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对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构架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作了大变革。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一时间,理念、探究、生成、自主这些字眼,成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词。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我们应如何应对?从高考的卷面考查情况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更主要的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和熟练解题的步骤。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思索、总结出材料解析题解答的三字口诀。
一、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其一,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范围、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胸有成竹”,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其二,阅读材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历史事件、时间(数字和文字表述)、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看中间,巧作答。对于材料中出现的“……”和“( )”则要多留意。省略号的前面、后面,两个省略号的中间以及括号内的文字说明,往往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会给答题者一些提示。③读图表,找文字。对于一些图表类材料,学生往往只注意图表的本身,而忽视了图表上的文字说明。其实,在文字说明上你很有可能会得到有关解题的某种提示。④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带着设问阅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书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现象出现。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点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其一,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句,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句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有效信息时可加以标注,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其二,从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中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其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中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的有效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容易忽略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都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其一,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
其二,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甚至在设问分值的后面,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附加说明。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条件和考查的能力要求,应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
其三,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一点,有时甚至是一分一点。万万不可置分值于不顾。
其四,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客观的分析和解决。
其五,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不难看出这一点。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不能把历史卷当成语文卷。但是,作为学生可能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所以,我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和有效信息,那就“畅所欲言”吧。
史海泛舟“巧”字当头。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行走于高中新课程之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既然选择了它,我们就应勤学善思,巧作总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高考正向我们走来。面对新高考新的科目设置、新的测量目标、新的试卷结构、新的题型探索,我们应如何应对?从高考的卷面考查情况看,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从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除了因为该项试题的发展呈现材料来源广、信息量大、设问角度活、考查功能全、能力要求高的趋势外,更主要的是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和熟练解题的步骤。笔者就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思索、总结出材料解析题解答的三字口诀。
一、读——解答的前提
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解好题的第一步。
其一,先读设问,后读材料。不少人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很大的局限性。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甚至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方可。所以,先读题目设问,给材料内容定位,明确答题方向、范围、目标,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胸有成竹”,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其二,阅读材料要坚持一定的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历史事件、时间(数字和文字表述)、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②看中间,巧作答。对于材料中出现的“……”和“( )”则要多留意。省略号的前面、后面,两个省略号的中间以及括号内的文字说明,往往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会给答题者一些提示。③读图表,找文字。对于一些图表类材料,学生往往只注意图表的本身,而忽视了图表上的文字说明。其实,在文字说明上你很有可能会得到有关解题的某种提示。④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第一遍粗读,带着设问阅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书本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现象出现。
二、找——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课本相关知识点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无需将两者截然分开。
其一,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理解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句,不论题目所给的材料文字多少,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干扰程度多强,材料的含义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句上,它们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当然,也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找到有效信息时可加以标注,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其二,从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中找取相似点。试题虽然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迄今为止,任何一道材料题的解答,都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于课本知识。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课本中“对号入座”。
其三,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中找取相关点。材料解析题,顾名思义是要求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对材料的分析应用上,突出运用材料论证、说明问题的特征和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的有效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容易忽略的重要之处,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
三、答——解答的落点
材料解析题的“读”、“找”都是为最后的解答作准备,“答”才是最终的落点。这个落点是否准确、恰当、完美,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命题的意图,还要做到“五个注意”。
其一,注意答好第一问。除了材料小论文外,每道材料解析题基本上有多个设问,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而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因此,第一问作答时一定要细心推敲,力求全面、准确。
其二,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甚至在设问分值的后面,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附加说明。这些限制性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条件和考查的能力要求,应给予充分注意,以防“南辕北辙”。
其三,注意设问分值。每个设问后的括号里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略一点,有时甚至是一分一点。万万不可置分值于不顾。
其四,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观点分析材料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历史阐释能力的最高要求,在近几年高考题中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运用史学观点进行材料分析,还可以有效辨别观点错误的材料,增强对历史事物的主观判断能力,全面理解作者的立场、意图、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对材料进行辩证、历史、客观的分析和解决。
其五,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对于材料解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高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通过每年的参考答案的评分说明不难看出这一点。材料解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不能把历史卷当成语文卷。但是,作为学生可能很难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所以,我通常要求学生只要找准答题点和有效信息,那就“畅所欲言”吧。
史海泛舟“巧”字当头。新课程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理念,行走于高中新课程之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既然选择了它,我们就应勤学善思,巧作总结,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