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有云“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虽然,女子多如天边的云彩,膏泽脂香、粉面油头,但是穿着素衣,戴着简单的头巾的女子才是主人公的最爱。在众多的文体中,散文多以“缟衣綦巾”的形象俘获读者的心。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那么,散文是什么呢?18世纪法国戏剧家莫里哀《贵人迷》中有这么一句笑话“天呐,我说了一辈子散文我居然不知道”。这虽是一句笑话,却也把散文的特点说的通透。它不像诗歌讲求韵律、炼字炼词,不必夸张的语言文字可成散文;它不像小说讲究故事的虚构性,它是真实地自然的抒发;它不像戏曲的浓妆艳服,平淡真挚是它的特点。
欧阳修是主张散文创作“必得之自然”的代表人物。那么,何为散文的自然呢?
一、创作的自然
韩愈曾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李贽则说“不愤不发”。这三个观点都是在论述创作主体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对作品的优劣产生的影响:当作者和社会环境不协调,产生矛盾,遭遇坎坷,有才不得施展,往往就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人情之难言”,这样发挥出来的文章容易引起相同命运的人的心声,往往对读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那些官运亨通、生活如意的往往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打动人心的作品。
构思成文的也与灵感有着很大的关系。灵感指的是创作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即指促使思维出现质变、飞跃的创作主体强烈的创作冲动,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思而至,忽然领悟的心理现象,在文章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灵感具有突发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常常由于某一事物的偶然触发,突然而来、瞬间产生,一般维持时间不长,必须紧紧抓住,不然会转眼消失,难以复得。另外,创作灵感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陆机对此做了描述“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大意是,虽然灵感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但不是我勉力所能做到的。创作时有了灵感,就会思似风发,文如泉涌,丰富多彩的言辞奔赴笔端,文采斐然,写出优美流畅的作品。
二、为文的自然
散文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散文写作不能空谈,不能脱离实际,散文要和现实结合起来。
《乐记》指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散文是作者真实的表达,而非生搬硬套、无病呻吟,正因如此,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提出“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王禹偁看來,写作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传道”“明心”。
欧阳修说在很多地方强调为文自然,反对矫揉造作他说,“孟、韩散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一方面,欧阳修肯定孟、韩散文超出其他人的地方在“自然”;另一方面,又从借鉴的角度给后来作文者以启示,告诉后来者要“自然”为文。
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父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之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指出有些作者所写的“为道”的散文作品所以不能达到极致的境地,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满足于文字上的“工”,甚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反对重文轻道、重形式而忽视內容的倾向;反对过于重视技巧形式的做法。讽刺“道未足而强言”者,指出“故愈用力愈勤而愈不至”,越是忽视“道”而致力于“文”,越适得其反,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三、修辞的自然
“不加雕饰不等于不雕饰,全凭本色不等于全是本色”,这句话透漏了散文修饰的自然。姚鼐对于散文修饰方面的看法是“天与人一”,指的是要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要获得人工美就要求作者要有才华,而且作者的才华对散文创作起着关键作用。要使文章写得好就要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即“法”。姚鼐的文章写作也非常重视法,并且强调一定之法和无定之法的结合。姚鼐提出创作时要不着痕迹,顺乎自然,打造出天然平淡之美。
在散文“文”与“道”的关系方面,“文”指的是形式,“道”指的是內容,虽然在“文”与“道”的关系方面不同的散文家对此认识不同,有重道轻文的,有重文轻道的,也有文道并重的,但是这些不同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出散文家们对于散文的修饰问题有过认真的思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曰为美”“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因此,便开了文章求“简”的传统。
欧阳修对于文章的“简”也有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提出了“文简而意深”的主张。提倡简单,反对冗杂;提倡炼意炼词,讲究文章要有言外之深意。然而,过分求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如果过分求简,可能会影响语言文字的使用,甚至影响“辞达”。因此欧阳修辩证的提出“然不必勉强,勉强简洁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之至”,以不影响散文的流畅为原则。
四、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一句名言:“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不加雕饰,透露着真淳朴素的美感,令人读来万古常新。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赞美陶渊明自然天成而无人工雕饰痕迹的真淳之风。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这一句探讨包括诗歌、散文等在内的文体创作,求得作品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特点。这一句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美学意义。
欧阳修提倡散文的“得于自然”,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散文写作中。宋代韩琦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得之自然,非学所致,超然独鹜,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欧阳修所倡导的散文的平易自然之美,开拓了散文美得领域,为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中国古来的文章,一向就以散文为主要的文体”。那么,散文是什么呢?18世纪法国戏剧家莫里哀《贵人迷》中有这么一句笑话“天呐,我说了一辈子散文我居然不知道”。这虽是一句笑话,却也把散文的特点说的通透。它不像诗歌讲求韵律、炼字炼词,不必夸张的语言文字可成散文;它不像小说讲究故事的虚构性,它是真实地自然的抒发;它不像戏曲的浓妆艳服,平淡真挚是它的特点。
欧阳修是主张散文创作“必得之自然”的代表人物。那么,何为散文的自然呢?
