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渗透读书方法,思辨读书内容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技巧,使学生在阅读上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
关键词:读书意识;阅读兴趣;积累;阅读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33-02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缺乏,知识储备刚刚开始,这就需要借助于书籍来间接的获取。由于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思维的不成熟性,致使他们在读书时普遍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品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书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从而达到读书识记,读书益智,读书明理,读书怡情之目的。
一、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读书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才会去读书。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思考、探究、品味、理解。问题设计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进而形成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解答的读书意识和读书习惯。如:教学《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题目的意思,再想一想读书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再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最后再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不断的读书活动中确立读书意识,进一步扩大学生有疑而问,想读愿读的影响面。
二、培养读书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读书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常读书。
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朗读、阅读、默读、速读、略读、背读、摘读等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读书阅览活动,开办读书角,写读书笔记和读书日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课外读物,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百科,只要内容健康,无所不读。我认为:不管是否理解,不管是否记住,读了就是积累,读了就会思考。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文章,不要求他们会背,也不要求句句精通,只要大体知道什么意思就可以。到了二年级家长们就反映孩子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写一些语句通顺的片断了。
2.引导学生比读书。
经常开展读书展示、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我把每周的兴趣活动课改为班级的读书课。或诵读名人名篇,或欣赏一些学生自己的佳作,或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我们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等。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3.鼓励学生爱读书。
不管哪个班级中,都有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应利用优势资源,通过这些爱读书的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感染其他的学生,调动其他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他们爱上读书。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子时,我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当有学生说出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充当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知识的出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中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一段时间以后,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喜欢读书的学习氛围。
三、渗透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想读书,学生具备了读书的意识;爱读书,学生具备了读书的愿望。但是,读书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如果只是盲目的去读书,虽然能够获取大量的读书信息,但是,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去看,要想提高学生的读书效果,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十分必要。教师在读书指导中,要引导学生会读书:既要有读书技巧方面的指导,又要有读书情感方面的指导,还要有读书感悟方面的指导。在读书品质的训练指导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1)读通文章。读书要先做好识字扫除读书障碍的工作,再把文句读顺当。(2)读懂文章。通过逐句逐段的细读,重点的地方反复的重读,理解文句的意思,体会文句的意境,感悟文句的感情。(3)读书积累。读书之后,撰写读书笔记,摘记好词佳句,写出读书体会,积累材料,拓展知识面。(4)读书运用。读书是学习的途径,运用是读书的目的。学习了典范作品,可以进行段落和篇章的续写、仿写、改写训练,提升读书品味。如:在学习了《泥姑娘》一文之后,我就让他们以《泥姑娘醒来之后》为题写一篇想象文章。使学生在想象作文中升华感情,深化对泥姑娘美好品质的理解。
四、思辨读书内容,使学生善读书
为了实现读书识记,读书益智,读书明理,读书升情之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还要能分辨书中内容的质量,荡涤不良信息的影响,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如:教师多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好文集,去感召学生,使书籍真正成为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进步的阶梯。
总之,通过激发问题意识,培养阅读兴趣,渗透读书方法,思辨书中内容。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责任编辑:王开贵】
关键词:读书意识;阅读兴趣;积累;阅读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33-02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缺乏,知识储备刚刚开始,这就需要借助于书籍来间接的获取。由于小学生认知的局限性和思维的不成熟性,致使他们在读书时普遍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品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书更自觉、更主动、更有效。从而达到读书识记,读书益智,读书明理,读书怡情之目的。
一、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想读书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才会去读书。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思考、探究、品味、理解。问题设计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进而形成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解答的读书意识和读书习惯。如:教学《不动笔墨不读书》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题目的意思,再想一想读书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然后再带着问题去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最后再合作学习和交流,在不断的读书活动中确立读书意识,进一步扩大学生有疑而问,想读愿读的影响面。
二、培养读书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读书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1.引导学生常读书。
利用晨读时间,进行朗读、阅读、默读、速读、略读、背读、摘读等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开展读书阅览活动,开办读书角,写读书笔记和读书日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经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多读课外读物,历史、地理、人文、自然百科,只要内容健康,无所不读。我认为:不管是否理解,不管是否记住,读了就是积累,读了就会思考。从一年级开始,我就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文章,不要求他们会背,也不要求句句精通,只要大体知道什么意思就可以。到了二年级家长们就反映孩子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写一些语句通顺的片断了。
2.引导学生比读书。
经常开展读书展示、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我把每周的兴趣活动课改为班级的读书课。或诵读名人名篇,或欣赏一些学生自己的佳作,或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结合他们平时的表现,我们每月评出班级的“阅读小能手”、“讲故事小能手”等。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3.鼓励学生爱读书。
不管哪个班级中,都有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应利用优势资源,通过这些爱读书的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感染其他的学生,调动其他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使他们爱上读书。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子时,我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当有学生说出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充当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知识的出处,并推荐相关的书籍。在课外,我及时关注班级中爱读课外书的同学,树立典型,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同时给予爱读书的同学一些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一段时间以后,在班级中逐渐形成了喜欢读书的学习氛围。
三、渗透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想读书,学生具备了读书的意识;爱读书,学生具备了读书的愿望。但是,读书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条件还是不够的。如果只是盲目的去读书,虽然能够获取大量的读书信息,但是,也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去看,要想提高学生的读书效果,培养良好的读书方法十分必要。教师在读书指导中,要引导学生会读书:既要有读书技巧方面的指导,又要有读书情感方面的指导,还要有读书感悟方面的指导。在读书品质的训练指导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1)读通文章。读书要先做好识字扫除读书障碍的工作,再把文句读顺当。(2)读懂文章。通过逐句逐段的细读,重点的地方反复的重读,理解文句的意思,体会文句的意境,感悟文句的感情。(3)读书积累。读书之后,撰写读书笔记,摘记好词佳句,写出读书体会,积累材料,拓展知识面。(4)读书运用。读书是学习的途径,运用是读书的目的。学习了典范作品,可以进行段落和篇章的续写、仿写、改写训练,提升读书品味。如:在学习了《泥姑娘》一文之后,我就让他们以《泥姑娘醒来之后》为题写一篇想象文章。使学生在想象作文中升华感情,深化对泥姑娘美好品质的理解。
四、思辨读书内容,使学生善读书
为了实现读书识记,读书益智,读书明理,读书升情之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同时,“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还要能分辨书中内容的质量,荡涤不良信息的影响,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如:教师多提供适合学生阅读的好文章、好文集,去感召学生,使书籍真正成为熏陶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进步的阶梯。
总之,通过激发问题意识,培养阅读兴趣,渗透读书方法,思辨书中内容。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责任编辑:王开贵】