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课程,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u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滋有味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换言之,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用如下的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味
  (一)解读“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構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儿是朗朗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有“语文味”的课堂,“读”是线索,“品”是亮点,“美”灵魂,所以其如诗,如歌,余韵深长;有“语文味”的课堂,“平等”是基础,“对话”是手段,“体验”是目的,所以其如行云,如流水,自然而流畅。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文本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贝壳,又像一颗颗闪光的钻石,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回味无穷。语言的丰富,语言的精湛,语言的耐人寻味,靠什么走进学生的心窝?靠品——品词赏句,要千品万赏。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地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有了品词赏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课堂中有了品词赏句,才能更好地使读与品赏结合起来,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上出语文味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
  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他文献
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大量美文对学生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最终就会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要课程、基础课程,與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
期刊
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习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教学的成就。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虽说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了,但学生作文心理不健康这团阴云,仍旧笼罩在执教者的心头。  学生不爱作文由来已久,并非实施素质教育阶段才有。杭州市特级教师,全国劳模杨一青老师,对作文教学潜心研究,曾做过调查:有个47人班,怕作文的40人,恨作文的4人,不怕作文2人,喜欢作文1人。这个问题不可等闲视之,言重些,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我对《大纲》的认识归纳起来是三句话:培养能力是重点;搞好自学是关键;狠抓作文破难关。   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   过去的语文老师只看着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
期刊
摘要:江泽民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21世纪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面临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形势,如何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
摘要: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  关键词:教师素质因素效率  決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進,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一、运用多媒体弄清文章篇章结构  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结构,理清其思路是关键。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
期刊
生物信息的序列化,是生命科学进入21世纪的划时代里程碑,也是生命科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性标志。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科学家从整个基因组规模深刻认识、研究物种,阐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异常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在昌吉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的血糖异常初诊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予动态血糖监测(CGM
摘要:作文是评价学生学习语文的尺度之一。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表达思想、服务社会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是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有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倾注在阅读教学中,视作文教学为业余,把作文课上成教读课,即使上作文课也是盲目随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常常成为一句空话。有感于此,笔者试图有所突破,做了些探索,以期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