一、创作的自然
韩愈曾提出“不平则鸣”,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李贽则说“不愤不发”。这三个观点都是在论述创作主体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对作品的优劣产生的影响:当作者和社会环境不协调,产生矛盾,遭遇坎坷,有才不得施展,往往就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写人情之难言”,这样发挥出来的文章容易引起相同命运的人的心声,往往对读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那些官运亨通、生活如意的往往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打动人心的作品。
构思成文的也与灵感有着很大的关系。灵感指的是创作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即指促使思维出现质变、飞跃的创作主体强烈的创作冲动,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思而至,忽然领悟的心理现象,在文章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灵感具有突发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常常由于某一事物的偶然触发,突然而来、瞬间产生,一般维持时间不长,必须紧紧抓住,不然会转眼消失,难以复得。另外,创作灵感并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陆机对此做了描述“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大意是,虽然灵感在我的脑海里产生,但不是我勉力所能做到的。创作时有了灵感,就会思似风发,文如泉涌,丰富多彩的言辞奔赴笔端,文采斐然,写出优美流畅的作品。
二、为文的自然
散文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散文写作不能空谈,不能脱离实际,散文要和现实结合起来。
《乐记》指出“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散文是作者真实的表达,而非生搬硬套、无病呻吟,正因如此,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提出“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王禹偁看來,写作并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为了“传道”“明心”。
欧阳修说在很多地方强调为文自然,反对矫揉造作他说,“孟、韩散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一方面,欧阳修肯定孟、韩散文超出其他人的地方在“自然”;另一方面,又从借鉴的角度给后来作文者以启示,告诉后来者要“自然”为文。
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说:“父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之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指出有些作者所写的“为道”的散文作品所以不能达到极致的境地,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满足于文字上的“工”,甚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由此可以看出欧阳修反对重文轻道、重形式而忽视內容的倾向;反对过于重视技巧形式的做法。讽刺“道未足而强言”者,指出“故愈用力愈勤而愈不至”,越是忽视“道”而致力于“文”,越适得其反,不能写出好的作品。
三、修辞的自然
“不加雕饰不等于不雕饰,全凭本色不等于全是本色”,这句话透漏了散文修饰的自然。姚鼐对于散文修饰方面的看法是“天与人一”,指的是要追求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要获得人工美就要求作者要有才华,而且作者的才华对散文创作起着关键作用。要使文章写得好就要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即“法”。姚鼐的文章写作也非常重视法,并且强调一定之法和无定之法的结合。姚鼐提出创作时要不着痕迹,顺乎自然,打造出天然平淡之美。
在散文“文”与“道”的关系方面,“文”指的是形式,“道”指的是內容,虽然在“文”与“道”的关系方面不同的散文家对此认识不同,有重道轻文的,有重文轻道的,也有文道并重的,但是这些不同的认识也从侧面反映出散文家们对于散文的修饰问题有过认真的思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文曰为美”“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因此,便开了文章求“简”的传统。
欧阳修对于文章的“简”也有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提出了“文简而意深”的主张。提倡简单,反对冗杂;提倡炼意炼词,讲究文章要有言外之深意。然而,过分求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如果过分求简,可能会影响语言文字的使用,甚至影响“辞达”。因此欧阳修辩证的提出“然不必勉强,勉强简洁之,则不流畅,须待自然之至”,以不影响散文的流畅为原则。
四、一语天然万古新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有一句名言:“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赞美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不加雕饰,透露着真淳朴素的美感,令人读来万古常新。出于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的反感,元好问赞美陶渊明自然天成而无人工雕饰痕迹的真淳之风。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这一句探讨包括诗歌、散文等在内的文体创作,求得作品自然天成、返璞归真的特点。这一句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理论价值,而且有很大的美学意义。
欧阳修提倡散文的“得于自然”,并把它贯穿于自己的散文写作中。宋代韩琦称赞欧阳修的散文“得之自然,非学所致,超然独鹜,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欧阳修所倡导的散文的平易自然之美,开拓了散文美得领域,为散文美学作出了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