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
  一、营造和谐课堂,让学生“敢问”
  小学生天性好奇,对新事物爱发问,这是问题意识的“种子”.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及成长与适宜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态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往往因许多顾虑而不敢问、不想问或懒得问,这与教师有没有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及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直接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才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影响教学进度为由置之不理或漠然处之;其次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还课堂于学生,尽可能提供学生实践活动和表达自己想法、见解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不要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只要学生能提问,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都要及时肯定,以此营造“人人都来问”、“人人都想问”的氛围.“这颗问题的种子”就会在我们努力营造的安全、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更多的“为什么”.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学生“发问”
  我在教学《确定起跑线》一课时创设了一个校运会上“200米跑步比赛“的真实情境,先让学生猜测:“200米跑步比赛的起跑线位置可能设在哪儿?”再鼓励学生:“边观看200米跑步比赛视频边观察跑道,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多?”学生看完后争相提问:“200米跑道为什么要设计弯道?”“为什么起跑线不是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相邻的起跑线相差了多少米?”“相邻跑道要相差多少米,比赛才公平?”等等,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组织学生重点研究“相邻的起跑线相差了多少米?”这一问题,教师提供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计算、对比、发现、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终于发现规律:“200米相邻起跑线的距离y=π(R-r)即y=π×道宽”,构建数学模型,顺利解决数学问题.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诱使学生“发问“,然后让学生紧紧围绕自己所提问题展开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亲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玩中“疑”,玩中“悟”,玩中“得”.
  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信息,经常鼓励学生“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还应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点,让学生感到问题时时处处都存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交流互动时,教师还应耐心倾听,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尤其是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的新知识和新问题加以利用.
  三、教师示范指导,使学生“善问”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一个后天培养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恰当的且具有启发性、挑战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逐渐领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后,教师就应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求出四边形内角和”,当研究出四边形内角和以后还要继续追问“你还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学生就会模仿着问:“那五边形、六边形乃至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随着问题的延伸和深入研究,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并从中感悟到“可将已获得的结果由三角形推广到一般的多边形”,这对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追问、大胆创新的精神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当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加以肯定,而应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评价,作出必要的分析与优化,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启发,不断积累提问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更有数学味儿、更有层次.
  四、采用多元评价手段,促学生“乐问”
  要让学生“敢问”、“乐问”, 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评价激励机制.如采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分层情景测验、家长反馈、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质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既能促使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又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其次,评价对象要多元化,不能总是定格于学生个体,可以引导学生把评价对象指向某个小组、班级或老师.评价形式要多样化,既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开展生生互评,甚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逐渐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收集信息、慎密“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
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缺的不是好的题目,缺的是学生思维锻炼的过程;缺的不是有潜质的学生,缺的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我认为应该以生为本,让学生从课堂中学会如何去思考,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1. 激发学生课堂上产生思维的需要  学生的思维活动来源于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没有认识需要和求知欲望,就不会引起思维。传统的课堂
文章从价值论的角度对人本主义思想进行了阐述,认为人本主义思想是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并把人看作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也就是以人性、人的利益和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本文通过对现行翻译教学模式(“实践”模式和“理论”模式)的反思,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观念建构”模式。作者主张翻译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反对以大量的实践或系统的理论来支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译文接受理论为指导,运用计算机语言分析软件辅助分析,从语言、功能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上海科技馆简介》英译文及其可比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同类文本
〓〓拥有一颗爱心,用爱心感化和激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是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不断运用激励教育,才能让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一、善于捕捉激励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班主任要捕捉这一契机,就要深入学生之中,走进学生的心灵,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学生出现的的问题。有的放矢的激励、引导。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施教育。例如初二的学生身心特
党的思想教育活动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党执政能力的有效方式。现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党的历次思想教育活动是一脉相承的。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
转化后进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带有普遍性、难度很大的问题。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除注意正面引导外,还应加强情感投入,因为“离开情感层面,教育就不可能铸造个人的精神”。自古以来,情感就是心灵沟通的媒介,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对提升学生成绩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简要分析英语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理论  〓〓近年来,针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尤其是从事教育行业研究的学者或者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对该理论高度认可并勇于实践。美国学者斯莱文(Robert. 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