舒服,但当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时,也忘却了身体的不适。怎么形容那浩瀚的星空呢?它离你很近,仿佛抬手便能够着;它很耀眼,仿佛是为灾区点亮的盏盏明灯。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是根本无法看到这样最原始、最多姿的夜景的。
  去藏区,怎么能不说藏传佛教呢?那可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神圣信仰。我这次考察了位于玉树县下拉秀乡的龙喜寺。它作为格鲁派代表寺庙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这次地震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走进这所吉老的寺院,神秘的宗教文化氛围让我肃然起敬。最让我赞叹的是藏区的寺庙不仅仅是传教场所,它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这个地区的许多社会职能。寺庙里有养老院,有藏医院,有学校。附近的藏民都通过这里解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这也是我对佛主渡人宗教理念最现实、最具体的体验。它承载的不仅是对未来的憧憬,更多的解决了藏民实际的困难。我对佛祖本就怀着敬仰之心,这一来,对佛教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它的信仰。我在佛主面前许下些许心愿,最大的那个便是:青海常青,玉树不倒!同时,也希望通过社会捐赠资金的修缮,让这座古老的寺庙焕然一新,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接下来,在玉树的工作便是和州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召开重建工作协调会了。这个会议关系到今后重建项目与捐赠资金的具体对接和运作,当地政府也很重视。我们与会人员初步达成了共识,按照计划将逐步推进。为了建设更美好的三江之源——玉树而各自努力。
  七天的高原行结束了。耳濡目染的一切让我感触颇深。我想用几句话来诠释大美青海的寓意,那便是:广阔的疆域,宽厚的胸襟,深远的信仰和博爱的力量。
其他文献
在《慈善读本》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几张“站着上学的孩子”、“一场春雨过后,教室一片泥泞”、“风雪中露天的课堂”、“破烂不堪的教室”“我想上学”等图片。  对于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取暖、降温设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均是学校应该具备的条件呀!上学的一切费用均是父母提供的。但对于那些山区孩子,学校是那样的简陋,家庭是那样的贫穷,他们别无选择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爸爸也是来自山区的孩
以《慈善读本》赠阅为代表的“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开展以来,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从表面看,主要得益于各地慈善组织和行政职能部门的有力推动,更深层次地,其实也和我国社会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分不开:一是慈善事业的永续开拓,二是德育教育的普遍困境。作为一名扎根教学一线的小学教师,对于后者我有切身的体会。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专家将德、智、体并举且以德为先,既是
中国人常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恐怕得倒着说。早在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中,就把70岁之前死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也就是“早死”。  据新鲜出炉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我国正在通过实施和促进一系列的规划措施,降低由慢性病所导致的“早死”,以应对由迅速加快的
长春市慈善会自1993年建会以来,经过多方面努力,全口径慈善募捐总额1.87亿元,有40余万人次的城乡孤、老、残、幼、贫、病人员受到资助,各项管理和社会宣传等工作有序进行,慈善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借中华慈善大会和吉林慈善大会东风,在刚刚过去的激情五月,长春市慈善会以“八个一”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了首次长春慈善月和5t19长春慈善日活动,全市各界共同迎来长春慈善事业又一个春天。    成功召开
虽然工作已有两年多了,但我恍惚间感觉自己还是刚刚毕业。我一直很庆幸大学一毕业就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成为一名慈善工作者。在这里,我感到每一天的工作生活都很充实,并在工作中得到很多真切感触,让我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也让我意识到了在当今社会还有许多阳光照不到角落,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特别是今年夏天的一次走访,让我的心再一次震动。  2007年7月22日,星期天,本来应该休息的日子,但
对付传染病,我们有什么新武器?除了科研工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探索和发现之外,对于普通人而言,了解相关知识,消除恐惧,坦然面对,也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武器。为什么会恐惧  现代社会,就算传染病的病死率非常低,普通大众的恐惧依然非常普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除了可怕的历史记忆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公众的不安。  首先,大部分传染病非常容易传播,比如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场景可能是面对面交谈
年轻人不堪职场压力的报道并不鲜见,奔溃大哭,或者身患抑郁,甚至轻生。现实中一些职场中“996”的工作制,工作群时时刻刻的微信轰炸,逢年过节还要随时待命的节奏等,的确让不少职场人心力交瘁,处于心累远远大于身体疲惫的状态。  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在职场高压状态下,崩溃也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年轻职场人的焦虑不是来源于考核指标、领导的施压,更多是由于对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对自身的不满意。敏感群体
感恩节,上大学一年级的儿子回家,跟我们说的话明显多了起来,高兴得他妈妈眉开眼笑,给他又是买水果,又是买衣服,差点忘了自己没有“小棉袄”的遗憾。只是在厨艺上仍然展不开手脚:儿子不吃家里做的饭菜,从小学开始,他就拒绝吃中国饭菜。每每说起这点,他妈妈就悻悻然,觉得是自己人生的一大失败。   一天,儿子跟我们说起他小时候的事情,说他第一次赚钱,是赚得那么的开心,那么的容易,他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笑
由方庆云先生撰写的、中华慈善总会范宝俊会长作序的《慈善三字经》已由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这是中国第一本为向社会广泛宣传慈善文化、慈善思想、慈善价值观而编写的、以“慈善”冠名的三字经。它涵盖了慈善事业方方面面内容,是广泛宣传慈善文化的一个难得的小册子。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在瓢塾里就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
儿子10岁时,他爸爸已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我还有一个女儿,两个孩子都很听话,功课也很好。虽然在生活上苦些,但我决心将他俩培养成人。  儿子上中学后,我对他管得更严了。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有人敲门,机灵的女儿立刻判断出是找哥哥的。我对儿子说:“快去快回来。”他刚一出门,我就急速让女儿在他后面窥视。不一会儿,女儿跑回来说:“他俩在楼下抽烟呢。”我一听,气得全身发抖。儿子一进屋,我就劈头盖脸地大声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